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尋找“視而不見”的財富

 

CCTV.com  2008年01月29日 13:50  來源:CCTV.com  
進入[中國財經報道]>>


  

  播出時間:2008年1月28日

  一、秸稈變森林

  CCTV.com消息(中國財經報道):國際生態經濟學的創始人鮑爾丁曾經做過這樣的比喻,地球就像太空中的一個孤立無緣的飛船,要不斷消耗自己體內有限的資源,一旦資源耗盡,我們的生存就會面臨危機。但是事實上,我們的身邊還蘊藏著一筆非常巨大的財富。只是我們還缺少一副“循環經濟”的眼鏡,才會對這些財富視而不見。不過,有人已經率先開始關注這個領域了。

  這一車一車滿滿地運送過來的,不是豐收時收穫的稻穀麥穗,而是農田裏一文不值的秸稈。農民們説,這裡有個企業專門收購秸稈,出的價錢還挺高的。

  記者:“今天帶了多少噸的秸稈過來啊。”

  農戶:“兩噸多。”

  記者:“送過多少次了。”

  農戶:“送了基本是100來噸了,130幾噸了。”

  記者:“一噸多少錢賣給他們啊。”

  農戶:“190。”

  記者:“經常過來送嗎。”

  農戶:“我們是訂合同的。”

  在湖北省公安縣這家專門用秸稈製造人造板的企業。記者看到,秸稈從一端送進生産線後,經過粉碎、分選、乾燥、黏合、熱壓、拋光等工序,一張張嶄新的人造板材就從生産線的另一端出來了。

  萬華生態板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文傑:““我們基本上一噸秸稈啊,能産生一立方木板,也就是説,我們現在每年這個生産線是5萬立方嘛。”

  這種人造板使用廢棄的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生産出來的板材能達到木質刨花板的國家標準要求,這項技術已經被列入國家重點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以前,秸稈就是廢物的代名詞。但在新技術的點化下,秸稈成了農民增收的小金庫。

  公安縣青吉村支書郭良成:“每畝田增加收入起碼是八九十塊錢,老百姓也都歡喜。”

  公安縣青吉村村民周家典 :“都堆好就是堆的整整齊齊的,就是等收秸稈的車一過來,我們就把它賣掉。”

  後來周家典發現,想要賣秸稈的農民是越來越多,他靈機一動,買了輛拖拉機做起了運輸秸稈的生意。僅僅用了兩個月,就把一輛車的成本給賺回來了。周家典家裏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

  公安縣青吉村村民周家典:“從事運輸業運稻草這個職業以後啊,家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種田的要強的多,要強幾倍,每年接近4萬塊錢收入,種田只能賺1萬塊錢。”

  據了解,我國每年産生農作物秸稈7億多噸,但是被有效利用的比例很小,各地焚燒秸稈的事件依然屢屢發生,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如果把這些秸稈利用起來造板,不但能降低污染,還能給農民增加收入。一條中等規模的秸稈板生産線,每年能讓農民增收1400多萬元,還能解決將近500人的就業問題。


  

1/9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