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大型活動 > 偉大歷程 >

農家“博物館”的述説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6日 1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周年“偉大歷程網上作品大賽”文字類銀獎作品
作者:石家友  推薦網站:安徽中安在線

  回鄉下老家,每一回老父親都讓我到小院北角的那間破屋裏去看看。那是一間早已棄用了的小房。這些年來,家裏不用的農用工具,逐漸淘汰的生活用具,都堆在那間房子裏。

  拉一拉,這是風箱。我還是個十來歲的孩子的時候,母親燒鍋做飯,用的就是這個風箱。風箱其實就是4塊木板釘起來的長方體箱子,一頭裝有兩根拉手,拉手的一端連上軟矛頭;另一頭開個安上小舌頭的小孔。風箱的一側留有通風的通氣口。依稀記得母親坐在灶門前,一隻手往灶裏填柴,一隻手來回拉風箱,灶裏紅紅的火苗呼呼直響的情景。想起來,這都是30多年前的往事了。我讀中學的時候,家裏支了省柴灶。我讀大學的時候,家裏開始燒煤爐。再後來,家裏也從城裏買成罐的液化氣。在這個變化過程中,風箱的位置,從廚房挪到了這間破屋子裏。

  拿一拿,這是鐮刀。鐮刀是每一戶農家的必備生産工具,它甚至是農民的象徵,黨旗上的鐮刀斧頭圖案不就分別代表了農民和工人隊伍嗎?一年四季,割草收穫,都離不了鐮刀。每一年秋收的開始,農民都稱為“開鐮”,足見鐮刀之於農民、農業的重要。沒人知道從哪年哪月起,鐮刀漸漸地從農民手中放下,代之而來的是機械作業。俺家的這幾把鐮刀,也不知道有多少個年頭沒用了,銹跡斑斑地躺在破屋的一角,默默忍受無情歲月的侵蝕。

  摸一摸,這是犁和耙。耕地用犁,平地用耙。犁還是曲轅犁的樣子,耙是木耙。曲轅犁據説是唐代農民的發明,可它的使用壽命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幾十年前的農村,不會使牛犁地耙地,就肯定不是個合格的農民。那時候的十里八鄉,“名人”都是“田把式”,誰犁地犁得深,誰耙地耙得平,誰就是種地的一把好手。自從改革開放的大幕開啟,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推行,極大激發了生産力的發展,耕牛犁地耙地在不足30年的時間裏就成了歷史。聯合收割機收割,播種機播種,拖拉機耕地,速度快效率高,傳統的犁和耙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今天的農村,“田把式”風光不再,講究科學種田的“田秀才”卻聲名遠播。

  推一推,這是石磙。過去,小麥呀,水稻呀,大豆呀,這些莊稼熟了收割拉到曬場上,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曬乾了,才能攤在場上,用牛拉着石磙一遍又一遍地碾,直到糧食籽兒與秸稈脫離,才能抖場。抖起秸稈堆成堆,剩下的糧食籽兒迎風揚一揚,再經過晾曬才能入庫存放,當作一年到頭的口糧。實際上,石磙碾的過程就是脫粒的過程。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午秋農忙季節,經常幫着幹這些農活。至今還記得石磙碾過一遍,就要抖一遍場,為的是將糧食抖在下面。每抖一遍,都能累得大汗淋漓。那時候就想,啥時候能實現機械化,幹農活能不這麼累?邊抖場邊這麼想,就像做夢一樣。如今,夢已成真,家家戶戶的門前場上,再也見不到石磙的身影了……

  在農村,幾乎家家都有這樣的“博物館”,廢棄不用的用品用具,扔了可惜,不扔又佔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存放在破屋裏。這樣的農家“博物館”是最好的見證——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巨變的歷史;也是無言的述説——述説着我們黨推進改革開放進程的智慧和成就。

     偉大歷程網上作品大賽官方網站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張秋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