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梁希森的新農村計劃——梁希森

CCTV.com  2007年12月19日 10:14  來源:  

  2002年7月,山東黃夾鎮梁錐村有人拿出4200萬,給全村蓋了136套歐式大別墅。2005年11月,此人又拿出4000萬給臨村蓋了100多套大別墅。這人蓋別墅有癮,那黃夾鎮109個村7萬多人,他打算讓大夥全部住進別墅,那要花多少錢那?一位傳奇農民,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農村計劃,這個人是誰呢?人們想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自己出錢給當地的農民蓋別墅?他為什麼要自己出錢通過改變環境的方式來改變鄉親們的生活觀念?他在早年又經歷了怎樣的艱難和坎坷呢?他就是梁希森。帶著眾多的疑問,我們《鄉約》拜訪了他。

  梁希森,1955年出生於樂陵市楊家鄉梁錐村。少年時代的梁希森,經歷可謂是極其坎坷。因兄弟姐妹眾多、農境貧寒,經常食不果腹。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當時的梁希森靠東一家西一家的討飯,才得以活命。受人接濟的老梁曾立下宏願:等我有錢了,一家發一鍋白饅頭。“有飯大家吃”的思維方式,一直延續至今。

  為幫助父母擺脫貧困家境,他僅上過不到一年小學。十七歲到河北滄州當鍛工,翌年任車間主任,二十一歲又隻身一人下關東謀求發展。1978年,在外闖蕩了數年的梁希森回到家鄉,承包100畝土地搞種植,當年收入3萬元。1980年,梁希森先生用承包土地賺來的錢投資創辦了一家麵粉廠,當年收入10萬元,由此開始了由農民向企業家的巨大轉變,這是梁先生創辦的第一個企業,也是希森集團及北京玫瑰園別墅有限公司的前身。隨著企業資産規模的不斷擴大,後逐步開辦了五金廠、棉紡廠、棉織廠、建築裝飾公司等企業,1995年組建樂陵希森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産2.7億元人民幣,1996年希森集團下屬建築裝飾公司墊資2.6億元承包原北京利達玫瑰園別墅建築工程,當年引進意大利先進節水灌溉技術在北京市昌平投資1000萬元成立北京中實節能設備有限公司。1999年7月以第一大債權人的身份參與玫瑰園拍賣,以3.98億元竟買成功,成為玫瑰園的新主人,2000年6月玫瑰園以嶄新面貌重新開園,2001年7月玫瑰園三期開放,同時投資德州市及其周邊地區,組建寧津太和園別館和“希森歡樂島”,7月又投資4億元在山東樂陵興建肉牛養殖、屠宰及深加工項目。此時梁希森創建的希森集團的年産值達近四億元人民幣,並於1996年榮登山東省十強民營企業行列。

  沒有人相信他只讀過一年小學,就像沒有人相信一個農民企業家會有如此博大的胸懷一樣。可是,他真的只讀過小學,他真的成功地創辦了自己多家的企業。梁先生從小接受的教育是愛國、愛黨、愛人民,加上早年的艱苦生活經歷,不僅造就了其高尚的人格和品質,而且使其産生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致富之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身邊人的命運,他仍時刻惦記著那些不富裕的鄉親、無人撫養的孩子和上不起學的孩子們。

  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創業不久,就花了8萬元為村裏建了一所養老院,出資5萬元建了一所希望小學;隨後,又為老百姓做了一系列的善事,如出資400萬元為村裏修了一條柏油路,投資25萬元將楊家鄉中學擴建為“希森小學”,並且規定黃夾藉考生,在高考中,考上大學都有兩萬元的現金獎勵;投資250萬元為村裏打了一口地熱井,解決了村裏洗澡供暖問題;捐款200萬元幫助樂陵市修通了外環路。為解決梁錐村民經濟問題和佔用耕地問題,出資4200萬元為村裏80戶人家重新規劃建造二層小樓,從而使村裏宅基地佔地面積由原來的250畝減少至70畝。使村民徹底改變了過去的臟、亂、差,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他改變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生環境,改變的還有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為解決農民的生産方式,提高農民收入,投資1.2億元組建魯西農牧發展集團,村民可到公司養牛,到屠宰公司上班,年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他在中國開始了一種史無前例的嘗試,實現了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農業産業化。為破解“三農”問題提供了有益參考。

  魯西黃牛的肉質在中國三大肉牛之中排名第一。1歲半左右的架子牛,收購上來工業化育肥,3到6個月就可以出欄。牛糞氨化養蚯蚓烘乾粉碎,是能賣大價錢的高蛋白飼料。蚯蚓糞高爾夫球場供不應求,600塊錢一噸。且不説循環鏈中的沼氣、蘑菇,那牛血、牛膽汁、軟骨、牛腦、牛眼等各種提煉物更都是價值不菲的生意,粉身碎骨的一頭牛將會賣到5頭牛的價錢,值4.7萬元。黃夾鎮的109個村全部翻蓋成聯排別墅區整合田疇,當地農民納入美式農業生産的體系,每年屠宰32萬頭牛,年銷售額會達到74億元人民幣。農民不斷增收,企業效益不斷增加,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別墅新村,如果可持續這事兒就有推廣價值,意義非同尋常。

  而對於現在的梁希森來説,理論上的構想與現實之間好像還有一段路要走。實行了舊村整遷和土地置換,為梁希森的新農村計劃産業鏈完成了第一環,那就是騰出土地來養牛並把農民變成産業工人。從改變生活方式到改變生産方式,把農民納入産業化、深加工、循環經濟的軌道上來,一家一戶的生産終究沒有前途。但在這個魯西平原小村莊的別墅裏,你會發現太過突然的變化還不能一下子抹去傳統農耕文明根深蒂固的烙印。而對於梁希森來説,建造新農村最終目的是造新農民!

  建設新農村最重要的變化還是人環境的改變不代表環境的改變。中國農民的小農意識非常強,他們已經習慣了保守的思維方式和落後的生活方式,這種根本上的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 梁希森説:“中國的老百姓需要大量的培訓,大量的出去讓他參觀,讓他開眼界,解放思想。”

  梁先生辦企業不以贏利為唯一目的,他往往把社會責任、回報社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把服從服務於國家的大政方針做為己任,比如,針對我國特別是北京缺水的嚴重形勢,他毅然在北京昌平區投資1000萬元,引進意大利先進技術建成了節水灌溉公司,以實際行動支持國家節水方針,為北京的節水貢獻一份力量,也為支援西部大開發做了技術和物質上的準備。2001年4月,山東希森集團所屬北京玫瑰園金屬結構有限公司無償捐贈給昌平區政府10台卷盤噴灌機,並準備用兩年的時間向社會贈送200台價值1600萬元的噴灌機。

  尤其對玫瑰園這個備受社會關注的房地産項目,梁先生表現出了更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玫瑰園是1992年立項開發的北京第一家中外合資別墅開發項目,也是北京乃至全國最大的別墅區,社會各界曾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熱切的期盼。接手玫瑰園後,梁希森董事長曾鄭重地通過新聞界向社會許下了四個承諾:我們一定要把玫瑰園開發成功,從而對社會有一個交待!對政府有一個交待!對業主有一個交待!對員工有一個交待!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裏,梁先生帶領希森集團裝飾公司,先後投資近10億元,以山東人紮實穩健的實幹精神,打造了一個具備有美國建築風格的美國區、日本風格的日本區、歐洲風格的歐洲區、現代風格的太空區及活動中心組成佔地800多畝的品質高貴、美麗宜人的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五星級標準別墅區。

  正如開園儀式上,中國房地産協會會長楊慎先生所講:“玫瑰園,這個項目經過拍賣、開發讓它起死回生這種做法,在全國具有很大的示範意義。”梁先生此時又成了房地産業的焦點人物,在各界人士的關愛下,玫瑰園一、二期樓房售空,三期工程也已開盤。2000年8月玫瑰園項目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國建設報》主辦的2000“東方園林”杯全國優秀住宅社區環境主題推介活動金獎。

  時至今日,梁希森先生正駕馭著由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棉織製品有限公司、五金製品有限公司、金屬結構有限公司、黃夾牛業有限公司、食用油精煉有限公司、樂陵希森溫泉賓館、寧津太合園別館、北京玫瑰園別墅有限公司等諸多公司組成的希森集團在商海中穩健前行。梁希森先生將本著“永不滿足、追求完美;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的宗旨一如既往地與海內外同行友好合作。他多年來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先後獲得多項國家、省及市縣級榮譽稱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同志,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高麗同志等領導先後到公司視察工作,都給於他很高的評價。

  但他依然自稱是個農民,文盲,像他的同齡的鄉親一樣少言寡語。卻出語驚人,讓人過耳不忘,回味悠長。他常説:企業小了是個人的,大了就是社會的。人沒錢不行,錢多了沒用。閻王爺要命不要錢。我是個農民,受過苦,我要儘自己所能,讓孩子們多讀書。至於所謂“經商之道”,我這樣看:企業要掙錢,掙錢大家花!我頭腦裏沒有“不成功”三個字,我又決心把要辦的任何事情辦好。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憑我的能力,能改變一個村就改變一個村,能改變一個鄉就改變一個鄉,能改變一個縣就改變一個縣。要是每個縣都有一個梁希森,中國就沒有“三農”問題了。

  1990年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先念在山東樂陵題寫:“因地制宜,艱苦奮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表達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立志改變中國農村面貌的殷切希望。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第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年規劃: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五項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家家免費住別墅,企業照舊能發展!梁希森這位富豪農民的新農村計劃,以其共同富裕良性循環的合理性,為我們展現了一篇最具時代感的新聞!梁希森創造的是一個奇跡。

責編:鄉約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