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春節,也稱過年,此時,遠在天邊的子女都要趕回來與父母、家人團聚。“春節”、“過年”也意味著團聚和一年開始。其實,“年”的概念,遠古時候與農耕有密切聯絡,《説文。禾部》中説:“年,谷熟也”,可想,古時中原地區的人們按穀物生長的一個週期來計算“一年”。目前我們使用的農曆,最早産生在夏商時代,所以也稱“夏曆”。
中國農曆以月亮圓缺來計算“週期”,一個“週期”為一月,又因太陽公轉造成的“春、夏、秋、冬”,所以一年由12個“月”組成,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據傳,“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使用,到西漢時期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公曆中的“元旦”在中國農曆中也有,古時正月初一就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1949年,在新中國的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雖因各省、區或民族略有不同,但總體是一樣的。
祭灶--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民間祭灶,古時候有説法是“官三民四船家五”,意思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祭灶。中國古代一句名言“民以食為天”,而“食”要由灶燒火來完成,所以,“灶” 在民間意義非凡。祭灶,就是祭“灶王爺”,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有些地方為了體現“人文關懷”,還設了“灶王奶奶”,“灶王爺”與“灶王奶奶”一起供俸。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就是要送灶王爺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於是,大家都要給“灶王爺”的嘴涂上甜品,好讓他上天説好話。
民間”灶王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