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潘光旦先生早在30年代初就指出——
  “中國的教育早應以農村為中心,凡所設施,在在是應該以85%以上的農民的安所遂生做目的的。但是二三十年來普及教育的成績,似乎唯一的目的在於教他們脫離農村,而加入都市的生活,這種教育所給他們的是:多識幾個字,多提高些他們經濟的慾望和消費的能力,至於怎樣和土地及其動植物的環境,發生更不可須臾的關係,使85%的人口能所遂其生,便在不聞不問之列。
  

    1.“希望工程”在中國發起20多年了,在我推薦的蔡倫勇這所學校,已擁有很好的硬體條件,但是老師的水平仍然是低下的,工資待遇提高了很多倍,與人為師的素養卻沒有提高。我們的鄉村教育不該只滿足於孩子們有學上,蔡校長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他如何堅守,而是難得的創新與活力。
  

    2.把民族文化引入課堂,是蔡校長的創新,也是鄉村教育的一個亮色和希望,如果能繼續深入下去,開發出適應鄉村教育的校本課程,是不是可以在未來讓農民工的孩子不再像父輩一樣,被迫離開生息的土地,他們的孩子輪迴地再次成為留守兒童?
  

    4.鄉村教育在今天應該成為課題,而不是僅僅滿足讓孩子們有學上,什麼樣的鄉村教育是適宜農村的?富有希望的?在農村輟學率不斷增加的今天,鄉村教師如何提高自己?
  

    5.蔡校長不是農村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是迫不得已和理想主義的産物,農村教育如何才有希望,需要培養大量願意呆在農村的人才,如何培養?什麼機制才能實現?又是一個新的課題。
  

    6.最美的鄉村教師也許有千千萬萬,但我們被感動的同時應該思考些什麼?教育的目的應該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蔡校長的字典裏有一個關鍵詞:尊嚴。讓我們深思。
  

    7.由我獨立製作的紀錄片——蔡校長和他的學生們之《砂糖樹下》已與去年7月完成。該片入圍2011廣州國際紀錄片展播影片,並在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交流放映,反響熱烈。觀者的討論從教育延伸到了生活方式、幸福的真諦等等。從另一個側面講,人們在找尋缺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