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日月如梭,34年的光陰恍如彈指一揮間,唐道富也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變成了兩鬢斑白的老人。
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家鄉的三尺講臺,他一站就是34年。34年的時間,唐道富領著一撥又一撥的學生乘著理想的風帆走出了大山。
放棄走出大山的機會
1958年,蓬安縣開元鄉的獅岩村建起了全省最大的小(一)型水庫,庫容968萬立方米,徹底改變了當地靠天吃飯的歷史。
但廣闊的水面也淹沒了獅岩村的很多地方,為了生存,山裏人從山腳搬到了山頂。“去場鎮,先要走半個多鐘頭的水路,然後還要走12公里的土路。”當地村民説,閉塞的交通,使村小成為村裏學齡兒童求知的唯一途徑。
“要是村上沒有學校,我就不可能讀到高中。”唐道富比誰都清楚“守住獅岩村村小,就是守住這裡的未來。”他也忘不了,為了7.5元的學費,父親帶著他叩響了每位鄉親的家門,大家在本不寬裕的情況下,都紛紛伸出援手,最終圓了他的“求學夢”。
1976年,高中畢業後的唐道富成為了村裏最有學問的人,1978年他放棄了高考,接過了前任老師手中的教鞭,站上了村小那簡陋的講臺。他所帶的第一個畢業班,在當年全鄉小升初24個名額中佔了18個。消息傳出後,全村人都説,有了唐老師,以後娃兒就能靠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一個人苦苦支撐一所學校
獅岩村村小的教學條件很艱苦,沒有固定的校舍,老師只能帶著孩子們輾轉于蠶房、寺廟等地棲身;沒有正規的教具,老師就因地制宜,用木材自製;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老師就編順口溜,來幫助孩子們記憶學習內容。
除了學習以外,老師和學生們還需把很多的精力花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因為交通不便,學生們要走山路,這對於孩子們、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來説,困難可想而知。所以在這裡,人們常可看到這樣的一幕:上學、放學時,老師常是背著一個還要牽著一個,以期把孩子們平安送達。
2001年,嶄新的校舍在村小落成。可即便條件得到了改善,因受不了這裡閉塞的交通,學校另外兩名老師還是選擇了離開,這樣,學校就只剩唐道富一名老師了。那一夜,他失眠了,想了很多。
“如果自己走出村小,是能夠到條件更好的地方任教的。”可這個想法轉瞬即逝,他更多的是想到了,自己對於家鄉的眷戀,以及山裏家長和孩子們對於知識的渴望。
留下了自己,卻守住了未來
從2001年,唐老師開始了一個人的“戰鬥”。他身兼多職,教完一年級學生學拼音,馬上開始教二年級學生學數學。一天教學下來,往往累得是滿頭大汗,聲音嘶啞。但即便放學了,他也不能休息,他還得奔波于送孩子回家的路上。
為了讓孩子少受奔波之苦,2001年,唐老師拿出100多元買了一個電飯煲,在學校建起了“自助伙食團”。這樣一來,唐老師每天的工作量就更大了,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他把家“搬”到了學校。
“只要學生能少受點苦,我苦點、累點也不算什麼。”從伙食團建起至今,電飯煲已經用壞了3個,這些費用全由唐老師從本就微薄的收入中支出。
“如果不是唐老師的堅持,獅岩村小也不可能‘活’到現在。”近日,從村小走出去、如今在成都英特爾公司上班的劉永岳説,是村小給他們架起了一座通往外界的“橋梁”,是唐老師的誨人不倦,讓他一步一腳印,走出了大山。
“留下了自己,卻守住了未來,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能體現一個老師的價值呢?”唐道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