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火熱鄉村

——喜看夏莊臘月忙

CCTV.com  2007年12月13日 11:11  來源:  

  打小喜歡過年,因為從一進臘月門開始,一直到整個兒正月,到處會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氣氛。孩子們在這期間受大人的約束減少,有好吃的好玩的,當然最是快活。一進臘月先過臘八,家裏便會把糯米煮爛,裏面加上果仁、蓮子、紅豆、紅棗、桂圓和白糖煮臘八粥。這粥香甜適口容易消化,據説有調和脾胃延年益壽之功效。陸游詩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稱讚的便是這臘八粥。喝完粥嘴兒一抹,朦朦朧朧地感覺到,過年的氣氛從此就開始由淡轉濃了。

  大人們掃塵土、凈庭戶,以祈求新歲之安。“臘月二十五,掃房又撣土;臘月二十七,裏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土頭搬走。”為的都是能夠乾乾淨淨地過春節。大掃除的同時,人們開始置辦年貨。年貨包括吃穿用玩等幾個方面,比如給孩子大人添置幾件新衣服,購買新的傢俱、餐具、床上用品、鞭炮、年畫、神像、對聯、果品;買雞買魚,蒸制饅頭、豆包等過年的吃食,記得那時我們家經常要蒸熟夠吃一個月的東西呢。忙忙碌碌的過程中,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孩子便天天吮著手指,盼著過年……。慢慢兒地就那麼長大了,慢慢兒地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過年所有人都感到喜慶,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孩子一樣,過年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個勁兒地光顧傻玩兒。更多的人是在利用這個節骨眼忙生産、忙著創造財富,大家吃穿用的所有物件便是由此而來。而這個時候幹什麼受歡迎,怎樣做能發財,幹上《鄉村季風》以後我便尤為關注。

  俗話説得好:一冬不閒過個好年。在齊魯大地的廣大農村,往日的冬閒早已變成農民們發家致富的最佳時節。臘月,按説正是山東農村大棚菜種植最火熱的時候,可是高密市夏莊鎮卻有點怪,他們那兒啊全鎮不種大棚菜!哎,致富的路子千萬條,夏莊人這冬天可閒不著,這大冷天裏夏莊人不種大棚菜發家致富的道道兒可精彩著呢。

  鞭炮聲聲,喜氣洋洋,張燈結綵,熱熱鬧鬧....., 2001年的臘月,雖是天寒地凍,莊戶人娶媳婦可管不了那麼多,夏莊鎮張家村又有一對新人喜結良緣。我扛著攝像機同村裏的大爺大嬸、姑娘小夥早早兒地站在村口,等著接媳婦。聽説這家的兒子啊,今早4點鐘起床,跑到一百多裏地外的安丘縣接媳婦去了。不久,電話打來,車已進村!一下子人群騷動,兩個小夥子各挑著一千響的鞭炮跑了出來,隨著劈哩啪啦的鞭炮炸響,一輛紅色的桑塔納轎車駛進了村中的衚同,陣陣喧鬧聲中,衣著艷麗的新娘子下車了。亦嗔亦喜、千嬌百媚,她是大家看熱鬧的焦點,可不是我們來這兒的目標。焦距快門調好,攝像機對準了我們的主人公:接新娘的司機小夥張繼偉。

  張繼偉是當地有名的二郎神,張家村1000多畝韭菜的銷售全指著他了。每年的4月到10月,張繼偉開著他的桑塔納,走南闖北地聯絡銷路,多的時候一天經他手就能發出去30多噸韭菜。正是由於張繼違這般穿針引線地忙活,張家村韭菜的畝效益,從1000多元達到了一萬多元。一入冬,這位無菜可銷的銷菜大戶又找到了一條賺錢的好門路:開著桑塔納跑出租。那邊拜天地正拜得熱鬧,我在這邊問開了張繼偉:“你這個銷菜大戶怎麼又給人拉起新娘子來了”?小張回答:“臘月裏閒著沒事,幫他們拉個媳婦”。一入冬,張繼偉就到有關部門辦全了跑出租的手續,幹開了出租生意。在農村跑出租不比城裏,要是滿大街的轉悠可找不著買賣,憑的是在當地的頭臉熟。冬季裏鄉村迎來送往、婚喪嫁娶、外出辦事、走親訪友......用車的可是不少,城裏的出租車很少往鄉下跑,小張瞅準的這個營生在當地還真是個冷門呢!我問小張:“你給人拉一次媳婦能掙多少錢”?小張也不避諱:“二百元吧”。“像這樣拉媳婦的活兒多不多”?小張倒是很謙虛:“ 可以吧”。我打破砂鍋問到底:“怎麼個可以法”?小張回答“基本上平均每天都有,整個兒臘月裏都排滿了”。車輪一轉,腰纏萬貫。別管是個體業戶、企業、學校還是黨政機關、普通農民,遠了二百三百,近了十塊八塊,服務熱情隨叫隨到,銷菜大戶張繼偉這冬天的出租生意啊,可夠他忙活的。

  採訪完張繼偉我搭了一段小張的車,在車上我問小張:“上午拉完活就沒事了吧”?小張邊開車邊回答:“有事,夏莊鎮一中的老師們還要用車,他們搞美術宣傳,讓我過去還得忙活”。原本以為這一段現場採訪很是出彩兒,播出後一定可以叫鄉村裏那些有車族思路大開:冬閒時節,這車閒著也是閒著,腦筋一轉,生意上門。可沒成想節目在統審時,領導當場提出意見:邊開車邊採訪有違交通規則!我當時嚇得沒敢吱聲,因為那鏡頭中小張手裏還拿著一根煙呢。説話加抽煙,那是雙重違規啊。心裏暗暗嘀咕:我們拍節目一句話、一個鏡頭都得注意導向問題,事無大小,方向要正確。以後拍節目,腦子裏不能光想著節目本身的內容,要眼觀六路,多長幾根弦兒才行。

  採訪完張繼偉,我們走進了夏莊鎮的村村戶戶。夏莊有63個行政村,其中各類專業村就有47個,刀具、五金、木器加工、紅紙對聯、服裝製鞋、紡織鑄造、天花板、石膏條、橡膠製品、花生加工......可謂村村有項目戶戶有活幹。在村裏轉上一轉,你會發現夏莊的能工巧匠們真的很不簡單。

  當我們驅車來到下莊鎮東李村時,這裡剛剛下過一場雪。不過大雪遮不住滿眼紅彤彤的喜慶顏色,那墻上、門上、窗上儘是些鮮紅的大字。再瞅瞅屋外是曬紅紙的,屋裏是刷紅紙的,人們的衣裳、手、臉,就連板凳、條椅、暖瓶、茶杯,無不是喜滋滋、鮮亮亮、暖洋洋的紅色。不用説,這是到了對聯紅紙專業村了。臘月裏,東李村的鄉親們顧不上忙年,因為臨近春節這一兩個月的時間,正是他們一年中最忙最忙的時候。除了在地裏忙農活,一年四季東李村人大部分時間可都沒的閒。平時刷紅紙,春節印對聯,常年四處跑銷售,産品遠銷全國十幾個省份,效益真是一年比一年紅火。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每一天在家中能刷一千多張紅紙,一年的效益就有兩三萬元呢。説起來,東李村刷紅紙有二十多年的歷史,1976年的時候,還是大集體,東李村人刷紅紙是為了掙個零花錢。他們騎著自行車四處走集市賣,一年的産量也不過是20多噸,現在産量比以前提高了200多倍。産量多不算啥,刷紅紙能否刷出名堂來關鍵要看技術!這刷紅紙看上去簡單,要刷出名堂來其實並不容易。1995年那會兒,東李村人把紅紙拉到臨沂銷售,就是由於價格、質量等原因不被人家接受。後來他們在紙張、染料、工藝上潛心鑽研,兩年後東李村的紅紙竟佔了臨沂市場紅紙銷量的50%。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舉個例子:這對聯一般都是貼在大門口、門楣上,按説這風吹雨淋,時間一長還不變形變色?而東李村生産的一種叫全年紅的紙,它耐酸、耐鹼、耐水、耐曬,一年四季都能保持鮮亮的紅色。為了讓我有感性認識,東李村的農民專門給我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普通的紅紙與全年紅的紙同時放在水中,普通紅紙當場就把水給染紅了,而全年紅的紙卻在清水裏紋絲不動。原來他們在紙張中加入了特殊的礦物質和化工顏料,可以保證一年不掉色。有了這樣的品質,難怪東李村的紅紙在市場上那麼有競爭力。

  東李村刷的紅紙只是在市場上銷售的初級産品,紅紙要想賺大錢關鍵要看如何加工!紅紙在東李村一般被加工成春聯和年畫,按説這兩樣東西沒啥道道,可能否賣上高價,裏頭學問可也不少。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春聯和年畫。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是春節時貼,內容又與新春有關,故稱春聯。聯分上下,貼在門楣、窗框邊上,內容像“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等,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祝願。年畫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貼的圖畫。據考證,年畫起源於畫門神像的桃符,後來人們把門神像專門貼在門上,而室內墻上貼年畫。目前看到的最早的年畫是南宋時期的兩幅木板年畫。一幅是中國歷史上四大美人(板姬、趙飛燕、王昭君、綠珠)的立像,另一幅是三國名將關羽、關平等五人像。這兩幅年畫是1909年在甘肅一個古塔中發現的,足見年畫歷史之久、流傳之廣。宋以後,尤其明清兩代,年畫發展很快,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種類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年畫色彩鮮艷、畫面熱鬧,貼在墻上顯得氣氛喜慶活躍。現在不僅是廣大農村的農民買年畫貼春聯,城市中這些傳統習俗也漸有回頭之勢。我們離開東李村時當地農民送我們的一些春聯年畫,回到辦公室就被大家一搶而光。我拿了一幅貼在我們家單元前,就讓很多人看著眼饞呢。在東李村,我就見到一個批發商前來批發,他告訴我,臘月裏他不斷地來這裡進貨,一次五萬多張,兩三天就可以銷售完。

  這兩年,一些東李村人湊錢參加廣交會和上海、大連、西安的文化用品博覽會,不斷學習經驗,而且還考察了浙江義烏小商品城、臨沂文化市場、石家莊紅紙市場,隨時了解各地行情。這走的地方越遠,接觸的人越多,東李村人紅紙對聯的生意經也就念得越活。以前人們在大門口要貼上“來財”、“來福”等字樣的對聯,這兩年隨著市場和社會形勢的變化,“財”和“福”什麼的都不大寫了,東李村大批銷售的對聯上寫的都是“雄心創業,智慧發家”、“跨越新世紀,生活更美好”的新對子。東李村人告訴我:“財和福不是説出來的,是靠智慧創出來的”!東李村的對聯紅紙有100多個品種,他們經過考察,根據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組織研究生産,紅紙對聯能夠暢銷大江南北,關鍵就在於此。“貨賣一張皮”,紅紙對聯也要講究包裝,以前對聯紅紙是成捆成捆地賣,現在人家換成了精包裝,價格一下子提高了一倍多。

  寒冷的冬季裏,這個只有170多戶人家的小村子,幾乎家家都是這般忙碌,通紅的爐火與濃艷的紅紙相互映照,唰唰,唰唰唰的聲響成了這裡人們致富奔小康的主旋律。2000年,東李村的紅紙銷售量達4500多噸,銷售收入270多萬元,光這一項戶均增收一萬多元,還帶動了周圍四個專業村呢。

  “對聯寫新篇,紅紙送富來”。東裏村人告訴我們,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春聯,這紅紙對聯的市場前景可大著呢,等一開春,村裏就上微機,要通過互聯網,把東李村的紅紙對聯打出去,下一步啊還要上加工設備,進一步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呢,這可正是“紅紙暢銷大江南北華夏地,對聯喜進長城內外萬千家”啊!

  節日期間免不了要接待親朋、大飽口福,夏莊鎮十里堡村人呢就把目光瞄向了切菜剁肉的家什。各式各樣、各種用途的刀具裝進精美的刀架,放在您家的廚房,看起來整齊美觀,用起來安全方便。刀具加工專業村十里堡村每年要生産各類刀具180多萬把!

  一進十里堡,村民杜建平熱情地告訴我:“我們這個菜刀的特點是輕、刃薄、鋒利。對家庭婦女來説非常適用輕快”。十里堡村的農民個個都是技藝精湛的刀具師傅, 在這啊,生産刀具有近200年的歷史了,在全國各地的很多市場上提起高密菜刀之鄉,那説的就是十里堡。十里堡村生産的刀具品種繁多,可以單把購買也可以成套購買,用途齊全著呢。那一套刀具到了廚房以後,您啊,就不用再買其他的刀了。

  除去正常的播種、收割,其餘的時間十里堡的農民就成了這刀具車間的工人。好鋼材加上一手制刀的絕活,20多個品種的刀具,在這裡經過一道又一道的工序進行加工,他們一直要開工幹到臘月二十九。是啊,河南、河北、上海、江蘇、東北三省,還有周圍的十里八鄉的消費者,都等著用這兒出産的刀具在節日裏大顯廚藝呢!

  夏莊鎮杜家官莊二村,是有名的石膏條生産專業村。一進杜家官莊二村,就像是進入了雪白的宮殿,家家戶戶門口涼曬的那些石膏條,可是咱們北京人民大會堂都用過的裝飾材料。杜家官莊二村農民杜乃華跟我説:“咱們這個石膏條耐火、防磁,是環保産品,無毒、無味,對人體無害”。現如今居家過日子搞裝修,最看中的便是沒有毒副作用,這一條還真是非同小可。

  杜家官莊二村常年生産不同花色、不同規格的石膏條,品種達30多種。一進臘月有很多人趕著在春節前裝修,這石膏條的生産真是供不應求。杜家官莊二村生産的石膏條遠銷到五省十幾個地市,每年石膏條的銷售達一千多萬條。臘月這段兒時間是他們銷售最火熱的時候。眼瞅著快過春節了,他們那忙忙碌碌地搞生産、晾曬、裝卸的熱鬧勁兒,給傳統意義上的忙年賦予了新的內容。我們看在眼中喜在心上,這冬閒變冬忙啊經濟效益強,一件件俏銷的商品從夏莊人的巧手中制出來走向各地,換來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收穫!“一元復始天增歲,萬物生輝福滿門”。此時此刻在人們忙碌生産的那一股子熱騰勁裏,透著迎接新世紀、開創新生活的智慧與追求!

  同風風火火忙生産的各個專業村相比,另一些夏莊人也在忙,不過,他們可不是在家裏忙,而是哪人多往哪忙,人越多忙得越歡。在高密市柴溝鎮的大集上,夏莊農民儀垂岩可不會錯過這個人多的好機會,他早早地趕了過來,幹啥?擺攤賣刀!

  大老遠地就聽見依垂岩在那兒吆喝:“我試驗試驗你看看同志們,好貨不試驗,真假難分辨,我讓同志們看看,這個紙好撕,刀不快可不好削,你們看,一蹭就掉一拐就斷,回家不用磨能使半年,半年不用磨啊,同志們!你們見過用剃頭刀子剃頭髮,你們見過用菜刀削頭髮嗎?我試驗試驗你看看同志們,我這刀真快,可不是假快,你看看同志們……”。我湊上前去問依垂岩“嗨,你這刀快不快啊?” 依垂岩一點兒不含糊:“我這刀真快啊,我這個菜刀是祖傳的技術,我這個刀試驗試驗你看看同志們,你看一看……”。

  聽了這連珠炮般的叫賣,周圍的很多看客心裏發癢,這刀看來是不買不成嘍。一些本來沒打譜子買刀的人紛紛掏錢買刀,乘著這熱乎勁兒我問開了:“聽著怎麼樣啊”?“ 聽著很好聽”。“ 想買不想買”?“想買”!有人在旁邊插話:“刀好啊,吆喝的也不錯,話不説不知木不鑽不透,應該説説”。還有心直口快的人説:“感覺就是不用試,就是快啊”!儀垂岩聽著別人誇獎興致挺高:“我感覺説話得講技術,不過首先得貨源好、質量好,顧客來了要笑臉迎著、熱情接待。 一樣的貨得會説,怎麼個説法?得説到老百姓心裏去。也沒什麼訣竅,我綜合了這幾年的經驗,對老百姓得實實在在地説實話”。我問儀垂岩:“這個吆喝是不是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季節也不一樣啊”?儀垂岩信心十足地説:“不一樣!夏天天熱,天熱得少吆喝。總之是上面來什麼話,下面得接什麼話,俗話説‘水來了土屯,兵來了將擋’。上面來什麼話,咱就答覆老百姓什麼話”。我有心考考儀垂岩:“我現在要問你,你這刀不快怎麼辦”?。儀垂岩果真兵來了將擋:“刀不快,我要問問你買的是我的刀嗎?是我的刀不快,我可以給你磨一磨……”。 

  儀垂岩祖輩賣刀,到他這已是第四代了。“做刀容易賣刀難”,老儀體會最深。為了賣刀,他去過青島、北京、曲阜、大連、東北三省。多年奔波搞銷售,練就了一手賣刀的絕活。一進臘月門,儀垂岩就停不住腳了,用他的話説這是到了一年中最最黃金的時候了。他早起晚歸一天一個大集,忙得不亦樂乎,在這段段精彩動人的叫賣聲中,他要走過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儀垂岩賣刀有自己的一套理,有的是跟祖輩學的,有的是從自己碰到的實際情況中悟出來的。刀做出來是死的,把它賣出去才能變成效益,在他眼裏,銷售中真有一輩子學不完的東西。

  臘月裏的夏莊鎮,有許許多多象儀垂岩一樣搞銷售的人一天到晚在忙。他們忙,忙著介紹産品,忙著推銷找賣點,這忙著忙著也就為咱鄉村經濟的騰飛忙來了商機、忙出了一片廣闊的市場。夏莊的農民在忙,夏莊的鄉鎮幹部們也在忙,他們忙的可都是些大事---招商引資!夏莊自古被稱為金夏莊,這回啊,靠著招商引資又給金夏莊捧回個金元寶。

  在那一排排算不上氣派的平房裏,夏莊的鄉鎮幹部們忙碌著。2000年,在他們的努力下,招商引資工作進行的紮實而有成效。當時的夏莊鎮黨委書記的孫明亮對我説:“現在發展經濟,自己投入咱沒有那麼多錢,靠國家銀行貸款也是比較有限,所以要想加快經濟發展,就必須把眼睛往外搞好招商引資,這樣才能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2000年以來,夏莊人一方面投資300多萬元進行環境建設,一方面積極組織各種招商活動, 還利用因特網對外進行信息發佈,讓更多的人了解夏莊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人文優勢……。簽訂一份招商合同並不容易,夏莊人在選擇合作對象時卻有自己嚴格的標準。一個是要規模大、投資大、 稅收大、帶動能力強的,特別是增加農民收入多的。再一個就是選擇科技含量比較高的,因為夏莊人明白,招商引資光引來錢是不夠的,能夠把技術、觀念、先進的管理思想引來,才會給夏莊帶來根本的影響與變化。

  夏莊鎮與青島大洋集團聯合建起的年加工能力4000噸的小香蔥初加工廠,就是這樣一個企業。加工廠與菜農簽訂單、定合同,實行保護價收購。菜農看到小香蔥復種指數高,銷路有保障,經濟效益可觀,紛紛種植。一下子使這裡形成了種植面積5000多畝、山東省最大的小香蔥出口生産基地。我們的車駛進香蔥加工廠的大院時,到處飄散著濃濃的蔥香。一進車間眼睛一下子不適應,不停地淌眼淚,但模模糊糊中那一派繁忙的加工場景,我們感受得還是十分真切。火熱的場景與窗外的寒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説是初加工,工序卻也有五六道,去泥、摘葉、切段、包裝,等到我們的眼睛適應過來的時候,門口堆放的那座香蔥小山已經被加工完了。

  夏莊鎮通過招商引資, 一個是增加了財政收入、減輕了農民負擔,還有就是增加了農民收入。一些信息、技術、管理與營銷的方式也潛移默化地更新了當地農民的觀念。到我們採訪時,夏莊鎮已經引進項目三十八個,投資總額達到三個億,實際到位資金已經達到一點五個億。取得這樣的成就,難怪黨委書記孫明亮在接受我們採訪時顯得榮光煥發、興致勃勃。對這我們也是深有體會,如今各級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最關心的就是發展當地的經濟,經濟搞上去了一順百順,農民發家致富、安居樂業,政府的各項工作也就顯得遊刃有餘,這走哪兒都是一條不變的硬道理。在我們採訪後不久,孫明亮書記便官升壽光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毫無疑問,這與他這些年在夏莊的工作成績與辛苦付出是分不開的。

  “田野風光勝舊,農家歲月更新。”喜看夏莊臘月忙這條片子拍攝得挺急,一個十八分鐘的專題,從寫到拍用了兩天多的時間,我很難忘記我與記者孫希超一起深夜商量節目策劃,一直到淩晨五點鐘仍然睡意全無的經歷。我知道,夏莊鎮百業正興,人氣正旺,定是那一股子忙生産忙銷售的氛圍感染了我們。通過採訪,我更是深有體會:夏莊人精明、講實惠,很善於把握優勢找突破口、找生長點、快速發展經濟。臘月裏,那裏奏響的是一曲紅紅火火的冬忙歡歌!站在夏莊鎮那一片廣闊的土地上,我當時感慨萬千,快開春兒了,經過嚴冬的積累,夏莊將會迎來一個嶄新而充滿希望的春天。

責編:鄉約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