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聞調查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編導手記]為啥都不守規矩?

——《電動自行車的禁與放》編導手記 白雲升

CCTV.com  2008年05月04日 17:23  來源:CCTV.com  

  “怎麼這裡面沒有人守規矩,老百姓,老百姓不守規矩,企業,企業不守規矩,政府,政府也不守規矩,調查一圈下來發現沒人守規矩”。審片的時候,片子放到四分之三處,王猛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後來在評片會上,他又再次感慨了一番。其實,我也不止一次地這樣的感慨過,無論是在前前期調研,還是在前期拍攝的時候。

  電動自行車,雖然不同的城市有的禁,有的放。但是在禁止上路的海口,大量的電動自行車照樣在騎,即使被交警抓過,仍然接著騎,賣電動自行車的生意也是越來越紅火。而在實施目錄管理、登記上牌的蘇州,街上跑的大多是超標、超速的電動自行車,交警管不勝管,頭疼不已。看起來,不管你政府是禁止還是不禁止,百姓只管我行我素,或者和交警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電動自行車企業呢,儘管有國家標準在那放著,但是越豪華越快的車賣的越好,消費者就是上帝,不管是大企業,小企業,要賺錢就得生産超標的,或者生産貌似合格的,買回去改裝就行了。説穿了,生産企業和百姓串通起來不守規矩。

  再説交警部門,海口市禁止電動自行車進入市中心,但是在執法的時候,對合格的卻採取聽之任之的默許態度。蘇州雖然嚴格管理,但是對於路上跑的超標電動自行車也基本上是不管不問。而在廣州,不管你合格不合格,只要是電動自行車,不管你在城裏還是郊區,只要你上路,就一律查扣罰款,儘管《國家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經賦予電動自行車以合法的身份,儘管《國家道路交通安全法》只是規定非機動車的登記種類由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自己定,而沒有明確地規定地方政府可以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根據國家大法,地方政府到底有沒有權力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行駛,有的學者説沒有,有的又説有,所以最終我也只能把這種模糊留在節目裏。

  另外,在電動自行車的生産基地,地方政府又是另一番態度,在無錫政府看來,電動自行車産業環保、便民、節省能源,未來還有可能發展成電動汽車,為中國帶來一個佔據世界新興産業制高點的絕好機會,所以他們呼籲儘快修改電動自行車的老標準,讓現在這些超標的電動自行車合法化。

  在電動自行車的規矩體系裏,國家制定了一個大規矩,有的地方政府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又制定了或禁或放的小規矩,而百姓要方便卻不把小規矩放在眼裏,企業要賺錢就鑽小規矩的空子,結果地方政府只好掙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有的地方政府要靠電動自行車發展經濟,就強烈要求修改國家的大規矩。

  另外在道路上也有一個規矩體系,行人、騎自行車的人和開汽車的人指責騎電動自行車的人不守規矩,而騎電動自行車的人反問開汽車的人就守規矩嗎?

  放眼今天的中國社會,不守規矩何止發生在道路交通領域之內,經濟、醫療、教育等等,哪一個領域規規矩矩了呢?再問一句,有哪一個人沒有不守過規矩?想必很少,我亦不能倖免。

  “規矩”就是我們生活的準則,包括法律、道德和倫理,守規矩,才會有政治秩序、經濟秩序、道德秩序和文化秩序,而不守規矩,就沒有秩序;沒有秩序,説大一點,社會這個大系統就無法正常地運行,説小一點,人活著就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中國素來號稱禮儀之邦,禮儀即是規矩,怎麼到今天反而不守規矩了呢?按照一般邏輯來追究原因,要麼是規矩制定的有問題,大家都難以遵守;要麼是人的素質問題,都只顧自己,不管規矩。

  規矩肯定是人定的,那麼是由誰定的呢?翻開歷史,規矩都是由權威來定的。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裏,用“橫暴權威”和“共意權威”區分了中國鄉土社會傳統中的兩種權威。橫暴的權威主要存在於政治生活領域,體現為國家強制力,也就是以國家權力來制定規矩並強制遵守;而在一般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則“政不下縣”,實施的是禮法統治,也就是代代相傳的教化倫理和熟人社會大家共同達成的民俗習慣,這種規矩已經內化到了每一個人的日常行為之中,可以做到不守而守。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時代,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社會轉型就意味著秩序的轉型,也意味著規矩的轉型,其實質是制定規矩的“權威”發生變化。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從歷時性的角度,把權威分成傳統的權威、暴力的權威和法理的權威三種類型。他強調,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的過程,是法理權威代替傳統權威的過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也告訴我們,規矩得大家一塊商量著定。因為任何規矩背後都代表著不同人群的利益,要實現公平和正義,就要保證不同人群的利益,就需要大家互相照顧,互相尊重和互相妥協。

  所以,在我看來,今天中國社會出現的多數人不守規矩的現象,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規矩的制訂過程沒有轉型,仍然停留在傳統時代,沒有商量和尊重,損害了一個人群、甚至一個階層的利益。另一個是人的心智仍然停留傳統時代,對於工業時代的規矩不適應。

  那麼對於轉型的中國社會而言,第一個原因所帶來的不受規矩,要解決必須依賴於社會公共領域的建立,依賴於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互相的尊重與妥協,從而建立一套新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道德文化秩序;第二個原因所帶來的不守規矩,要解決則依賴於教育——現代的公民教育,學習如何爭取自己的權利,同時如何互相尊重與妥協。

責編:張蘭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