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6日 19: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周年“偉大歷程網上作品大賽”文字類銅獎作品
作者:劉華賓、裘穎琼、周峰 劉華賓 推薦網站:東方網
羅霄山脈中的這片山嶺,開闢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四萬八千名革命先烈長眠於此;井岡西麓的茨坪鎮行洲村,“打到遂川去,擁護全蘇大會”、“紅軍是為勞苦大眾”,黑色的標語靜靜印在白墻上,雖經歲月和風雨侵蝕,仍穿透時空清晰可見;蒼山翠竹掩映的八角樓上,那盞斑駁的油燈依然臨窗擺放,“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之火與之輝映。
井岡山,鑄就了中國革命怎樣的精神源泉,或者説,在哪探尋井岡山的精神核心?帶着這些問題,東方網“網聚紅色里程”採訪報道團走近井岡山,試圖解讀井岡山精神。
艱苦奮鬥
北山之上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與長埋忠骨的群山默默相對,27米高的碑身猶如一團烈火,寓意井岡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觀又如林立的鋼槍,仿佛回望“武裝奪取政權”的崢嶸歲月。
1927年9月,經歷了秋收起義後的嚴重挫折,時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果斷決定,放棄攻打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同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始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鬥爭。
兩年零四個月的艱苦鬥爭中,紅軍面臨着怎樣險惡的環境?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副研究員饒道良説,井岡山紅色政權力量最盛時,軍民人口有50萬之眾,根據地範圍達7220平方公里,但在敵人瘋狂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下,根據地的條件變得異常艱苦。毛澤東曾向中央彙報説,根據地“糧食萬難,現金萬難,醫藥萬難。”這種困難在此後中國革命幾次重大歷程中都未曾遇見。
秋收起義部隊上山時,只剩下不足800人的隊伍,其中還有100多名傷病員。鬥爭形勢最艱苦的時期,連起碼的消毒藥物也沒有,只能用鹽水清洗傷口,後來連鹽也十分緊缺,又改用石灰水、茶葉水“消毒”。當時給傷病員動手術,根本找不到醫用手術刀,有時就拿起菜刀、剃刀甚至梭鏢,在火上烤一烤,開水中煮一煮,動完手術敷點中草藥。很多紅軍戰士負傷後,醫護人員找不到彈頭的位置,於是發明了一種定位的“探針”。他們找來山裏的毛竹,把一頭削得又尖又細,狠狠心插到傷口的腐肉中,直至頂到硬邦邦的地方,再給毛竹插的深度上做個記號,拿刀子硬是挖出子彈頭。“當時沒有麻藥,就把戰士五花大綁,一場手術下來,很多人疼得昏死過去。”繞道良告訴記者,這些讓人動容的細節,都來自紅軍醫院醫護人員後來的回憶,卻沒有一名老紅軍向外人“訴過苦”。
大井軍部舊址、小井紅軍醫院、毛澤東舊居、紅軍軍械處舊址.....厚重的紅色土地上,到處都有着許多未被記錄下來的革命鬥爭史,靜靜地述説崢嶸歲月中,先烈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崇高精神。
信仰不倒
茨坪鎮下莊村,平凹不齊的田埂旁,一處鵝黃色的民居坐落其間。當年嘯聚山林的王佐就曾在這裡聚眾議事,完成從綠林好漢到紅軍團長的轉變。
數十年研究井岡山革命鬥爭史的饒道良總結紅軍“落草”井岡的原因之一説,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北伐的影響深入人心,袁文才、王佐兩支地方武裝對革命抱有同情,井岡山地區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王佐的孫子、67歲的王生茂回顧説,當年毛澤東帶隊伍“上山”時,對劫富濟貧的王佐一片真誠,不僅根本沒用“大魚吃小魚”的吞併政策,還大膽送來60枝槍,積極團結改造。“過去國民黨上山繳他的槍,現在毛委員上山送他槍。”王佐深為感動,認識到紅軍是窮苦百姓的隊伍,就接納了他們。1928年2月上旬,王佐部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黨代表是毛澤東上山的“信使”何長工。
1928年2月下旬開始,國民黨對根據地頻繁圍剿,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企圖把紅軍困死、餓死,井岡山1萬多人吃飯、穿衣、用藥成了大問題。在這個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紅軍開展艱苦自救的反圍剿,王佐也積極粉碎敵人的陰謀。沒有糧食,王佐和紅軍領袖一樣,從崎嶇的小道上挑糧上山;沒有現金,王佐協助紅軍在下井建了造幣廠;沒有醫院,自力更生建了下井紅軍醫院;沒有鹽吃,就用老墻土製作硝鹽。
王生茂向記者講述,1929年1月,湘贛敵軍重兵“會剿”井岡山,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大部出擊贛南,紅五軍奉命留守井岡山,堅持遊擊鬥爭。敵軍18個團的兵力進剿井岡山時,王佐率部浴血奮戰三天三夜,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1月29日,敵人收買了一個姓陳的壞分子,帶着敵人從山路繞過黃洋界,突然殺到紅軍防守薄弱的後背,在一處稻田裏,敵人兇殘地殺害了100多名紅軍戰士。“就是在這樣的殘酷鬥爭中,王佐懷着對黨的赤膽忠誠,堅持了4個多月的遊擊戰,保住了根據地沒有丟失。”
“井岡山精神的實質,就是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王生茂老人的眼中噙着淚水,從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退休後,他一直守着重建後的王佐舊居,一遍又一遍向來訪者講述革命者永遠跟黨走的動人歷史。現在,王生茂一家三代中,3個兒子、1個孫女都是黨員。王生茂説,他會永遠教育子女,秉承先輩精神,堅定信念,對黨忠誠。
自力更生
風景秀麗的井岡山龍潭景區,每天上午8點到10點段,疲乏的游客走近景區第一段,總能聽到一首首清亮、動聽的山歌,內容多是耳熟能詳的紅軍歌曲:“紅軍哥哥你慢慢走”、“請茶歌”等等。
唱響紅歌的是紅軍後人江滿鳳,龍潭景區的一名普通保潔員。江滿鳳流着眼淚告訴記者,1927年冬天,爺爺江治華加入紅軍鬧革命,參軍後收集了很多山歌,還一邊唱一邊寫,用歌曲的形式鼓舞紅軍士氣。1928年爺爺寫信給家裏,要家人耐心等待,“革命一勝利我就回來。”但是沒想到,扔下妻子兒女的江治華,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只留下了一本厚厚的歌本。
江滿鳳從小愛唱歌,慢慢學了不少爺爺歌本上的紅歌。一次在景區掃地時,她聽到一名游客埋怨,這裡山路走起來太累了。江滿鳳心想,有什麼法子能讓客人消消乏?她腦子中冒出一個念頭,不如試試用歌聲吧。於是亮開嗓子唱了起來,後面的客人爬上來,興衝衝地對她説:“如果沒有你的歌聲,我可能在山下爬不上來。”游客的讚揚鼓勵了江滿鳳,從此,她堅持邊掃地邊唱紅歌,這一唱,就是十幾二十年。
江滿鳳數不清有多少人聽過她唱歌。她説,作為紅軍後人,先輩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她給大家傳唱當年的紅歌,有一種弘揚紅軍精神的使命感。電視劇《井岡山》來這裡取景時,導演偶爾聽到她唱《紅軍哥哥你慢慢走》,決定用她的原唱作片尾曲。去北京錄歌前,她拒絕了30萬元的酬勞,只要求對方提供交通和吃住。電視劇在央視熱播後,江滿鳳一下子“紅”了起來,景區領導要給她加工資,市裏也暗示她不要掃地了,想調她到宣傳部做領導,“你都成了名人還掃地,人家還以為組織不關心你。”這些,江滿鳳都婉拒了,自知文化程度不高的她話語樸實:“我唱歌掃地感到很快樂,如果讓我拿筆桿子,那要比掃把還重。”現在,她的身份還是景區保潔員,每天打掃一段450米的路面。
江滿鳳説,作為革命烈士的第三代,她沒有伸手要政府照顧。十幾年來,她自己搞起養殖業,建了房子、買了車子、開了小商品店,去年還開了一家酒樓。“在她身上,延續着這片山嶺艱苦自立的精神。”採訪團記者感慨地説。
敢闖新路
熱鬧的茨坪“天街”中,大小商鋪林立,各種山貨、根雕、紀念品一應俱全。在沁園春酒店一樓大廳,就餐的游客絡繹不絕,忙碌的服務員不斷地翻臺、上菜,吉安來的老闆告訴記者,這幾年井岡山紅色旅游火爆,帶動着餐飲業也火了起來,很多像他一樣的外地老闆,一年能掙幾十萬元。
“井岡山是革命老區,但從來不缺乏包容和開放。”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副研究員饒道良説,井岡山的核心地區茨坪鎮,是個典型的移民鎮,大約2萬名常住人口中,本地的井岡山民很少,他自己就是畢業後從南昌來“落戶”的。饒道良説,從1957年開發井岡山時起,這裡就不乏江西各地支援者、南下幹部、知青的身影,進入新時期,來此做生意的商販中,多數都是從外地來的,“這些人與外界接觸多,信息量大,給井岡山的發展帶來活力。”
饒道良工作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後樹有紀念毛朱會師的“勝利的起點”石雕,原本石雕的左右是一面圍墻。據説當時一位江西省領導建議,井岡山要有開放的精神,不需要自設圍墻。後來,館方大方地破除了這堵墻。現在,雕塑前的平臺,成了市民傍晚乘涼、跳舞的好去處。
“如果往上追溯,井岡山精神的精髓就是敢闖新路。”繞道良對記者説,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星火,為處於低潮期的中國革命找到新的出路,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轉移開闢了新的道路。他説,如果當年沒有勇於創新、敢闖新路的精神,而是沿着共産國際設定的路線,繼續勉強執行城市暴動,只會把僅剩的革命“老本”拼光。“敢闖、創新,這是井岡山精神的的核心,此後22年的中國革命一直沿着這條道路前進,直至到達勝利的頂點。”
6月10日下午,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前一側空地上,三十多位吉安游客圍坐一圈,認真聆聽一位老師娓娓敘説“毛澤東上山”的歷史情節。“起源於中國革命開篇的井岡山精神,同樣也指導着今天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二篇第三篇。”在繞道良看來,包容創新、敢闖新路,這種精神特質也已滲入今天的井岡山。他舉例説,從1990年代開始,井岡山率先提出“紅色旅游”的概念,還最早提出紅色旅游規劃,帶動了全國紅色旅游産業的發展,如今,井岡山已與廬山“並駕齊驅”,成為江西旅游産業的龍頭。
井岡山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井岡山游客數達到創紀錄的450萬人次,旅游服務業佔據地區生産總值的半壁江山,今年同期游客量又增長了40%,100多家賓館家家爆滿,“我們的房間已經預訂到了7月份。”井岡山市長城賓館一位服務員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