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國家地理 > 現象1980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二)時代記錄者

 

CCTV.com  2007年11月19日 15:46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1976年4月4日,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人們自發聚集到天安門廣場,用白色的絹花和輓聯祭奠剛剛離世的周恩來總理。一批熱愛攝影的年輕人用相機記錄下當時的情形。吳鵬拍攝的《團結起來到明天》、羅小韻的《力挽狂瀾》、王立平的《讓我們的血流在一起》等優秀作品被稱作“四五攝影”。這批年輕人由王志平和李曉斌&&,在1979年成立了“四月影會”,並開始舉辦紀實攝影展覽。30年過去了,李曉斌的作品依然廣為流傳,並成為我們解讀20世紀80年代歲月的一個標本。

 

 

 一段激情四溢的歲月

  一群愛好攝影的青年

  一個轟動全國的影展

  一張封存九年的照片

 

         時代記錄者——照片見證歷史

 

 

1976年4月4日,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人們自發聚集到天安門廣場,用白色的絹花和輓聯祭奠剛剛離世的周恩來總理。

21歲的李曉斌就在天安門廣場旁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面對眼前發生的一切,他拿起了自己的照相機。

 

李曉斌(四月影會成員):那時候年輕,膽兒也大,因為紀念碑周圍都是花圈,為了選擇角度制高點什麼的,當時膽大,連紀念碑頂上都敢爬上去。拍李鐵華講演那張照片,當時沒有制高點,兩個朋友,踩著他們腿,上他們肩膀,一人抱著我一條腿。

 

 

與李曉斌一樣,一批愛好攝影的年輕人來到天安門廣場,用相機記錄下珍貴的瞬間。吳鵬拍攝的《團結起來到明天》、羅小韻的《力挽狂瀾》、王立平的《讓我們的血流在一起》等,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

 

朱羽君(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這些照片的特點就是,它有青年人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激情,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表達,那種激情的表達。所以它跟以往的那種遵命文學,或者比較條條框框的東西很不一樣。

 

鮑昆(四月影會成員):我想四五攝影最主要的意義就在於,它把過去攝影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工具,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這種身份徹底給改變了。攝影終於回到了老百姓的手裏,就是説一個是拍照的人是老百姓,所拍的對象也是老百姓。所以它應該説也是中國解放以後,1949年以後紀實攝影的最前端。

1/6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