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大型活動 > 偉大歷程 >

三代人的生活變奏曲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6日 18: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周年“偉大歷程網上作品大賽”文字類銅獎作品
作者:王繼民    推薦網站:中國吉林網

    隨着年齡的增長,閒暇時我總願意回想家中的往事。

    衣——單一多變品牌

    爺爺的年代,一年只能穿上一件新衣服。衣服大都是自家紡織的粗棉布,然後漂染上色。冬天做成的棉襖,春秋時掏出棉花改成單衣,夏天再改成短袖,一年四季一身衣服。老大穿完傳老二,再傳給老三……直到破得不能再穿也捨不得扔,拆洗以後用來打袼褙做布鞋。父親的年代,穿衣顏色打破了以藍、灰、黑、白為主的絕對“統治地位”,而且還出現了“化纖”、“滌卡”、“的確涼”等比普通棉布要貴幾倍的衣料。不過還是要受憑票供應的限制,每年每人只發幾尺布票,所以衣服上打補丁也是常有的事兒。而今,我家的衣櫃裏,大大小小,高中低檔,春夏秋冬,各式衣服不下百件,衣櫃快要裝不下了。我在選購衣服時,不僅對衣服的款式、面料、顏色有更多的選擇,而且還追求品牌,通過着裝體現自身的個性和修養。

    食——挨餓吃飽健康

    爺爺常説,他們這輩人是餓過來的。爺爺經歷了“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在糧食緊缺最嚴重的時候,用玉米葉和玉米瓤製作澱粉來代替糧食,到山上挖野菜、擼榆樹錢兒,摻到玉米麵裏做成稀糊糊對付填肚子,很多人因此出現了全身浮腫現象。等到父親的時候,生産隊還沒有解體,雖然不挨餓了,但也就是將就能吃飽。當時流傳的一句順口溜是“夠不夠三百六”,説的是生産隊打下來的糧食按人頭分,在人均一年口糧達不到360斤的情況下,國家下撥返銷糧,保證人均口糧達到360斤。而到了我這一代,大米白麵成了每天的主食,大魚大肉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奢望,相反吃飯時有意多吃點粗糧和清淡的蔬菜,講究葷素搭配合理,還時時牢記專家的忠告“吃出健康來”,生怕患上脂肪肝之類的“富貴病”。

    住——土房瓦房樓房

    爺爺始終居住在自己出生的小山村,房子的結構是土坯墻,茅草頂。夏天趕上連雨天,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只好把鍋碗瓢盆派上用場。進入隆冬時節,房子的保暖性能和取暖設備很差,屋內成了名副其實的“寒舍”。父親走出了小山村,成為鄉政府所在地一家鄉辦企業的職工。家裏的生活條件好起來以後,父親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善居住環境,拿出家裏幾年攢下的積蓄,把居住多年的土房原地扒倒,建起了3間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因為工作需要,我從鄉里調到縣城工作。進城之初就沒有買平房的打算,經歷了從租房到借房的反復折騰。雖然幾次搬家,但初衷不改。就這樣熬到了第3年,訂購的商品樓如期竣工,辦理好部分按揭貸款手續後,如願住進了水電暖功能齊全的樓房。

    行——步行自行車摩托車

    爺爺説,當年生産隊裏僅有幾挂馬車,主要用於農業生産,沒有極特殊情況,個人是沒權使用的。不論外出還是去勞動,全靠兩條腿步行。自己家做的布鞋往往是鞋幫還沒有破損,鞋底先磨出了窟窿。那年父親託人從縣城買回自行車時,算得上是一個不小的轟動,是家裏置辦的最值錢物件兒。每次父親騎車回家,總有人投來羨慕的眼神。我在鄉里參加群眾文化工作以後,經常下鄉走村入戶,自行車還沒騎上幾年,就買回了一輛“幸福”牌摩托車。進城以後,我的心裏又有些發癢了,老想把兩個輪子換成四個輪子。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鄭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