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華西傳奇》節目文稿同期

CCTV.com  2008年10月30日 16: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  

  提要:

  播音:它是中國第一個轎車村、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還是證券上市第一村、國外建廠第一村,數不清的領先成就了一個怎樣的天下第一村!

  同期:他50年的時間幹了100年的活;一個會老書記就賺了上億塊錢;晚上老書記拿一麻袋去找他;請外面的人才;有福民享、有難官當、三年目標500億

  播音:我的村莊我的三十年,聽吳協恩講述“華西傳奇”。

  小片1: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娶媳婦”、“嫁姑娘”那是天經地義,“娶”當然是娶進來,“嫁”自然是嫁出去,此乃以男子為中心的家長制沿襲幾千年的習俗!偶爾也有“倒插門、入贅”等意外發生,《漢書》有雲“家貧子壯則出贅”。聽聽,家裏窮長得再壯實也沒用啊。唐代顏師古説:“家貧無有聘財,以身為質也”,秦漢時期有“贅婿服役”的説法,您聽聽,您好好聽聽,“以身為質”,還“服役”!“倒插門”,那過的是啥日子啊?(《甲方乙方》:我就是張富貴;既然張先生來了,就讓咱家的騾子啊、馬啊,那些個大牲口都歇了吧!)

  小標題:倒插門

  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鄉約》,我是肖東坡,我現在是在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今天節目一開始我有話要跟現場的觀眾做一下互動,我先要跟全場的人問一個問題,從結婚到現在始終就住在岳父岳母家的請舉手

  主持人:竟然沒有,話筒給前面這位女同志,你家先生不是倒插門吧?

  觀眾1:對

  主持人:是不是倒插門的老公會更溫柔一些?

  觀眾1:更溫柔一些,更要自覺一點。

  主持人:我算明白了,那位先生,我就看你往這兒看,你姓什麼?

  觀眾:我姓謝,謝謝的謝。

  主持人:你兒子姓什麼?

  觀眾:我兒子也姓謝。

  主持人:你老婆姓什麼?

  觀眾:我老婆姓苗

  主持人:你兒子為什麼不姓苗呢?

  主持人:話筒給旁邊那位先生,我看他笑的挺燦爛。你覺得這個倒插門是不是要讓兄弟們朋友們聽到挺沒面子的?

  觀眾:倒插門,農村以前有這個説法。

  主持人:有怎麼樣的説法,你説一下。

  觀眾:女婿都上門了

  主持人:你有孩子了吧?

  觀眾:有了。

  主持人:他結婚沒住到他岳父岳母家裏?

  觀眾:沒有。

  主持人:你想像一下,如果結婚之後他住到岳父岳母家裏,天天給他丈母娘端洗腳水,你心裏啥滋味啊?

  觀眾:我們農村的習慣,跟父母住在一塊,發展了就好點了。

  主持人:好點了,剛才我問這個問題咋都沒有舉手的呢?

  主持人:倒插門的女婿到人家裏到底啥樣呢,咱們今天《鄉約》的嘉賓有切身的體會,來我們掌聲有請今天《鄉約》的嘉賓,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

  主持人:你好,吳書記!

  小片2:(《鄉約》小喇叭開始廣播了,鄉親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八條上説,從今往後男女結婚可以倒插門了!男到女家,女到男家,都行!去不去,大夥自己看著辦吧。)這條1980年,剛剛改革開放後頒布的法律,主旨在於倡導男女平等,改變舊的婚姻習俗,因為在這之前,有些偏遠地方,嫁到女方家裏的“壯勞力”不但沒有戶口,還不給分地呢。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咱看看今天鄉約嘉賓吳協恩入贅的生活到底是咋樣的?

  小標題:入贅經歷

  主持人:你姓啥啊?

  嘉賓:我姓吳。

  主持人:你兒子姓啥啊?

  嘉賓:我兒子姓孫。

  主持人:你兒子不跟你姓,你這心裏啥滋味啊?

  嘉賓:沒啥滋味,我感覺挺好的。

  主持人:你兒子在這兒吧?

  嘉賓:在那邊。

  主持人:你是他親兒子對不對?

  兒子:對。

  主持人:你真是他親兒子?

  兒子:真是他親兒子。

  主持人:你真是他親兒子,你又姓孫,你覺得 啥感覺?

  兒子:沒什麼關係,他還是我爸爸。

  主持人:那倒是真的。

  主持人:你結婚之後就住在岳父岳母家裏對不對?

  嘉賓:對

  主持人:大年三十在誰家過呢?

  嘉賓:有的時候我們跟我岳母一家子過,跟我父母親一起過的也有。

  主持人:哪一個更多一些?

  嘉賓:那當然是跟岳母過的時間長了。

  主持人:現在假如説單位裏分了東西了,只有一份往誰家拿呢?

  嘉賓:岳母家。

  主持人:一點都不帶猶豫的。

  嘉賓:我到岳母家去了,我招女婿了,分的東西應該給岳母家。

  主持人:標準的倒插門的好丈夫,嫂子來了沒有?

  嘉賓:來了,最漂亮的就是。

  主持人:吳書記倒插門在你家裏,是不是比一般的丈夫要乖一些,要更自覺一些是不是?你覺得這個倒插門是不是應該推廣啊?

  觀眾2:也不是説推廣,這個要看小孩的緣分

  主持人:通過你們兩口子的經歷我覺得倒插門挺好,應該推廣,下一步讓你兒子也倒插出去。

  觀眾2:我兒子如果説有這樣的緣分,需要的話我們也贊成

  主持人:多開明

  小片3:入贅古已有之,當然這種情況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皇親國戚----駙馬爺。別看他們“嫁”入皇室風光無限,可在皇宮裏人家公主叫你往東不敢往西,叫你打狗不敢攆雞!而男嫁女要隨女家姓,“小子無能更姓改名”,任何有血性的男人都會因此鬱悶!“一到禮拜天就到丈母娘家去幹活,可憐的很”吳協恩,“天下第一村”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他小兒,大孫子,小兒子,老爺子的命根子,如此寶貝疙瘩,緣何倒插了門呢?

  小標題:無私的當家人

  主持人:你的經歷好像還跟一般人不太一樣?11歲的時候就住到了你現在的岳父岳母家裏是不是?

  嘉賓:在11歲的時候,我岳母家的一個兒子,他是單傳,夏天在河裏游泳的時候,溺水死掉了,我岳父岳母肯定很悲痛,特別在農村,如果沒有男孩子的話,今後來説是一個主要的勞動力,他們很悲痛,特別是我爸爸,看到他們這樣的情況以後,就説我家裏有四個兒子。

  主持人:你看我們家別的東西不多,就兒子多,送你一個兒子吧。

  主持人:突然一下到了人家,當了人家的兒子,心裏是什麼感覺?

  嘉賓:肯定不是好滋味。

  主持人:我爸怎麼不要我了,四個兒子,怎麼不送前三個呢?

  嘉賓:當時因為在農村有這種説法,過去送給人家,給人家要看不起,怎麼樣,在我的概念裏面也有一點這種概念。

  主持人:其實我也有。

  嘉賓:當時確實很不理解,父親既然養了我,為什麼要把我送出去。

  主持人:在你的記憶當中,你的父親是不是那種有啥好東西都願意送給別人的人?

  嘉賓:從我記得起,我爸爸錢是帶不回來的,主要是我母親在鎮裏面的一個企業裏面,一個月28塊錢養我們一家七口人。

  主持人:父親呢?

  嘉賓:父親的錢都是去支持比我們家更困難的村民去了。

  主持人:錢是帶不回來的。

  嘉賓:所以最後他送,沒有啥送的,就把兒子也送出去了。

  主持人:一看家裏實在沒啥東西了,把兒子送出去算了 。

  嘉賓:老書記對不起。

  主持人:説明老書記慷慨。我聽説2005年鎮上獎勵老書記628萬是不是?

  嘉賓:對,獎勵他個人的。

  主持人:他帶回來沒有。

  嘉賓:沒有,一分錢都沒有。

  主持人:這628萬不帶回來,用在啥地方呢?

  嘉賓:全部留給集體了,到現在為止,實際上他真正留給村裏的,該給他的錢,這麼多年下來,已經要超過一個億了。但他從來沒有自己拿

  主持人:我怎麼沒有這麼一個爸呢,不過有也白搭,都捐了。

  小片4:能把兒子送給村民,還有什麼不能送的?在吳協恩眼中,他有一個説一不二的爸爸,在全體華西人眼中,大夥有一個一心為民的村書記。吳仁寶1961年擔任華西村黨支部書記,在任46年,“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上面發的獎金,多了捐給集體,少了請全體村民吃飯。這般奉獻與付出,今天給世人呈現了一個怎樣的華西村呢?不説不知道,一説保管嚇您一跳!得,先來段廣告。

  下節提示+廣告:

  播音:它是中國第一個轎車村、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還是證券上市第一村、國外建廠第一村,數不清的領先成就了一個怎樣的天下第一村!

  下節同期:雙目失明過?眼睛看出去好象有蒼蠅,實際上已經看不見了。

  播音:什麼原因導致老書記一度雙目失明?我的村莊我的三十年,鄉約稍候精彩繼續。

  小標題:天下第一村

  主持人:咱們華西村是全國第一個別墅村,能給我介紹一下現在華西的別墅是怎樣的呢?

  嘉賓:我們華西實際上別墅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開始了,我們每戶是400到600平方米,但是我們從2000年以後,主要以公寓房為主了。

  主持人:為什麼?

  嘉賓:我們意識到要節約土地。要多建公寓房,少建別墅房。

  主持人:為了節約土地,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沒有?

  嘉賓:現在我們正在想,也在嘗試,比如説我們建了一個曾地空中新農村,實際上就是一個空中大樓,高度是328米高。

  主持人:328米,在全世界上來説

  嘉賓:在全世界目前為止,在建的是第15位,在中國是第8位。實際上就是説為了要節約土地,那麼我們把周邊20個村併入到華西來了,再也不能像過去,大搞別墅房。

  主持人:在哪個位置?

  嘉賓:就在南面這個位置。

  主持人:就在這邊,什麼時候能建起來?

  嘉賓:現在已經到了地面上了,到2010年完成。

  主持人:都知道華西村福利待遇好,當華西村的村民都有什麼樣的福利待遇?

  嘉賓:那要説的話要幾十項了

  主持人:能不能舉舉例子。

  嘉賓:比如從學來説,從幼兒班到中學華西都有,包括中學都是華西自己建的,花了1.2個億。過去我們是鼓勵他們去上大學,你四年大學回來,補給你四年的工資。再一個比如説,比較有特點的老,老有保,他們本身手裏含有股金,退休金加股金的分紅,再加各項福利,比如他買菜的錢,還有旅遊。一年福利這一塊,要三千塊錢一個人。按人頭算的,每個村民都有的。

  主持人:我聽説在咱們華西村有一個敬老獎,是不是?

  嘉賓:敬老獎主要是針對尊老愛幼方面的,就是80歲的一百,90歲的一千,100歲的一萬。他的直系親屬每人可以獎到一萬塊錢。

  主持人:如果是這家裏有一個百歲老人,所有的直系親屬都會得到一萬。

  嘉賓:每人都可以得到一萬塊錢。

  主持人:每人可以得到,要是家裏的親戚比較多呢?

  嘉賓:那就都獎。

  主持人: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嘉賓:前五六年了吧,一個老太太,一個曲姓家庭,到了一百歲,就獎了37萬塊錢

  主持人:什麼?

  嘉賓:她這一家37口人,獎了37萬塊錢。

  主持人:37萬?這老人可是個寶啊

  嘉賓:現在華西的老人都是寶。

  小片5:這裡是全國第一個別墅村、第一個轎車村、第一個電話村、第一個彩電村、第一個空調村,在諸多的第一中,最赫亮的當屬“天下第一村”。同如今每戶存款少則百萬、多則數千萬相比,華西村有著極其普通而貧窮的過去。地處江蘇江陰東南的華西村1961年建村,在吳協恩記事兒時起,父親吳仁寶好像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兒!一路走來,這股子勁頭是鑄就天下第一村最有力的支撐。

  小標題:披星戴月一路走來

  主持人:有人給老書記算過一筆帳,説是他五十年的時間幹了一百年的活。

  嘉賓:對。我們在他身邊的人最了解,從我小時候記事開始,實際上他每天三四點鐘必起來。

  主持人:晚上幾點睡覺?

  嘉賓:晚上他一般都要十一二點鐘,我們晚上多數時間要開碰頭會,這個是常識。我就算他每天干十二個小時到十三個小時的話,那他一輩子幹了五十年年了,就是二十幾年,再加上他的節假日沒有,這麼幾十年的節假日加起來又是幾十年,所以老書記雖然講工作了五十年,實際上真正是超過了一百年。

  主持人:還曾經雙目失明過?

  嘉賓:關鍵還是工作勞累過度。有一次他在扶貧工作過程當中,一直在外面跑,就比較累,我記得他在火車裏的時候,他發現眼睛看出去好像有蒼蠅,實際上已經開始不好了,那麼到家實際上已經看不見了。在動手術當中,也非常的感人,我們好多村民都知道老書記眼睛不好,都要去看他,他就交代我們,一個都不讓去,實際上我們還是有很多村民自發的去看老書記.

  小片6:艱苦奮鬥的領頭人,帶出了一夥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眾鄉親,也締造了華西人一天天改變的新生活。在吳協恩眼中,讓華西村實現一次次跨越和騰飛的不僅僅是艱苦奮鬥,只有小學學歷的父親吳仁寶好像總能洞察先機,一位普通農民骨子裏那種參悟市場的精明,使得華西村在每個關鍵的路口,總能做出最明智的決定。(大喇叭)鄉親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求咱大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春江水暖鴨先知”,在這之前吳仁寶好似能夠預感到春風即將席捲大地,而改革春風勁吹之時,華西早已鼓足了風帆!

  小標題:鼓足風帆待春風

  主持人:老書記不僅是很能夠吃苦耐勞,關鍵是我覺得老書記很智慧,很精明,他有一個習慣是每天要聽收音機,對不對?

  嘉賓:他這個習慣,實際上從過去沒有電視,手裏拿一個以前十塊錢的小的收音機,半導體,那個時候我還記得,早晨總捏在手裏的

  主持人:他聽什麼?

  嘉賓:一個就是國家的政策。還有一個就是經濟方面的信息。

  主持人:有用嗎?

  嘉賓:有用啊,特別是後來有了電視機以後,我們村裏的人都知道這個規矩,就是7點鐘到7點半這一段時間,沒人去找他的,他肯定在看電視,看《新聞聯播》

  主持人:在改革開放之前,咱華西叫只聽機器響,不見小工廠,好像早早就預感到改革開放就要來了一樣。

  嘉賓:華西靠農業起家的,但是農業,人均不到四分地,就是你種的再好,只能解決一個溫飽問題,要想富肯定要靠工業,老書記在1969年就偷偷的建起了一個小工廠,叫五金廠。搞了以後,比如説人家來參觀,他就把這個廠門關掉,人們放出去大搞農業,搞得轟轟烈烈的,那麼 領導走了以後,馬上撤回來,加班加點的把這個耽誤的工作幹出來,也是靠這個積累,到1978年,華西銀行的存款達到了一百萬。

  主持人:1978年改革開放的時候,華西好像是早就做好了準備一樣

  嘉賓:對,改革開放前我們老書記已經早有準備,到真正開始改革開放以後,華西實際上就開始快速發展了。

  主持人:關鍵這跟他聽收音機有關係。

  嘉賓:關鍵就是老書記一個是好學,另一個實踐當中,老書記善於總結,不管你好的也好,不好的方面也好,老書記喜歡還是要實幹。

  小片7:(鄉親們,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正式傳達了,改革開放,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産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夥聽明白了嗎?字幕:1992年3月11日,鄧小平南巡講話正式傳達。)(黑底字幕:1992年3月1日淩晨三點),鄧小平南巡講話正式傳達前十天,吳仁寶把所有的村、企領導緊急召集到一起開會,誰都想不到,在這個如此緊急的會上吳仁寶做出了事後令人匪夷所思、拍案叫絕的大膽決定。

  下節提示+廣告:

  播音:它是中國第一個轎車村、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還是證券上市第一村、國外建廠第一村,數不清的領先成就了一個怎樣的天下第一村!

  下節同期:淩晨三點鐘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是不是?一個會老書記就賺了上億元錢。這個會議是什麼內容?多吃原料

  播音:一次會議,怎麼能賺一個億?我的村莊我的三十年,鄉約稍候精彩繼續。

  小標題:先機佔盡賺大錢

  主持人:1992年3月1日淩晨三點鐘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是不是?

  嘉賓:就是小平第二次南巡,老書記新聞裏就聽到了,3月11號正式發佈的,他就是有超前的預見性。

  主持人:這個會議是什麼內容?

  嘉賓:會議的內容主要就是發展,我們要多吃原料,肯定會有一個比較大幅度的漲價。

  主持人:他就預感到這個市場機會要來了。

  嘉賓:對,我們要抓住這次機遇,怎麼抓,首先要借錢,那個時候借個幾十萬,一百萬還好借,你要借上千萬就難了,後來我們老書記想來想去就去找市長,開口借2500萬塊錢。

  主持人:這2500萬幹什麼了?

  嘉賓:這2500萬全部去買原料了。

  主持人:買什麼原料?

  嘉賓:買鋼坯,電解銅,鋁錠,生産的原料。

  主持人:就在那十天之內。

  嘉賓:對。

  主持人:3月11號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正式傳達。

  嘉賓:對,沒多長時間,價格就一路上漲。整個這一段時間,我們真正要賺了將近上億吧。一個會老書記就賺了上億元錢。

  主持人:咱們給老書記鼓鼓掌。

  小片8:“一次會賺一個億”!是華西財富神話中一個生動鮮活的案例,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中央頒布了十個中央一號文件,年輕的吳協恩目睹著用50年幹了100年活的老書記吳仁寶,在這期間如魚得水、乘風破浪,與香港能豐國際集團共同創建鋼鐵公司、華西村股份公司上市、在國外建廠、註冊了“仁寶”牌、“華西村”牌商標44個,借著一個又一個相繼出臺的惠農政策,完成了華西一個個精彩的跨越。在華西所有人只發30%的工資,其餘的錢當作企業流動資金用於發展,把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的華西村,卻總是舍得為一件事花大價錢。

  小標題:豐年留客華西村

  主持人:1988年那會兒,咱們華西幹部最高的工資是100塊錢,他就拿出月薪300元去請人對不對?

  嘉賓:對,我那個時候也就幾十塊錢,1988年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請外面的人才,西安交大的講師程先敏,300塊錢一個月。

  主持人:我1991年大學畢業月工資才一百零幾塊錢,三百塊錢足夠高了,這還不算,晚上老書記拿一麻袋去找他。

  嘉賓:他怕這個錢,他來了以後還不夠,偷偷送去五萬塊錢。

  主持人:不可思議。這個人就這樣留住了是不是?

  嘉賓:對,一直幹到現在,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用人才這方面放得更開了。

  主持人:秦宏是你招來的,是不是?

  嘉賓:她也是我的一個好朋友,過去在銀行系統當業務經理,平常我聽她叫我老兄老兄的,但是在我們銀行貸款方面,這個算賬她就不跟你講老兄了,算的很細。

  主持人:細到什麼程度?

  嘉賓:哪怕就是利息幾十塊錢,幾百塊錢她都會給你算,如果這樣的人到我們的企業來,你有多放心。

  主持人:越想這個人越好。

  嘉賓:對,後來我就千方百計的請她

  主持人:這些人才來了之後,會給華西的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推動作用?

  嘉賓:像她比如説來了以後,我們過去沒有金融服務,我們現在有了華西的投資公司,光一個秦宏來了以後,就她這一個公司今年股金凈利潤超過1億元。

  (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小片9:錢有了,人才有了,還缺啥?缺精神文明!挖溝整地、經營管理樣樣全能的吳仁寶深知村中有錢後精神文明的重要,搞不好天堂就變成地獄,一點都含糊不得!(鄉親們,大夥注意了,農業部和中宣部兩個部聯合都説了:要反對賭博等社會醜惡現象,提倡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善農村社會風氣!咱們在村裏要提倡充實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動,大秧歌就扭起來吧。字幕:1995年,《關於深入開展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若干意見》)1988年,“公司熱”席捲全國,華西村成立了一個誰都沒有聽説過的一種公司,“産、供、銷”一條龍,産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文明”!這,到底是個啥公司呢?

  小標題:開發文明生産快樂

  主持人:華西有一個精神文明開發公司。

  嘉賓:對,就在1988年、1989年的時候,社會上就流傳著一些不好的現象,我們老書記就抓住這一點,我們自己也搞一個公司,叫精神文明開發公司。

  嘉賓:當時孫海燕書記做過精神文明開發公司的經理。

  主持人:聽説咱這精神文明開發公司也有供銷員,也有採購員?

  觀眾1:對。就是老書記講,提高人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樣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像我們現在的精神文明開發公司也有自己的産品,像我們的村歌、還有我們的《十富讚歌》,《十窮戒詞》

  主持人:你覺得這些産品開發出來了,對咱們華西有什麼樣的影響?

  觀眾1:我認為體現在兩個作用:一個是對內,對華西村民、職工有一個長期思想教育的提升,第二個可以對外,樹立我們華西精神文明的形象,這兩個方面我認為是互相促動的。

  主持人:華西村現在還鼓勵村民們學外語是不是?

  嘉賓:對,我們一直鼓勵。

  主持人:都在咱們村裏去工作,學外語有什麼用啊?

  嘉賓:有用啊,因為現在全球一體化了,更能體現到了,9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老書記就提出了,你學普通話漲一級工資,一門外語還可以漲一級工資

  主持人:學得怎麼樣啊?

  嘉賓:有很多都會講外語。

  主持人:隨便找一個,就你,看你笑的,比如説我想嫁給你,你給我翻譯翻譯

  觀眾:OK,I want to marry to you!

  主持人:謝謝,開玩笑。

  主持人:咱們華西人,個個還都能歌善舞。

  嘉賓:對。

  主持人:給我們表演表演。

  小片10:天天播放的紅色歌曲、藝術團表演、戶戶選代表免費出國旅遊、屢奪國際大賽桂冠農民烹飪隊……。倘若登塔臨風眺望,你還會從另一個側面領略華西的文化,青松翠柏中的別墅群挺拔列隊。縮微仿製的世界名勝古跡、波光瀲艷中逶迤的各式橋梁,在中國文化中,橋和塔都有“渡人”的意思,龍和獅子則象徵著威儀四方,剛柔相濟、相得益彰。(鄉親們,國務院發通知了,從1994年到2000年,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力爭用七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字幕:國家八七攻堅計劃》1994年)為了響應黨的號召,1995年,吳協恩被派駐到天寒地凍的黑龍江肇東小山屯村,讓美好的華西生活在祖國大地遍地開花,華西開始了一份能夠獲得雙贏的社會承擔。

  下節提示+廣告:

  播音:它是中國第一個轎車村、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還是證券上市第一村、國外建廠第一村,數不清的領先成就了一個怎樣的天下第一村!

  下節同期:受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是不是?他接見的時候對我説:謝謝你,謝謝你!當時那個過程是怎樣的?兩個謝謝我是真正謝我了。

  播音:胡錦濤總書記為何要感謝老書記?我的村莊我的三十年,鄉約稍候精彩繼續。

  小標題:九州大地盡華西

  主持人:吳書記,我聽説你在黑龍江呆過三年?

  嘉賓:實際上也是一個扶貧工程,需要在外面建省外華西村, 1995年到1997年,當時這個小村莊,50幾戶人家,二百幾十個人,而且家庭也很窮,最起碼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草房。

  主持人:你就住在那兒嗎?

  嘉賓:我就住在他那邊

  主持人:你給我講講那三年,給當地,給華西都帶來了怎樣的收穫呢?

  嘉賓:我們去了以後首先開墾了2000多畝土地,把松花江水引水工程,又挖了1000畝河的水面,這樣他們既可以做農業,又可以做副業。

  主持人:後來又生産出了華西村大米。

  嘉賓:我們就做小包裝的大米,我們就推銷到哈爾濱市場上去,推銷去了以後,應當説相當好的影響,而且都認可我們華西大米。當地的村民、老百姓,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主持人:現在咱們大華西包括怎樣的內容?

  嘉賓:我們把周邊二十個村並進來,過去我們華西是一千五百二十幾個人,現在光人口增加了30倍,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三萬五千五百多個人,從土地面積來説,過去我們華西不到1平方公里,現在達到了35平方公里。我們把這些村併入到華西以後,基礎設施大大的改善,光這一塊我們就投入了4.5個億。

  主持人:大傢伙都過上了華西的生活。

  小片11:2003年7月5日,吳協恩接任華西村黨委書記。曾放言幹到80歲退休的吳仁寶提前四年交出了華西的帥印。政治智慧與企業家天分使只讀過三年私塾的吳仁寶為華西贏得“天下第一村”的美譽,在過去的許多年裏,吳仁寶的故事,始終是中國廣大鄉村的一個傳奇。華西少帥吳協恩,在父親吳仁寶的背景下,能夠繼續延展曾經的傳奇嗎?

  小標題:一片冰心在玉壺

  主持人:1985年8月19號,天上下著大雨,當時老書記帶著100多人到了雨花臺去宣誓。

  嘉賓:對,當時大家宣誓的詞是生命不熄,衝鋒不止,三年實現目標是1個億

  主持人:給老書記鼓鼓掌

  主持人:2003年8月5日,你上任一個月,也帶著咱們華西人到人民英雄紀念碑,也去進行宣誓。

  嘉賓:對,到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前。

  主持人:當時的誓言還記得嗎?

  嘉賓:還記得。

  主持人:能不能在這兒給我們再現一下?

  嘉賓:有富民享,有難官當,三年目標500億。

  主持人:到現在為止五年了是不是?

  嘉賓:我是2003年的7月5號上任的,到現在實際上整整五年的時間了。

  主持人:五年了,現在目標實現了嗎?

  嘉賓:實現了,像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達到了301個億。

  小片12:紀實(華西繁榮)+字幕:繁榮發達的蘇南魚米之鄉,有一個鳥語花香的村莊,家家戶戶歡度小康,華西村,中國農村的希望所在。

  小標題:撫今追昔迎未來

  主持人:2006年老書記受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是不是?

  嘉賓:對對對

  主持人:我問問老書記。當時的過程是怎樣的,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

  老書記:他接見的時候對我説,他説你好,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貢獻,謝謝你,謝謝你!如果是一個謝謝我,這屬於禮節問題,不是真正謝我。

  主持人:一個謝謝是禮節。

  老書記:兩個謝謝我,是真正謝我了。

  主持人:這是真謝謝了

  老書記:作為我來説也非常高興,高興什麼呢?吳協恩當書記是每年要增100億,今年要到500億,所以説我們華西有很大的希望!

  主持人:謝謝,早在改革開放之前,華西村私底下就開始走市場經濟,你怎麼看待改革開放三十年給華西的影響?

  嘉賓:我的認為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的企業有所發展,實際上離不開黨的政策。你比如説改革開放前夕,我們的人均收入200塊錢,而現在呢,到2007年我們華西村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8萬人民幣。所以我認為改革開放三十年,實際上華西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三十年。

  領導:華西成績的取得,是來之不易,關鍵是它取得成功的背後的經驗更是來之不易,我可以這樣説,我們協恩書記是我們各級黨組織信任和放心的一個黨的&&人的榜樣!

  結束語:

  主持人:拜訪華西村,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天下第一村,終究難以複製,可我不這樣認為,五年前我在這裡採訪了老書記吳仁寶,今天我在這裡採訪了小吳書記,吳協恩,再次聆聽了百聽不厭的傳奇故事,今天也領略了華西少帥締造的輝煌。在這樣的歷史時刻,《鄉約》有機會在這裡傳播傳奇背後的膽識、敏銳、奉獻與追求,這是創造傳奇的興農之道,也是我們心懷感恩,獻給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一份特別的禮物。這裡是“我的村莊 我的三十年”系列節目,看《鄉約》,查詢《農村百事通》,下週六晚9點42分再見!

  花絮:

  這個名導演

  他明天上午做節目

  幹活能有我好啊

  你的線接哪一個

  好了好了 有了

  我就在這裡

  是晚一會再走是吧

  一直在這邊

  好好好

  你在這兒他緊張

責編:鄉約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