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共總負責人張聞天在西安事變中

 

CCTV.com  2007年12月10日 17:12  來源:北方網  

    1936年12月12日淩晨,張學良、楊虎城活捉了蔣介石,但在如何處置蔣介石上卻舉棋不定。於是,張、楊把尋求對策的目光投向了共産黨。中共于當天就得到消息,群情激昂。人們歡呼雀躍,不斷傳來“審判蔣介石”、“殺掉蔣介石”的呼聲。中共領導人也被這種情緒感染著、激動著。然而,他們很快就冷靜下來,一方面密切注視著事變的發展,一方面做著應變的準備。

    事變當天,中共中央書記處連續三次去電共産國際書記處,通報西安情況以及中共意見;復電張學良,表示支持他的抗日義舉,並提醒他看管好蔣介石;急令紅軍南下,與張、楊部靠攏,為張、楊壯膽振威。

    緊接著,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專門討論西安事變,地點在陜北保安城(今志丹縣)東南張聞天的窯洞裏。會議由張聞天主持,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張國燾等人。

    毛澤東當時負責對國民黨的外部(即統戰)工作,所以毛澤東首先在會上做了報告。毛澤東根據掌握的材料,分析了西安事變的意義、事變後的形勢以及如何看待蔣介石等問題。毛澤東在報告中首先肯定了西安事變,指出:“此事變是革命的,抗日的,沒有任何帝國主義背景,從此打破了由蔣介石控制的局面。”事變後形勢發展有兩方面的可能:一方面是南京政府有可能被日本拉過去成為親日傀儡政府;一方面各地方實力派、南京政府各派,包括孔宋、黃埔、CC各係均有某些部分可能轉到西安方面來,在西安形成一個實質性的政府,迫使南京政府直接統治的七省就範,因而提出要“以西安為中心來領導全國,控制南京”。毛澤東在報告中還談到:“蔣最近的立場雖是中間派,然在‘剿共’這一點還是站在日本方面的,這一立場對他的部下是矛盾的,所以他是被這樣的矛盾葬送了。”

    隨後,與會者就毛澤東的報告進行討論。大多數人同意毛澤東關於西安事變意義的分析,只有張國燾認為張、楊舉動第一是對蔣,第二才是抗日,從而低估了事變的意義。

    周恩來的發言委婉耐人尋味,他提出在政權上不要與南京對立,“將來,(西安)或以陪都形式出現,(比建立實質政權)更為有利。”他認為蔣介石扣在張、楊手裏,這事情的處理最終要看張、楊的態度,從而暗示了他反對在西安建立政權中心和“除蔣”、“審蔣”的看法。

    張聞天最後發言,只見他戴著高度近視鏡,文質彬彬,一派學者風度,慢條斯理地談起了他的看法。

    “政治形勢很緊張,不斷發生全國性的政治問題,在抗日問題上表現最大的問題就是民族妥協派(指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主流派)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總要發生一種突變。因而,張學良這次行動是開始揭破民族妥協派的行動,向著全國性的抗日方向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不採取與南京對立方針,不組織與南京對立方式(實際是政權形式)。而要儘量爭取、分化、孤立妥協派,儘量爭取南京政府正統,聯絡非蔣係隊伍。在軍事上採取防禦,政治上採取進攻。”

    中共中央努力的方向,就是“把局部的抗日統一戰線,轉到全國性的抗日統一戰線。”他同時預測説,西安事變是一次好的時機,“黨要合法地登上政治舞臺。”

    張聞天的發言,明確了不在西安建立實質政權方式的主張,反而強調要爭取南京政府正統,自然包括爭取蔣介石。因為南京政府正統和蔣介石是分不開的。在當時群情高昂情況下,張聞天能夠冷靜從事,提醒大家不要急躁,可謂高瞻遠矚。他的觀點很快被形勢的發展所證明。可以説,這次發言只不過是他關於聯蔣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事變發生之前的三個月。中共中央在9月1日向黨內發出了由張聞天起草的《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明確提出在目前形勢下,抗日反蔣口號是不適當的。“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這標誌著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大策略轉變。

    9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張聞天起草的《關於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與民主共和國的決議》,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國”,為聯蔣抗日再邁進一步,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進程。

精彩熱點:
 
 
 
 
 

責編:談錚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