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鄉里鄉親

——播綠十幾載 致富在大山

CCTV.com  2007年12月13日 10:58  來源:  

  2002年的金秋,當我再次見到老朋友公茂田的時候,我真的想不到茂田的事業竟然發展得如此之快。在蒙陰縣城的城郊,臨近高速公路幾百米,靠近一個大公園,有豐富的水源……,山清水秀、交通便利,這樣一個風水寶地,他竟然承包了560畝,上百畝84K楊樹都已經長到6、7米高,還有數不清的各種果品苗木,正是果實纍纍、鬱鬱蔥蔥。那邊正在建設中的工程是將來的氣調庫,茂田給我指了指遠處的一溜大棚,不無自豪地告訴我:“瞧見沒有,那裏等於停著好幾輛奧迪車呀,要是新品種苗木銷售不出差錯,我今年一年的收入就等於過去十好幾年加起來的總和。”

  我很想知道,短短這幾年中,茂田是如何發展到如此程度的?而這答案,不用細問,我大概卻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在綿延八百里的沂蒙大地上,兀立著七十二崮。其中蒙陰境內有36座,而岱崮鎮就有18座,獐子崮就是其中的一座。據説,這裡原來是草木蔥蘢,獐群穿行,故起名獐子崮。然而由於這裡的山崮全是石灰岩層,土地極其瘠薄,而且非常乾旱,再加上人為的砍伐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使得這裡變得峭壁屹立、寸草不生,裸露著一層接一層的青石崖。獐子崮下的人們,世世代代守著這光禿禿的荒崮,過著貧窮的生活。

  1985年,公茂田和妻子伊淑鳳做出了一件讓周圍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決定,他辭去了在當地兵工廠當正式工人的工作,放棄了一個月500多元讓眾人羨慕的工資,來到荒蕪的獐子崮當上了一名山民。工資沒了,生活來源斷了,房子舍了,一切要從頭開始。毫無疑問,未來的腳下將是一路坎坷。即便是在今天,我還是覺得他們的舉動讓人不可思議,儘管公茂田曾給過我很多的解釋。

  因為獐子崮實在是太荒涼了。

  在光禿禿的荒山坡上,公茂田同妻子挖石掘土。渴了,就捧口桶裏的涼水;餓了,就啃口早已幹硬的饅頭。夜裏,三月的山風依然凜冽刺骨,為了取暖,公茂田同妻子用木棒和麥草搭了一個不足4平方米的草棚。可草棚四面透風,根本不起什麼作用,他們只好掘地半米,依偎在石坑裏,稍微閉會眼權作睡眠。伊淑鳳怕蛇,早上穿鞋,大蛇鑽進鞋窩裏,嚇得她臉色慘白。幾個月下來,公茂田他們原先那烏黑的頭髮變成了枯草,嘴唇上支翹著掀裂的硬皮,雙手除了粗繭就是一道道血口子。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這片不毛之地首先建起了360間兔舍,外加兩間簡陋的住房。公茂田又專程去浙江、上海購進了西德長毛種兔,夫婦倆就像照顧小孩子一樣精心喂養。可是,哪想到冬天的一場寒流凍死了97隻兔子,那個冬天他們一下子損失了一萬多元。他們第一次嘗到了創業的艱辛。

  沂蒙人大都有這麼個脾性,認準了的事非要把它幹好,就是幾頭牛也甭想拉它回頭。公茂田就是這樣一位倔強的漢子,在他心裏,不僅想著要致富,還想著把獐子崮的荒山開發成流金淌銀的花果山。經過一番考察論證後,公茂田夫婦決定在山上造田種植果樹。種樹要有土,可這獐子崮上除了疙瘩油子石頭就是青色石光連。到哪兒去弄土啊?茂田想出了主意,他領著妻子爬上崮頂,指著崮兩邊的深溝説:“淑鳳,我看好了,兩邊溝裏全是淤土,咱們去挑上來,在石頭上墊起50公分就能種出樹來。”

  深溝4、5米,茂田一镢頭一镢頭地刨松,再一锨一锨鋤到筐裏,等在溝沿上的伊淑鳳用繩拽上去。溝深、筐重,每次只能拽小半筐,再走幾裏亂石崗挑到山上,按照公茂田規劃出的桃、李、蘋果等區域一筐筐墊到石坡上。夫妻倆的肩膀壓腫了、壓紫了,腳磨破了,但什麼都動搖不了這兩位創業者堅定的信念。幾年間,他們兩口子開發荒山,穿破的膠鞋就裝滿了四大筐,磨破的手推車輪胎帶就有十幾條,他們硬是在青石山上墊起了50公分厚的土。茂田常常想,青石山開發是全縣山區開發的一項空白,他承包了這片青石山,是方圓百里第一個,要給鄉親們帶個好頭。家鄉的大山太荒涼了,但公茂田相信,只要功夫下到,大山會綠起來,也會富起來。

  山上最缺的是水,下山每挑一趟水得往返個把小時,要足足挑滿三大水缸,才能保證人畜和果樹一天的用水。當時挑水需要挨號,為了不耽誤鄉親們挑水,他們夫妻每天淩晨三點鐘起床挑水,從1985年到1992年,一挑就是七年!每年要走2000多公里,七年的行程就是15000公里,這是怎樣漫長的路程啊。1992年是個大旱之年,雨絲不見,眼瞅著一棵棵樹苗都蔫了葉子,活蹦亂跳的兔子因口渴而變得焦躁不安,公茂田心裏跟貓抓的一樣難受。他找到村裏年近七旬的公方西老人:“叔,您聽沒聽説,咱這青石山裏有能打井的地方?”公方西老人想了想説:“有倒是有,就在前邊那塊山洼地上。以前,省裏來人看過,説挖下15米岩層,可能就有水,茂田,莫不是你想挖井?”“是啊,我有這個想法。”“茂田,這挖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再説,有沒有水還不一定。”老人的勸阻公茂田並沒有聽進去, 老人説有水的事兒如烙印般烙進他的心裏。按照老人的指點,公茂田和村裏的青壯年開始了從未有過的打井史。從秋天打到冬天,又從冬天打到來年,打到14.5米深處,一股清水像條青龍般迫不及待地奔騰出來,涼涼的甜甜的,人們高聲地歡呼著,那一刻,熱淚辣辣地從公茂田的眼中涌出。

  除了打井,公茂田還在獐子崮上搞了幾個大蓄水池,基本解決了用水問題。記得我曾問過公茂田:“有了水之後你現在是不是可以隨便用水了”?公茂田説:“不是,我們對水一直很節約,連洗臉水都攢著來澆樹,甚至水餃湯都用來澆樹。” 多年養成的節水的習慣,使得公茂田懂得每一滴水對於綠化荒山的作用。有水,青山便有了滋潤,然而獐子崮上的公茂田卻始終過著清苦的生活。他住的一間小石屋,緊貼墻壁而蓋,剛開始我不懂為什麼,茂田告訴我説:“頭幾年住在這個小屋裏,山上有時打雷劈下石頭,有好幾千斤,這小屋必須緊靠山壁才安全,萬一下來大石頭它就可以繞過小屋飛走了”。

  1991年,公茂田又把獐子崮另外300多畝地承包下來,青石山雖然沒有土層,可是用鋼釬一撬,石層就如同脫落的墻皮,嘩嘩往下掉。公茂田發現,這些跌落下來的山石,經過踏壓風化,便成了塵土,雖談不上肥沃,卻仍有能育種植樹的潛質。他到銀行貸了款,買了鋼釬、炸藥、雷管,開始全面治理青石山。

  公茂田和他的夥伴們,是世間最能吃苦的人。他們手持鐵鍬、鋼釬、镢頭,開挖著堅硬的岩層,在這片貧瘠的荒崮上,歷時8年,放了9800炮,壘成400道地埝,先後栽上了9000株桃樹,4800棵杏樹,1000棵特早紅蘋果及各種新品種果樹苗共計2.6萬株。我在採訪公茂田的時候,從他的獐子崮上走過,順手就可以揀到當年炸山用的連接雷管的導線,它們一般都是一段一段的,一大部分埋在土裏,小部分露在外面,好像記錄著當年的辛苦與操勞。

  慢慢兒的,山綠了,果樹開始結果了,公茂田拿著果子滿懷欣喜地走進了市場。1993年底結桃子結了2萬斤,當時拉到東營去賣不到三毛錢,人家旁邊批發的油桃當時2. 6元。公茂田意識到,荒山開發種果園,不圍著市場轉不行。他坐不住了,自費去東北、陜西、河南、青島等地考察市場,引進品種,回來嫁接實驗。為了掌握信息,每年他都訂閱上千元的各類報刊。幾年時間,他先後從全國各地引進繁育各類果樹苗木和蔬菜新品種60多個,其中的曙光、早美光油桃、龍王帽仁用杏、特早紅蘋果、凱特杏等,很受市場歡迎。同時,公茂田的養兔場又增添了獺兔、肉兔等200余只,暖圈養豬300頭,建起塑料大棚12個,大型蓄水池2座,200平方米的溫室一個,還在坦埠故縣村承包了20畝地作為果樹花卉苗生産基地,共培養油桃、李子、仁用杏等果樹苗7萬多株,還在山上養了雞和蜜蜂。流汗流了這麼多年,他渾身還是有股子使不完的勁。 1996年,他得知萊陽農學院從海外引進了幾棵名叫“大石早生”的李子,費盡了週折,他最終搞到了兩條枝子,就憑這兩條枝子,兩年後公茂田改接的李子紅透了半座山。

  1997年那年雨水比較好,水果收入將近4萬元,苗子賣了9萬元。大多是參觀的人現場購買的,眼瞅著效益一年比一年好,茂田覺得這些年雖然苦點累點,但心裏卻很踏實。

  茂田治山的成果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人們紛紛前來取經學習,98年上半年,僅臨沂市來參觀學習的,公茂田夫妻倆就接待了8000多人次。很多人來後深受啟發,茂田就為他們準備了一個小本子,讓他們把參觀體會寫在上面,不到一年的時間,小本子上就留下了兩萬多人的記錄。其中一位外地來參觀的農民在本子上深有感觸地寫到:“愚公美名千載傳,茂田精神更新鮮,但願化作燎原勢,沂蒙儘是花果山”。還有一位參觀者對著我們的攝像機感慨到:“對我啟發太大了,我們都是山區,看了公茂田的園藝場搞得這麼紅火,我們也有山有水,為什麼這麼落後呢?我通過這次參觀,受了不少啟發,回去以後儘快向領導要塊地,我也要搞開發”。

  記得在獐子崮上,公茂田面對著好幾百前來參觀學習的外地農民給自己也作了一次總結:“用我們的行動、科技意識和市場意識帶領咱們山區農民把山綠起來,既保護了生態,又增加了效益,我覺得我的路選得很對,是很有價值的一條路”。

  這時,是1998年。我第一次見到茂田。

  我總是無法忘記當時的情形。汽車沿著蜿蜒的山道前行,漸漸地手機信號沒有了,漸漸地路變得更加崎嶇不平,我來到了獐子崮上的一座磚瓦房。這裡是公茂田的家,一個簡陋的,甚至有些淩亂的家。晚上我吃著茂田的煎餅和鹹雞蛋,胃裏有些燒心的感覺,我始終找不到新聞主題和情感的切入點。不就是治理荒山、挖土種樹嗎?再也找不到一點新鮮事兒了呀。

  晚上,茂田把我安排在半山腰他兒子的一間瓦房中,屋子中間是一盞明亮的燈泡,數百隻蚊蠅圍繞著它飛舞。聽茂田夫婦説,他們在獐子崮上每年都能見到一條花斑大蟒蛇,只是今年沒有見到,善於想像的我聽了之後感到更加恐怖。沒隔多久,茂田在外頭敲門,他拿來一桶水,跟我説:“肖記者,這山裏沒人,你不用害羞,我把水給你拿來了,你就在屋外洗個澡吧。”

  那一夜我失眠了。

  第二天,我開始聽茂田給我啦他的那些經歷。我知道了在獐子崮上,這腳下的土是多麼難得,滿山的翠綠是多少汗水的澆灌,昨夜的那一桶洗澡水,要放在幾年前,茂田夫婦就得從十幾裏地以外的山下挑上來。還有那幾大筐、好幾百雙破膠鞋更是茂田開山的見證。

  也許是由於對茂田經歷的了解不斷加深的緣故吧,我知道,大山中的一草一木都有茂田夫婦的故事。在山上走走,我竟然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震撼滋味。第二個夜晚我的感覺便發生了變化。我發現這裡的夜晚尤其安靜;天上的星星特別明亮;山裏的空氣沁人心脾。我不禁思如泉涌,心裏想著茂田的那些經歷,我感到,茂田精神,不正是廣大農民在窮鄉僻壤中走出貧窮、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基礎嗎?我在稿子的結尾動情地寫到:先前難見草木的獐子崮如今已被片片綠色所覆蓋,看花開花落、果青果紅,整日勞累的公茂田感到十分充實,他常常站在山頭遙望對面的龍須崮、板崮、油簍崮、馬頭崮 ……。如今,一批批跟他一樣的治山者也正在那裏構築“茂林滿山秀,田園入畫圖”的鄉村美景。

  節目拍完了,我與茂田的友誼卻從此開了頭。我知道,茂田的事業一定會不斷地發展,因為,一個永遠不惜力氣、永遠執著追求、百折不撓的人,最終是一定能夠獲得成功的。

責編:鄉約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