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鄉里鄉親

——不安分的村支書

CCTV.com  2007年12月13日 10:58  來源:  

  與王富勇認識接觸不過一天半的時間,匆匆交談、匆匆採訪、匆匆走人……。匆匆忙忙中,富勇給人感覺是老實、憨厚、見人三分笑,説話細聲細氣有些靦腆。俗話説:人不可貌相,這位遠近聞名的“養豬大王”是團省委的候補委員、德州市優秀共産黨員、德州市十佳青年科技致富標兵、德州市十佳公僕……。他所領導的集體被禹城市評為“農村先進黨支部”、“畜牧生産先進村”、“科技興農示範村”,被德州市評為“農村紅旗黨支部”、“十佳文明先進村”,被山東省農業科學技術學會和科學技術委員會評為“基層先進合作組織”。話不多,有門道!這就是我採訪禹城市房寺鎮邢店村黨支部書記王富勇時最深的印象。

  邢店村是一個一千多口人的大村,人均一畝六分耕地。多年來,村民習慣於黃土地上種莊稼,只能滿足溫飽,1997年夏天,年僅33歲的王富勇經全村黨員一致推選,挑起了邢店村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富勇有本事,短短幾年裏,他帶領群眾大力調整産業結構,使邢店村形成了瘦肉型豬養殖、名優特菜種植、農副産品購銷三大主導産業。村內養豬小區六處,存欄50頭以上的養殖戶110戶,全村存欄10000頭,建有“邢店村良種豬購銷合作社”,生豬銷往上海、廣東、內蒙古等地,人均養豬收入3000多元。修建了壽光二型冬暖式蔬菜大棚240個,種植櫻桃西紅柿、大棚葡萄、洋香瓜、迷你西瓜等稀特品種,露地菜500畝,個體私營經濟有麵粉加工廠、飼料加工廠、副食品加工廠等87個,個體運輸車輛100多輛,依託邢店大集建成了“商貿一條街”,是高唐、平原、禹城、齊河四縣最大的集生豬、糧食、蔬菜交易於一體的綜合市場,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4500元。這些數字,這些成績,與當家人王富勇的決策與領導密不可分。

  1982年高中畢業的王富勇,不甘心在坷拉地裏苦熬,承包了村裏的“50”拖拉機搞起了運輸。跑山西,去內蒙,還到過江浙湖廣一帶。幾年下來,富勇有了一定的積累,更見了世面,解放了思想。眼瞅著跑運輸的效益打著滾地往上翻,1990年,他卻突然轉行開了一家麵粉廠。跟富勇交談的時候我就問他:“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從那一步走到這一步呢”?王富勇説跑運輸擔風險太大,有一次還出過車禍。父母年齡越來越大,自從出了事故以後,他一齣車家人就擔心。不搞運輸一個是為了避免父母擔心,還有一個就是他看好了搞麵粉加工廠效益可觀。邢店周圍方圓幾十里地沒有一家麵粉廠,麵粉加工在當地肯定吃得開。他毅然放棄了運輸業,投資2萬元建起了日産10噸的小型麵粉廠。麵粉加工,事情不大市場不小,作為方圓幾十里唯一的麵粉加工廠,王富勇算是選準了營生。靠著“優質服務,薄利多銷”的策略,麵粉廠生意越做越火,如今年收入已經超過10萬元。我問富勇:“開麵粉廠就沒有風險了嗎”?看上去富勇早對此做了認真的調查:“搞麵粉賠本的也有,還不只一家。我對這些情況也了解一些。凡是賠的,我給他們總結了一下:都是買麵粉賣的。因此我搞的時候,只搞加工,不對外走面”。 同樣是搞加工,只是因為對外走面和不對外走面的區別,王富勇就發了大財。除了搞好麵粉廠的生産經營,他還考慮如何利用麵粉加工進行系列化生産,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在致富的道路上,王富勇這兩步走得很踏實。

  王富勇不安分,1996年8月,他一次性投資50萬元,建起了一個佔地20畝,存欄千頭的大型養豬廠。引進了英係大約克、美係杜洛克、漢普夏、丹係長白豬等4種世界名牌瘦肉型優良豬。50萬元不是小數,從來沒有養過豬的王富勇,做出這樣的決定不是輕而易舉的。富勇跟我説,他經常看報紙,從報紙上掌握了一些養豬的門道。他預測1997、1998年豬的行情肯定要猛漲一下,因此大膽投資。果真,那一年僅養豬一項他的純收入就達到30多萬元。

  養豬並不容易,為了掌握技術,他自費訂閱了《科技信息報》、《齊魯畜牧報》、《農村大眾》、《信息快報》、《消費者報》等18種報刊,了解信息,學習最新的科學養豬法,還多次到北京、濟南、青島、聊城等地請教專家、教授、科技養豬能手,學習飼養瘦肉型豬的經驗。才開始養豬那一年,他沒黑沒白地蹲在豬場裏,觀察豬的生活習性。按照書本上、報紙上介紹的新技術,他拿出2間豬舍作試驗。一批豬養下來,他就學會了防疫、飼料、繁育。一年下來,耐心加上恒心,他竟成了養豬的“土專家”。他養的豬80天就能出欄,瘦肉率能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並且遠銷到內蒙、上海、廣東等地。就這樣,一個從來沒有養過豬的“生手”,養豬經驗竟然被中央電視臺《金土地》欄目當作典型進行推廣。

  幾年過後,經歷了豬市的起起落落,王富勇的生豬效益每頭都在一百元以上。我問富勇:“一頭豬賺一百,十頭豬賺一千,是不是這樣的原因促使你下這麼大的本錢,大規模的搞養殖啊”?富勇給我分析,養豬可不是一頭豬掙一百,十頭豬掙一千的事兒,養一頭豬需要的飼料只能享受零售價,養十頭豬可以享受批發價,那麼養一百頭豬到一千頭豬我可以享受出廠價,養得越多飼料成本越低。同樣,一頭豬需要一個人養,十頭豬也是一個人養,養殖成本也是越多越低。再有,你養一頭豬可沒什麼大客戶來找你,拉你一頭豬還不夠運費的呢。豬養的多了,相對的來拉豬的客戶也就多了,他們之間還有一個競爭的問題呢,價格也常常因此而抬高。

  一個簡單的規模效益的問題,使富勇意識到,自己的力量畢竟有限,如果能把大夥組織起來共同養殖,效益豈不是更大?發動全村群眾建養豬小區的念頭在富勇心中悄悄萌生。在這期間,富勇入了黨,當上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書記,通過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他覺得自己之所以能夠富裕起來,一靠黨的好政策,二靠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三靠科學技術,四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同時,他也深深地感到,新形勢下,共産黨員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要學科技用科技,成為各方面的&&人,才能體現共産黨員的先進性。

  富勇當支部書記以前,邢店村一直以種糧食為主,溫飽而不富裕,群眾盼富卻不會富。富勇從自己養豬致富的經驗得到啟發,他想,市場經濟條件下,群眾要致富,有一個闖市場的問題,要按照市場的需求,什麼掙錢幹什麼,單純依靠種糧食,永遠也富不起來。養豬家家戶戶都可以搞,但必須要有規模,有規模才有效益。為此他主持召開了村民大會,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夥交了底,並説:“以後大夥養豬,沒錢買豬仔我賒,沒錢買飼料我賒,生豬銷路我包,防疫我管,村裏統一調地,誰報名找我”。但大夥聽了富勇的話還是覺得心裏沒底,很多人當場就給富勇説:“我們不能和你比,你有一定經濟基礎了,擔著掙也擔著賠,我們掙點行,賠點可就不行了”。幾天過後,一個來報名的也沒有。

  怎麼辦?轉變人的認識的確不容易啊。王富勇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也特別了解老百姓的心思。老百姓講究的是一個“實”字,講究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靠説,那是白搭!正好一個南方的客戶來拉生豬,他就特意打電話讓人家多帶一些十元面值的錢來。客戶一次拉一百多頭豬,正好趕上1997年毛豬的行情達到了四塊六毛五一斤,一頭豬就能賣到一千多塊錢,一次拉一百多頭豬,就是十萬多塊錢吶。點錢的時候王富勇故意把桌子搬出來,這十塊錢一張,十來多萬錢在桌上確實摞了一大摞。能有多高?王富勇給我比劃説:“應該能有半米多高吧”。大街上人來人往,老多群眾就在那兒瞪著眼睛看,這下可好,眼瞅直了,心也動了。一傳十十傳百,這個説人家賣了這麼高一摞錢,那個説人家賣了那麼高一摞錢。一個傳得比一個玄。大夥看著人家掙了大錢,心裏能不癢癢嗎?王富勇又趁熱打鐵樹立榜樣。村裏有一個代課教師姜鳳芹,每個月100多元的工資也常常拿不到,富勇就勸她養豬。開始她覺得教師養豬抹不開面子,經富勇再三動員,她被説服了。那年她建了5間豬舍,養了40頭豬,一批豬就純收入4000多元。村民王富平也在富勇的動員下養了50多頭豬,當年就純收入6000多元。姜鳳芹、王富平的成功徹底打消了鄉親們的顧慮,也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報名養豬的來了一撥又一撥,富勇見時機成熟,立刻在村北建起了存欄2000頭的養豬小區,開始搞規模養殖。

  邢店村的養豬小區建起來了,如何使養豬小區穩步發展不斷獲取效益,王富勇面臨著新的問題。 不少村民仍有顧慮,一怕養不好,二怕賣不了。為此,富勇又在幫助群眾搞服務上下了一番功夫。他挑頭成立了以自己的養豬廠為依託,以廣大養豬戶為社員的良種豬購銷合作社,捆綁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為廣大群眾提供産前、産中、産後的“四統一分”服務,統一品種改良,統一飼料配方,統一防疫,統一銷售價格,分戶飼養。産前,他以低於市場價格向群眾提供大約克、杜洛克等瘦肉型優良豬種、仔豬,並一律免費配種。幾年來,他先後給困難戶賒出良種仔豬8000多頭;産中,採取組織群眾到養豬場參觀、辦培訓班,到養豬戶傢具體指導等方法,對養豬戶進行系統培訓。在豬疫病多發期,他組織統一防疫;産後,他與全國十幾家食品公司建立了長期供貨聯絡,及時為村民提供信息,讓養豬戶都能賣上好價錢。1999年上半年,本地生豬市場疲軟,價格下跌,而他們村以每斤高出當地4毛錢的價格賣了出去。幾年來,全村出欄的幾十萬頭豬都是經王富勇賣的。良種豬供銷合作社的成立,使邢店村養豬業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學技術為先導,專業化生産、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一條龍的經濟體制,有效地帶動了生豬生産,養豬規模迅速膨脹。

  錢掙得不少了,富勇在村裏的威信也不低了,按説不應該再瞎折騰了。不行!內心裏好像總是有一股子衝動,往外拱著、逼著人往前走。就在養豬搞得紅紅火火的時候,富勇鼓動那些有頭腦,會經營的群眾搞個體、幹買賣。沒有本錢,他幫著跑貸款,要是辦執照,他就幫著跑工商局。在他的支持下,一個個小企業、小門店開張了。俗話説:無工不富嘛!兩個磚瓦窯廠、三個屠宰坊、兩個百貨批發部、兩座豆油坊、二十多家門店,還有麵粉加工廠、飼料加工廠、副食加工廠、泥漿泵作業組、商貿一條街,紛紛建起來了。發展個體私營95戶,還帶動起個體運輸車輛100輛,東西南北跑運輸。

  養豬致了富,開始搞個體、辦企業,王富勇的路子是越走越寬,可誰也沒成想,幹著幹著富勇竟然又在土坷拉上做開了文章,搞大棚!原來村裏還是有一部分人沒富起來,富勇看在眼裏,急在心上。通過多方考察,他把目光盯到了大棚蔬菜上。在他看來,大棚蔬菜適闔家家戶戶搞,邢店村的土地也適宜,並且過去就有過成功的經驗。再者説,種大棚不需要什麼重勞力,對那些人手少、身體不太好、資金不充裕、腦子相對來説不那麼活泛的農戶來説,種大棚是一個很好的門路。同時富勇通過考察覺得,大棚要是搞好了,那效益可不比幹個體差呢。可給群眾一提,群眾個個都把頭搖得像撥浪鼓。因為過去邢店也有人搞過大棚,可是收入不理想,群眾至今心有餘悸。1997年,鄉里的領導為了推動全鄉大棚生産,在邢店投資建了12個示範棚,誰願意包誰包。借著這股子東風,王富勇包了一個棚。對種大棚,富勇是一個門外漢,他找來不少關於大棚種植的科技書籍,不斷地學習鑽研,並抽出時間向專家請教,他在棚中種植的速生葡萄當年就收入1萬多元,並創造了用枝育苗的新技術。為此,中央電視臺《金土地》欄目記者又一次採訪了他,並把枝條育苗新技術介紹給全國的觀眾。你瞧見了嗎?門外漢幹啥啥成功,幹啥都幹出了門道。一下子,村中那些對大棚生産失去信心的人又燃起了新的希望,1998年全村一窩蜂上了50多個大棚。

  當時禹城市的大棚象雨後春筍,鋪天蓋地地發展了成千上萬。由於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富勇懂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是市場制勝的法寶。當時禹城市的大棚多數種的都是黃瓜、番茄,王富勇認定邢店的大棚必須要種名優特菜,才能有更好的效益。於是,富勇跑農大、跑農科院、找專家、找教授,引來了櫻桃西紅柿、洋香瓜、迷你西瓜、七彩椒、大棚葡萄等一些大棚瓜菜新品種。這些群眾聞所未聞的新品種為大夥兒換來了大把大把的鈔票。村裏有個叫陳義祥的,一棚洋香瓜掙了一萬八;王富國的迷你西瓜賣了一萬六……。這一年,邢店村的50個大棚平均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搞效益就像是無聲的動員,很快,邢店的大棚數量發展到200多個,陸地菜發展到500多畝。

  隨著養豬戶、大棚種植戶越來越多,大家對種養方面的知識需求也是越來越迫切。鋻於這種情況,富勇想出了一個點子,不定期地搞養豬交流會和蔬菜交流會,組織種養殖戶利用晚上的時間相互交流。大夥兒湊到一塊兒,你有一個經驗,我説一個教訓,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在王富勇的提議下,村裏還建起了圖書室,購買了科技讀物,每晚對群眾開放。在村務公開欄上還開闢了“科技園地”,每週出一期科技信息。要説這些事兒,真的不像養豬、種大棚那樣實實在在、有帳可算,可對全村來説,這种經常性的活動,對於提高村民的種養殖技術、提高村民們的市場意識、提高大傢伙兒的凝聚力,卻是實實在在地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幫助。

  看到村裏群眾都富了起來,富勇打心眼裏高興,同時,他也得出了一個結論:帶領群眾致富,轉變群眾觀念是關鍵。示範帶動是必要的手段,搞好服務是保障。村幹部必須是多面手,要懂政策、懂技術、懂市場、懂法律,要有帶領群眾致富的真本事,並能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再就是要有一顆甘心為群眾搞服務的熱心腸。老百姓最講究一個“實”字,與老百姓共事,首先要公正無私,不貪不沾,學會吃虧,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大事小事同群眾商量,積極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群眾滿意了,幹什麼也就不難了。

  富勇曾向群眾鄭重宣佈:他當支部書記,一不吃請,二不收禮,三不要工資,四不報辦公費用,五不報招待費,六不做昧良心、對不起群眾的事兒。一次,天津的一位客戶來邢店拉豬,一車只能裝38頭,當時每斤毛豬是3.35元一斤,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正好第一次養豬的村民王富堅家中有30多頭毛豬待售,外地的客戶因為與富勇建立了長期的供貨聯絡,主張拉他的豬,並告訴他毛豬的價格將下調,但富勇還是堅持讓客戶拉走了王富堅的30多頭豬。不久後毛豬價格真的下調到3.1元一斤,富勇減收2000多元。村裏街道照明費每年4000多塊,他承擔了下來;村裏修學校,他拿出3000多元錢;村裏修老年活動室,他&&捐款;每年1000多元的誤工補貼他一分不要;到邢店的外地客戶多,外出參觀學習、聯絡業務多,每年的招待費、差旅費有一萬多元,全部由他自己承擔;村裏有120畝地一直澆不上水,他拿出一萬多元,在這片地裏打了一眼80米深的機井,解決了村民的難題;他還拿了3000多塊,從禹城電廠買來爐渣,鋪平了兩條1000米的小街,解決了雨後小街泥濘難走的難題;他還贍養了7位孤寡老人……。一樁樁一件件,類似的事情到底有多少?恐怕誰也難以説清了。富勇常説:群眾的事兒再小也是大事兒,自己的事兒再大也是小事兒,因為自己是村支部書記,是村裏的“當家人”,群眾的事兒也就是自己的事兒。

  富勇深知,手大捂不過天,要辦好村裏的事兒,還必鬚髮揮支部一班人的整體合力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對班子一班人和村裏的黨員,他要求大家都要做到:加強理論學習,作政治上的明白人;提高工作能力,作事業上的有心人;積極為群眾服務,作群眾的貼心人;&&致富,作共同致富的領路人;廉潔自律,作群眾放心的清白人……。在邢店,每月一日晚上是固定的黨員學習日,大家都雷打不動地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文件。村裏完善了黨支部議事規則,建立了《村幹部任期目標責任制》、《廉潔勤政準則》、《黨員聯戶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在一次提留徵購中,有一名村幹部借收提留之機,到群眾家中吃喝,違反了《廉潔勤政準則》,黨支部對其進行了嚴肅批評,讓他在黨員大會上作了檢討,並令其退還了吃喝錢。那年秋天,正值秋種大忙時節,村民程遠貴住進了醫院,妻子也到醫院去伺候,地裏的大蒜一時種不上。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沒有開會,沒有通知,20多名黨員幹部紛紛撂下手裏的活,來到程遠貴的地裏,僅用一天時間,就把4畝地的大蒜種完了。

  人心都是肉長的,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過幫助、得到了實惠,群眾和黨員幹部之間的關係能不好嗎?黨支部的凝聚力一天比一天增強。幾年來,邢店的統籌提留都是一天完成。富勇深有體會,作為一名農村黨支部書記,就是要把群眾的願望、呼聲和要求,作為改進工作的第一信號。為百姓搞服務、謀利益、辦實事、辦好事,讓群眾都過上舒心日子,也就是實踐了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他體會到,只要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為群眾切切實實地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群眾就擁護,群眾和幹部就會是一條心,工作就會一順百順。

  富勇有點子。在邢店,他每年組織一次評先樹優活動,通過民主評議,評選一批模範黨員、十佳村民、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為他們披紅戴花、上光榮榜。邢店的村務公開欄上有個專欄,專門登載好人好事,誰做了好人好事,在公開欄上進行表揚宣傳,激發了群眾“家家比著過好日子,人人爭著做好人”的熱情。村裏有一批熱愛文藝的人,富勇就把他們組織起來,購買了鑼鼓家什、服裝道具,組成了150多人的文藝宣傳隊,宣傳法律、法規、政策和好人好事,自編自演,自娛自樂。每逢農閒和節日,文藝宣傳隊就走上街道,拉開場子,吹拉彈唱,好不熱鬧。既豐富了群眾生活,又弘揚了正氣。

  通過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和評先樹優活動,村民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形成了一種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爭做奉獻,爭當好人的濃厚氛圍。出現了人心齊、村風正、思發展、求致富、辦好事的風尚。村民王秀紅回娘家,在路上撿到2000元錢,她娘家也沒回把錢直接送到了村委。1998年洪澇災害,全村自願捐款8000多元。2001年8月15,村民自發捐贈一頭豬、一隻羊、350斤點心、40斤酒、5隻雞鴨、2箱蘋果和一箱方便麵送到敬老院,讓老人們過了一個幸福的節日。近幾年來,邢店村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和信訪案件,更沒有練習法輪功的,全村政通人和、村風純樸,群眾安居樂業,形成了鄰里和諧,互相幫助,尊老愛幼的農村新風氣。

  拍攝王富勇的時候是在他家豬圈的旁邊。那天一大早,光線很好,柔柔的帶著金色。天很冷,大家嘴邊都飄著陣陣白氣。我們坐在馬扎子上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禹城電視臺的初勇和孫紅兩位主任在現場陪同,我説,我和富勇那是沒辦法,只好在這裡凍一會了,你們別在這裡傻站著,快回屋暖和暖和。這兩位都是性情中人,你越讓,人家越不走,嘴裏還不停地謙虛,非要説利用這個機會向我學習學習。我心裏想,要説學習,富勇正説下一步他還要搞産加工一條龍、實現村莊樓房化。這位總是微笑地看著我們,也信心十足地看著邢店村的未來、永不知足、不安現狀的村支書,他,才是我們共同學習的榜樣呢!

責編:鄉約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