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國家地理 > 現象1980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七)深圳速度

 

CCTV.com  2007年11月19日 14:51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 今天,深圳國貿大廈在鱗次櫛比的樓群裏已顯得有些陳舊,但二十年前,它卻是“深圳速度”的代名詞。深圳最早的一批建設者,在荒蕪的小漁村,用汗水和淚水實現著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他們打破大鍋飯,採用按勞取酬的分配方式,寫下了深圳建設的神話。同樣類型項目的建設週期,深圳要快很多。除了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引進了國外先進的裝備和技術以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思想解放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當時的深圳,大街小巷都張揚著這個振聾發聵的口號。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深圳的建設者們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所蘊含的勃勃生機。

 

 

深南大道,是深圳市的景觀大道。路邊的這座大樓,與周圍的建築相比已顯得有些陳舊,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它卻成為全國聞名的“深圳速度”的代名詞。

 

 

在彩色照片還很稀少的年代裏,照片上的四頂紅帽子分外醒目。上個世紀80年代,這張照片反復出現在各種報章上。照片中的四個人,在那時被稱作“締造深圳速度的四頂紅帽子”。

 

湖北荊門,是中國建設總局第三局所在地,四頂紅帽子曾在這裡工作。而這張照片中的這兩個人是四頂紅帽子當年的領導:中建三局局長張恩沛和副局長李傳芳。與那時的大多數國企一樣,中建三局被沉重的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張恩沛(時任中建三局局長):需要社會上解決的,我們自己都得有。你比如説職工看病,我們自己要設醫院,我們的醫院還不小;子女上學,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那我們還要辦學校,一直到上大學才離開這個單位;那個時候吃菜吃糧都不是很充分,我們自己又辦農場。總而言之,就是機構很龐大,那麼開支當然就很高,可是我們的收入又非常困難。

 

為擺脫企業的窘迫狀態,那些年張恩沛不得不通過四處拉項目的方式找米下鍋。就在這個時候,南方傳來了建設“經濟特區”的消息。來不及等到上級領導的批准,張恩沛就擠上了南下的列車。

 

深圳河是珠江水系中一條再小不過的支流,從發源到匯入珠江口,全長不過37公里。河的對岸是亞洲金融中心香港,河的這一邊是廣東省寶安縣。在那個時候,來到這裡需要單位出具介紹信、在戶籍所在地派出所開具身份證明,並到地市級以上公安機關辦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邊境管理區通行證。

 

19805月,國務院做出《關於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決定在廣東省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和福建省廈門市,各劃出一定範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

1/6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