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大型活動 > 偉大歷程 >

新中國從這裡走來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6日 1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偉大歷程網上作品大賽”文字類優秀獎作品
作者:徐 新    推薦網站:中國新聞網

    我走過很多地方,而讓我血液中洋溢著畢畢剝剝燃燒聲的,是在您腳下的時候,西柏坡!

    初次接觸“西柏坡”這個概念,是在初中近現代史課本中,當時有一幅照片我仍然記憶猶新,照片中毛主席坐在騾子上,表情凝重,轉戰陜北,進入華北。第二次了解西柏坡,是通過新聞對胡錦濤總書記的西柏坡之行所做的專題報道。為什麼歷屆國家領導人都要到這個小山村?西柏坡在黨的歷史上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這是我真正接觸她以前最大的困惑。

    親密接觸

    記得我們第一次去西柏坡,行程匆忙。再見到她,是一年以後。學校組織動員的時候,我很興奮,記得那天開完會下起了瓢潑大雨,我用書蓋住頭,脫掉鞋子興奮地趟回宿舍,晚上我睡不著,默數著大腦中殘存的一年前的畫面,盼著出發的日子趕快到來。

    我的大學以前是傳統軍校,和西柏坡革命老區有著血濃于水的聯絡,每年都會組織大二學生去西柏坡住上一段時間,從未間斷。大一的那次遺憾,終於能在大二暑假彌補上,心裏別提有多滿足。每個人臉上洋溢的是欣喜、嚮往、尊敬。

    到平山縣了,還有十幾公里!

    到西柏坡鎮了,快上山了!

    到崗南水庫了,我們能看到了!

    蒼翠的柏樹見證了我們的風塵僕僕,西柏坡,我們來了!

    紫氣東來

    我們一群人被分配到各個老鄉家,像當年八路軍的隊伍分配到各個鄉親們的家裏進行休整一樣,不同的是,我們背負的是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戰士們背負的是黨和軍隊的形象。邀請我們的老鄉是一位大叔,他點出十四個學生,灑脫地喊到:“這些同學,跟我來。”

    一進老鄉家門就看到一幅“紫氣東來”的牌匾,傳説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老鄉家門口的這塊“紫氣東來”的匾帶來的吉祥,讓我們的那些日子,彌足珍貴。

    我從鄉親們身上讀到了一種別樣的氣息——中國農民的樸實和老區人民的樂觀,那一刻我還未完全懂得他身上散發出這種氣息的原因。所以説西柏坡是一杯好茶,要細細品讀,才解其味。

乾淨的草席,比不上竹蓆的光滑,比不上皮蓆的錚亮,但是,我們就是頭枕著這絲絲秸稈清香,睡了長這麼大以來最踏實的好覺;窄小的小屋,比不上賓館的高貴,比不上豪宅的寬敞,但是,我們就是在這溫馨玲瓏的空間裏,體會到久違的擺脫空調的天然清涼。

    我們可以挽起袖子,拿起斧頭、砍刀,和鄉親們熱火朝天地砍一下午柴,面朝如美玉般的湖水如錦繡般的青山,一點也不覺得累。

    我可以和同伴們圍坐在一起,和面做饅頭,洗菜煮飯。吃飯的時間到了,想想那十幾雙筷子一起進攻一盆菜的情景吧,吃大鍋飯時,最不愛吃的菜也是那麼香。

    我可以搬來馬扎,和同學們、鄉親們在小小的四合院裏遙觀星空,不管是侃侃而談還是細細聆聽,都是如流水般溫潤的享受。

不錯的,紫氣東來,我們置身於西柏坡的一個小小剪影中,西柏坡則置身於中國革命優良傳統的剪影中。國家的吉祥如意,需要西柏坡精神發揚光大。

    家喻戶曉

    在西柏坡的日子裏,當我們親耳聽到這個在當地家喻戶曉的故事,大家無不為之動容。故事的主人公閻清海老人穿著淺灰色襯衫,用地道的平山話向我們訴説當年的故事,説到動情處熱淚盈眶。

    當年,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就曾住在閻清海家,閻清海那時只有兩歲多。一天,董必武和何連芝在西柏坡村前的菜園裏勞動,幹完活發現樹旁石碾上放著一個小孩,身子底下墊著穀草,穀草下橫放著一條草繩。

   “那小孩就是我。幾天拉肚子不吃東西,奄奄一息,我娘覺著我救不活了,就按當地的風俗,用穀草裹身放在石碾上……”閻清海説。

    當時,董必武和夫人走上前仔細一看,原來是房東閻志林家的孩子。何連芝馬上抱起小清海,直奔中央機關醫院。她一直在醫院看護著小清海,直到完全康復。

   “出院那天,董老和夫人各牽著我一隻手送我回家,我走在中間,我娘看見我,激動得都説不出話來。”閻清海説。

    閻清海的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和父親都是中共黨員,在解放石家莊的戰役中,閻清海的一個哥哥犧牲了。“我父親説,為革命我犧牲了一個兒子,共産黨又救了我一個兒子,共産黨就是我的親人。”

    在進入西柏坡舊址的那個路口,我看到了清海老人的餐館,店面很小,簡潔樸素,但那種感覺很奇妙——董必武老先生作為中國共産黨早期創始人之一,在波譎雲詭的戰爭年代直面革命的殘酷艱辛,夫婦仍保持著一顆豁達博愛的心,讓我不由肅然起敬。

    駐足在“海清飯館”外,我理解到西柏坡精神的另一層深意——“紫氣東來”是一種純粹而自然的流露,是人類追求自由的體現,而老一輩黨的革命家的無私和愛人之心則給予人民群眾最真摯的熏陶。


    舊址拾零

    能想象簡單充實的農家生活,能想象和藹寬仁的領導風範,但你能想象開國元勳們在一個小村子裏工作、勞動和休息的動人場景嗎?

    在中央舊址,我們搖身一變,成為穿著粗布長衫的青年,走進那狹小的窯洞式的簡陋會堂,坐在當年開國元勳坐過的長椅上。那些式樣不一形狀各異的沙發和座椅,就那麼高高低低地湊在一起,革命家們當年不分前後排座,其樂融融。戰爭年代一切從簡的優良作風,讓我從骨子裏有萌發出對於這種樸素幹練的敬佩。

    從會堂出來,走不多久就到了毛主席的舊居,最吸引人的還是毛主席家門口的那個石磨,這盤石磨最後幾乎成為毛主席夏天的露天寫字檯,槐樹成蔭,山風輕柔,我們能想象他凝神寫出各大戰役的作戰方針的場景,心中盪漾著革命的激情。

    還有線紡車,木床,二尺小桌,搖椅,筆墨紙硯,蚊帳,所有的這些革命文物,都是最平常不過的生活用品,它們串起毛澤東、董必武、楊尚昆、任弼時、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革命先驅的起居,幾十年過去了,在這些低矮的土坯房裏,它們依然熠熠生輝,艱苦樸素的傳統和運籌帷幄的豪邁也愈發可貴。

    在中央舊址處,我們不再是與這個小村莊對話,不再是與一群人對話,而是同一個時代對話。透過屋檐滴滴答答的雨水,我們看到的是清貧表象下的一顆炙熱之心,它從當年穿越到今天而絢爛依舊,這是西柏坡精神的另一種解讀——貧窮改變不了追求真理的腳步,思想的高度遠大於物質。

    一脈相承

    來到南京後,我經常會坐車經過雨花臺。“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韻,一部青史鑄韆鞦聖臺”,當駐足凝望雨花臺烈士群雕像時,那股雄渾和悲壯讓人凝思久久,無數革命烈士的精神鑄成的豐碑經歷風雨,屹立不倒!

    “我欣慰地倒在雨花臺,接受百花朝覲。有名有姓的默默奉獻,無名無姓的赫赫功勳。不為讓歷史評説,荊棘叢中,一個開拓者的姓名,但求後人深深領悟,血的代價,換得這來之不易的,血色黎明。”原來西柏坡和雨花臺的內涵是相通的!在西柏坡紀念館的最後一個展廳裏,有由一條殷紅地毯連起的兩個意象,地毯的這一邊是革命先輩們組成的巍巍大山,另一端是北京天安門,而這個展廳的名字也傳神地詮釋了這美好的寓意:新中國從這裡走來。

    是的,新中國從這裡走來,那座不倒的巍巍大山可以是雨花臺肅穆的烈士群雕像,可以是南昌八一起義的一聲槍響,可以是井岡山上紅色腳印,可以是大別山裏被彈片擊得千瘡百孔的石壁,可以是渣滓洞裏黑色的泥土,可以是窯洞墻上乾癟的紅辣椒……赤霞紛飛,化作面面旗幟,昭示著新中國是燎原的星星之火,在每一個角落都有她的淵源。

    這些源頭和西柏坡一樣,充滿了對自由和平的追求,充滿了油鹽醬醋的人情味,充滿了博愛無私的真摯,充滿了苦中作樂的不懈奮鬥。西柏坡精神就是黨的精神!共産黨走過了九十個年頭,新中國經歷了六十個春秋,我們始終是要向前的,持著平和的心態,攜著無私的心聲,握著奮進的心靈,循著走向新中國的紅色道路,邁出更新的一步。

    新中國之路從這裡走來,未來中國之路由我們來走。

    偉大歷程網上作品大賽官方網站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張秋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