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少兒頻道 > 童心回放 > 正文

從研究電影活動原理開始

 

──《童心回放》觀眾來信摘錄

CCTV.com  2008年01月16日 16:20  來源:cctv.com  

《童心回放》編導:

        你們好!

        看了你們的節目後讓我想起了我和老電影的故事。                        

  在現代視聽設備廣泛普及的今天,露天電影似乎被人們推到遺忘的角落。然而,對我來説,電影卻是銘刻在心中的永恒記憶。一種特殊的感情伴隨了我的一生。
      
記得兒時第一次看電影發現白色幕布出現活動的人物和景觀就驚奇不已,百思不解。在11歲那年,我用玻璃踏著小人書畫出多種圖像,用手電筒放映在墻上,引來眾多人觀看。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電影的重點由看影片內容轉移到看電影放映的技術過程。那時,一聽説哪村今天放映電影,我就早早到達,為的是看電影放映員挂銀幕,接電源,架機器的操作。正式放映時那就更不離開放映機半步。影片進入尾聲,人們就都開始散場。我卻不然,非要等到放映人員把銀幕疊好,把機器裝箱,把電源斷掉才肯離去。
      
那時沒有電影科普書籍,沒有業內人員的介紹,對一個農村少年來説要解開電影放映技術之謎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電影放映過程中,我得知活動的圖像是從這裡通過鏡頭投射到銀幕上的。而聲音是從何而來的呢?莫非是接收的廣播電臺信號?不對!它們的同步時間不可能有這麼準,連發音的口形都絲毫不差?而且中途還有換片的時間。奧妙一定在影片上!
       
一個夏日的中午我仰面躺在炕上,突然發現用廢書紙粘糊的屋頂上有幾個大號標題字“電影活動原理”。我猛地起身,登高一看果然不錯。馬上找來小刀,小心翼翼地把這張紙刻了下來。原來那是中學物理課本的一頁。一時間如獲至寶,不知反復看了多少遍。從而得知,影片是以每秒24格的靜止圖像組成的,以間歇運動通過片門,形成了活動的畫面。其聲音是用光學原理記錄在影片一側的聲帶,通過光電管還原到擴音器。
       
從此,我如同走進一個嶄新的世界。對電影更加癡迷,那真是做夢都想放電影。課本上,墻壁上,隨處可見到我寫的“電影廣告”,畫的“放映場景”。凡是和電影有關的物、事、包括“電影”二字都頗感興趣。獨自一人徘徊在縣電影隊門口“窺視”放映人員工作,“竊聽”放映人員對話,成了我一種最高的享受。
       
説來也巧,在我高中畢業的那年,公社成立了電影隊。受學校推薦,我真的當了一名電影放映員,和韓風山師傅放映的第一場電影是《沙家》。從此,開始了我夢寐以求的電影放映生涯。
       
一輛自行車,一部放映機,一個被窩卷,走遍了全公社的每一條羊腸小道,穿過了20個村莊的大街小巷。根治海河的工地,民兵訓練的靶場,都是我們挂銀幕放電影的好地方。那火熱的激情,旺盛的精力,使得每年的放映場次不少於350場,最多的是那部《偵察兵》,一個晚上就輾轉三個村莊。

        1975年,國家一次社會招工,對我來説既是喜也是憂。喜的是
可以轉為正式的職工;憂的是,可能要失去這份喜愛的工作。然而,又是這麼巧,縣科委(當時叫縣革委科技組),因為開展科普宣傳需要一名科教電影放映員,我又被選中。從8.75毫米電影,到16毫米電影,又到35毫米電影。從故事片、戲曲片,到紀錄片、科教片,直到現在對放映電影的興趣不減當年。
      
今天,電影雖然有些遠離我們,但是“夢歸故里”的喜悅常常使我回味無窮。所以,我現在依然保留著當年用過的電影放映機。看到它,就似乎回到了那個火熱的年代。
       
想往電影,從事電影,回顧電影。如今,我雖然不再直接從事放映工作,但是,由於電影科教片、紀錄片的啟迪和感染,使得我目前創作攝製的電視專題片、科教片能夠走進國家級電視臺,能夠和全國省級同行一比高低。是電影,成就了我的事業。是電影,充實了我的生活。

 

                                               天津市觀眾   劉仲元

                            2006年

責編:白秀穎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