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油畫人物志潘世勳》 
——情緣西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2日 12:14 來源:《藝術品投資》

     
    [內容速覽]我極力要做的就是,把西藏解釋成它是一個很樸素,很容易了解的,那裏的人是一種很容易親近的。

——潘世勳

潘世勳作品賞析

潘世勳

 

CCTV.com消息(《藝術品投資》):西藏,雪域高原,在漫長的歲月裏這塊神奇的土地讓人心馳神往,這條路通往西藏的芒康。1962年,中央美術學院三年級的學生潘世勳就是沿著這條路第一次走進西藏的;轉眼之間,47年過去了,2006年初秋,潘世勳帶著我們攝製組一行,又一次走進了芒康。

 

走進似曾相識的村落,見到畫筆下再熟悉不過的藏族同胞,潘世勳特別興奮,47年裏他16次走進西藏,把自己的藝術生命深深的植根在這塊土地上, 創造了獨具藝術魅力的西藏現實主義繪畫藝術,作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潘世勳,47年裏用畫筆記錄著藏族同胞平凡生活中的傳奇故事。

 

潘世勳:我那時候,搞民主改革的時候,我就住老百姓家裏。在扎西堅讚,扎西堅讚那個村子,那個扎西倫布南面那個村子。那個房東叫拉巴頓珠,我那個84年,我去看他,他還在,我還去到他家裏,現在可能去世了。但他幾個女兒呀兒子都工作了。我那個時候年紀也很小,20幾歲。

 

潘世勳進入西藏後的作品

1960年,只有20歲的潘世勳,隨著首都文藝慰問團到剛剛實行民主改革的西藏進行文藝演出,正是這趟西藏之行,讓潘世勳看到了許多生命不曾有過的經歷。

 

潘世勳:西藏第一眼的印象覺得也很神奇呀,很怪。特別當時呢,這個慰問團主要是演出。我們也就是,都不給我們畫畫時間,主要是跑龍套裝臺。

 

在西藏演出的時間裏,潘世勳對西藏有了深入的了解,儘管只有半年時間,潘世勳幾乎走遍了附近的藏族村落,經歷的人和事每天都在震憾著他。

 

潘世勳: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剛去時候,因為藏族那些貧苦人,也不了解漢人,漢人也都是跟西藏領主一樣。而後慢慢接觸多了,他覺得我們也是普通人。也都了解了,而且覺得不管怎麼樣,這些漢族幹部幫著他們搞翻身解放。所以最後呢,慢慢的才比較好了。這一套沒有了,也能跟你拍肩膀,開玩笑啊説説笑笑。

 

潘世勳描述西藏解放的作品

這樣的場面,在當年幾乎經常可以看見,西藏人民收穫自由和解放的喜悅與興奮,讓潘世勳刻骨銘心。直到今天都難以忘卻,他説,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那樣的場面,你是很難感受到西藏人民那份純真,質樸,善良的。

 

儘管當時慰問團規定不讓畫畫,但有心的潘世勳利用業餘時間,還是畫了不少素描,。1963年畢業實習的時候, 潘世勳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藏。

 

潘世勳:當時是美協給了我資助,美協領導提供資助,一天補助我5毛錢。所以在成都等車就等了1個月。後來找到一個部隊的一個車,所謂車就是找個嘎斯51,就是那個敞棚汽車。我都要帶著行李,朝行夜宿兩頭不見太陽,整整走了15天才到拉薩。但是我感受很深,真好看一個雪山上來又下來,上來又下來不停的。有些人他們高原反應,都坐那打瞌睡閉著眼睛。我就一直趴在車梆子上,一路畫速寫。

 

這次進藏的經歷,在後來的歲月裏,潘世勳幾乎逢人便説,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孤身一人去西藏,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在日喀則薩加縣多不加鄉的小村裏,一住就是4個月,這些畫上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潘世勳的鄰居,他和藏民們一起進山菜藥,睡帳棚吃糌粑,白天他為藏民們畫畫,晚上和藏民們學藏語,了解西藏民族風俗。

 

潘世勳:西藏那些特別農區農民,他跟北方農民很接近,是很老實巴交的。真實這些人善良無比,你真正對他好,他真誠對你好,是這麼一個狀態。

 

1964年之後,在那不平靜的年代裏,潘世勳16年沒有再踏上西藏的土地,然而,對西藏的那份依戀他一刻也沒有忘懷,他説我對西藏的情感根本不能用畫畫來解釋了,它早就融進了我的血液裏。

 

1980年,他又一次背著畫夾走進了芒康縣最僻遠的村落,那年正趕上雪災,然而,潘世勳筆下的藏民神態自若,完全看不出人們正在忍受著饑餓,這種面對困境樂觀的生活狀態至今讓潘世勳難以忘懷。

 

潘世勳描述遭受雪災的西藏人民的作品

潘世勳:它那個地方海拔很高了,有5千都公尺吧,氣候環境又很艱苦。那年又受災牲口減少,又沒糧食,但是我看那些牧民,完完全全是一種並不以為然的態度。碰到災情他們也不覺得,該唱歌就唱歌該跳舞就跳舞。我在那畫了很多他們跳舞,什麼這樣一些場面。這些就祖祖輩輩在這裡,就這樣過來的。歷史不是一次遭災人家,遭什麼災再窮他很樂觀。

 

潘世勳收藏了許多泥佛,這些泥佛西藏語叫擦擦。它是潘世勳在西藏的村子裏蒐集到的,潘世勳説他對西藏的宗教文化非常尊重,但他創作的視角卻是西藏的普通人,因為這塊土地上燦爛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會使你在創作過程中的精神得到昇華。

 

潘世勳:包括西藏它本身的文化藝術,都給我很大影響。西藏的佛教宗教信仰這方面。我認識很多高得大僧的大喇嘛,班禪大師我都接觸過。當然我關注的更多的,還是現實的東西多。我極力要做的就是,把西藏解釋成它是一個很樸素,很容易了解的,那裏的人是一種很容易親近的。

 

1960年進藏到今天,潘世勳幾乎走遍了西藏,阿裏是他唯一沒有去過的地方,已經76歲的潘世勳説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去一趟阿裏。

 

在中國美術史上,也曾有過不少畫家,踏上過西藏的土地,但像潘世勳這樣執著于西藏的畫家,恐怕只有他一人,從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在老師吳作人那裏得到的教誨就是堅持,他説,我至今還是畫現實主義的題材,沒有畫非具象或超現實,冥想的時候不多,苦思倒是經常有,畫好了想,畫壞了還會想,如果畫家離開生活,沒什麼可想的,大概畫也就沒什麼可畫的了,關注西藏人民生活,是我創作的源泉。

 

布區的小幹部

潘世勳:現在的牧民也挺有意思,不是騎馬挎槍了,是騎著摩托帶上手機啦。比如是象我這張畫畫的這個人,我們到那去語言不通的,門巴族是另外一種語言,他當時是了布區的一個小幹部,她給我們當翻譯。當時還沒來的及給她畫像,等我們回到拉薩呢,忽然在拉薩碰見她了。我説這回我得給你畫個像。所以就當時就在她那個後臺上,匆匆忙忙畫了半個小時,畫的不太好畫的像還是像的。不久她上北京了,她在北京呢,忽然趕上人民代表大會那年選舉,説是沒有門巴族的代表,就把她補成人民代表了。最後就一直做到是山南區的地區專員。

 

47年西藏繪畫創作生涯,潘世勳畫了上萬張素描和大量油畫作品,幾乎走遍了西藏的潘世勳卻沒有留下幾張自己在西藏生活的照片,他説他從來就沒想照相,繪畫就需要觀察,不觀察,你又怎麼能夠感受人的生活形態呢, 在遙遠的邊疆農村人與自然合諧共生相互交融的情景,至今讓潘世勳感慨萬千。

 

潘世勳:父親母親都走了,放羊的馱鹽的,那孩子也就8 9歲,一人就又放馬呀又管羊呀,自己玩自己的自娛自樂。我去那我就跟她很熟聊天,他挺好一個女孩8 9歲。所以後來我兩次,把她的形象畫到我的畫裏去。

 

閒暇時分,聽夫人彈上幾首鋼琴曲,是潘世勳最快樂的,潘世勳在藝術創作中的興趣是非常廣泛的,儘管大部分時間,他的創作精力都凝聚在西藏,然而,西藏題材並非是潘世勳藝術創作的全部內容,他説,作為藝術家更多的要想到作品的社會責任。

 

潘世勳:中國的畫家,他還要關注中國社會所碰到的各種現象。也包括一些精神活動。我是更看重一種生活實際存在的東西,但有人更注重中國人一些精神層面的活動。我想這都是可取的,我想最重要的畫家不能説畫什麼就好,畫什麼就不好,這個不對。畫家在這裡有很大的一種選擇,甚至有人喜歡更前衛一點,我覺得無可非議。但是裏面畫家都應該有一種態度,就是應該是很真誠的。

 

1984年秋到1986年春天,潘世勳在法國住了17個月,他在這裡廣泛接觸古典與現代藝術,也開始深入思考當代油畫藝術的走向,以及自己今後繪畫的風格,他把這段經歷概括為:“眼界開闊但也心生困惑”;法國之行讓他切身感受到了對自已熱愛的民族藝術堅守的意義。

 

潘世勳:我到法國的時候,應該説我還是接觸了,大量時間去研究西方現代藝術。我甚至當時很徘徊很動搖,甚至覺得要不要改一改,因為這個東西更有時代性了。想了半天我沒有改,沒有改的原因呢,就是主要還是因為,我這些年跑了西藏以後,我要改了這些東西就都作廢了,就扔了。所以回來以後,我跟有些老朋友開玩笑,我説西方現代主義繪畫運動這個末班車,我還是趕上了。但是看一看上邊坐的人太滿,沒有我的位置,我要擠上去也擠不上去,因為我帶的行李太多,我有很多我西藏的感受我都扔了我説太可惜了,我想了半天算了算了,我不上車了,我買了站臺票就回來了。

 

五十年的藝術創作,讓潘世勳在感悟人生的過程中也結出了纍纍碩果,他的西藏題材作品數次在國際美術展覽中獲獎, 《玉樹盛裝》《扎西德勒》《理塘牧女》《薩加的房子》《我們走在大路上》《芒康牧民》每一部作品都受到了國際美術界的高度評價,56歲那年,他曾一個人到海拔5000多米的石渠縣寫生,當地的老鄉把他當成了老外,他説他是北京來的,老藏民説不可能,白頭髮的人都不來了,70以後他仍然走上高原,感悟最本源的生活依然是潘世勳藝術創作的源泉

 

潘世勳:我的繪畫走的是一種屬於一種平淡天然的路子。我不太做作,我不太把它誇張加工用什麼東西。我畫的大昭寺前面,有一個很有名的文成公主手指的塘柳。可柳樹現在沒了,現在再種什麼種不活。那我就留下那個時代而且風景,也概括了當時那個時候的西藏。我最近還在努力畫一些西藏的一些牧區呀或者鄉村的。那種最普通最平凡的風俗,這一類題材的東西。因為這東西實際上,我現在要畫的,現在你到西藏都未必能看得到。

 

走在西藏的山川之間,傳説與現實不需要任何過渡和轉折,一切都是那樣的淳樸和諧,人文與自然很容易地就在這裡相融一體,構成真正的西藏魅力,帶著雪域高原的傳奇色彩,潘世勳畫中的西藏早已在歲月的長河中積累成了燦爛的人文歷史畫卷,再過十年,百年,千年,後人們翻開這些畫卷的時候,或許還會對西藏這塊土地充滿無限的嚮往。

 

 

 

 

責編:張曦健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