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內容

3月19日 《作家筆下的婚姻生活》 李 玲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6日 16:09


  主講人簡介:

  李玲,女,1965年出生於福建省周寧縣。福建師範大學文學學士、文學碩士,蘇州大學文學博士,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後。現為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老舍研究會副秘書長、理事,冰心研究會常務理事、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女性文學研究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2年獲江蘇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3年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

  學術代表專著:《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代表論文:《青春女性的獨特情懷──“五四”女性文學研究》、《中國現代男性敘事中的惡女人形象》、《生命的超越性追求與女性日常人生》等。

  內容簡介:

  古代文學對婚姻的表現,注重維護倫理規範,注重維護秩序,更注重夫唱婦隨、恩義相報。現當代文學對婚姻的表現更加注重婚姻中個體的體驗,這種體驗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理性就是愛情至上。感性則是愛情體驗的展開。更多地質問秩序。其中的道德良心問題也轉為是不是有真正的愛。

  婚姻和戀愛不同,戀愛是一種激情的爆發,而婚姻則是一種規範性的東西。儘管恩格斯説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實際上婚姻不見得總是包含愛情;即使是包含愛情的婚姻中,那個愛情的性質、味道,也和戀愛時的愛情不同。婚姻中的愛情要面對日常生活瑣事的考驗,要面對兩個人朝夕相處的考驗,沒有什麼神秘感,倒有很多責任、義務,雖然也有很多日常人生的溫暖。即使有愛情,它主要也不是一種燃燒的激情,而是一種平凡的溫情。它是冬天的爐火,規規矩矩;不是曠野中蔓延的野火,無拘無束。更何況世間有很多婚姻根本就沒有愛情,或者愛情已經消失,但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諸如責任心、諸如利益牽扯,也必須要維持下去。所以,婚姻無論有沒有愛情,都有很多束縛個人意志的東西。沒有愛情的婚姻中,個人體會到的是無愛的痛苦,是無表現婚姻中無愛的痛苦,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相當普遍的主題。在中國文學中,這個主題是在“五四”之後才大量出現的。“五四”文化的基本特點是思想啟蒙。思想啟蒙就要解放人性。解放人性,就要解放人自由戀愛的權力。自由戀愛有什麼好呢?就因為不自由戀愛的婚姻沒有愛情,不好。所以“五四”之後就出現了寫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如何讓人感到痛苦的作品。古代文學中就總體而言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愛情觀念,所以儘管魏晉和晚明就有兩次人性解放的思潮,但並沒有表現婚姻中愛情痛苦的作品。現當代作家先是體會到沒有自由戀愛難以産生愛情,漸漸又體會到即使是自由戀愛愛情也仍然會消失,所有婚姻中沒有愛的痛苦的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作家在這個問題中對人性的探索也就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具有深度起來。

  (全文)

  熟悉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妮娜》的讀者肯定記得它開篇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們透過作家如何描寫婚姻生活,可以更藝術地認知我們生活的世界,而通過作家筆下的婚姻生活,我們可以來理解和看待作家是如何理解人的家庭和婚姻的。接下來呢,我們請李玲就為我們講《作者筆下的婚姻生活》,大家歡迎。

  作家筆下的婚姻生活,其實就是作家對婚姻生活的一種理解。婚姻生活它有很強的時代性,還有作家的個性不同,他的理解也不同。在我們傳統文化裏邊,婚姻呢,我們現在都説婚姻必須是愛情的結合。恩格斯説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是我們中國古代文化裏面根本就沒有,現在電視裏面不斷地演很多帝王家的愛情故事,我愛怎麼闡釋它都行。武則天在大談愛,根本就沒有,我們古代裏面根本就沒有愛,男女之間的情常常是一種恩,一日夫妻百日恩,是一種恩。還有呢,可能是慾望,崔鶯鶯為什麼特別愛張生,她一眼看上去就愛了。其實作家就沒有寫為什麼,這一點不用展開。中國古代不需要去論證愛情,簡單的論證就是書生比較俊美,又有才,是吧?比較簡單的。不像現在有很多很多細緻的感受,所有的書生都是一個模式。一個模式的話,那麼都愛,那就沒有一種個性上的差異了。這個愛情問題是比較簡單的。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的文化裏邊,婚姻的目的是傳宗接代,不是愛情,情感是不重要的。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禮記》裏説的婚姻是“上以祠宗廟,下以繼後世”,所以古代文學它必然帶來這個愛情觀念是比較匱乏的,即使它也有一些,但是跟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愛情是不同的。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傳統文學的使命是什麼?劉勰的《文心雕龍》裏説的:文學的使命是“原道、徵聖、宗經”。文學的首要使命是原道,是闡發一種至高無上的道,道的精神。那麼道的精神呢,是一種普遍真理。那麼從《周易》那邊下來的,是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一種普遍真理,這個是我們傳統文學的使命。它也會帶來文學在評價婚姻的時候,一種價值尺度,符合不符合一種普遍的道理,符合不符合一種社會的公理、社會的觀念。但是到了現當代以後呢,婚姻它就轉換了,必須是以愛情為核心。當然我們現在還存在很多沒有愛情的婚姻,那至少我們觀念上是認可了,必須以愛情為核心到了現當代文學之後,文學是什麼呢?文學我們很多時候也有使命,比如要啟蒙,要什麼。啟蒙本身就是要一種認可人的價值,也就是我們的文學它越來越人性化。而且小説、尤其敘事藝術,文學它有一種特點,它特別注重個人性。我們經常説看問題要從兩面看,個人和群體兩面看。但是寫作品呢,你只能從個人的角度切入,你即使是表達一種群體立場的話,你有沒有辦法寫一種群體的公共心理,很難寫,是吧?我們任何一種社會公理、革命道理的話,也必須通過個人化的感受來表現的,那麼文學它的個人性的角度,它寫婚姻的話,它可能更多的婚姻是兩人和二性之好。兩人也是一個小群體,群體的概念可能也是個人要理解的,那他肯定更側重去理解個人的一種婚姻感受。其實古代婚姻生活、愛情是不重要的,但是夫婦和諧相處,仍然是重要的。中國古代文化家國同構,要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所以家庭和諧是很重要的。那麼家庭很和諧的有兩方面的美談:一方面就是舉案齊眉;還有一個我用兩個成語來概括的,一個是張敞畫眉。張敞畫眉是拿不到臺面上説的,舉案齊眉是大家都要表彰的。舉案齊眉的故事大家知道嗎?就是漢代的梁鴻娶了一個妻子叫孟光,孟光是一個醜女人,但是她特別賢德。中國古代的賢德的女人經常是醜的,但是她對丈夫就特別恭敬。特別恭敬的話,她舉案,把乘著飯碗的案舉到眉這麼高,很恭敬地請丈夫用餐。美好的家庭就應該這樣,這是儒家文化所弘揚的東西。但是這種弘揚的東西,實際上文學裏邊很難以表現它,是吧?作家體會都知道它是沒意思的東西,文學它一定要落實到感性層面。這種宏大的道理,是一種美談。但是文學書寫它常常就一句帶過,就無法展開。那張敞畫眉,那個張敞是漢武帝的名將,他在閨房之樂。每天早晨要替妻子化好眉毛以後才去上班,這個是一個美談。這個美談好像在中國文化中就上不了臺面,上不了臺面但是又符合人的感受。所以呢,在文學、在小説、戲劇裏面他就會有相當的表現。但是呢,作家一表現他又怕失了禮教,所以往往是一邊表現一邊批評的。其實張敞畫眉和舉案齊眉是代表我們的感性慾望跟我們的理念兩面的東西。那麼中國文化呢,往往是在男女關繫上有一種慾望和理性相分裂的一個特點,上得了臺面的東西,又是説了沒意思的東西。説了有意思的東西,説一説然後又説:其實我不喜歡那樣,這個是一個基本的特點。

  表現夫妻之樂的東西,因為上不了臺面,但是又要説,那怎麼辦呢?文化也設置了一個補充,一個很好的調解功能。就是張敞畫眉一般是妾,舉案齊眉的是妻。妾是上不了臺面的,但是男性就跟這個妾之間有很多閨房之樂,那麼很多閨房之樂的妾最後往往又是負面形象出現,她就會壞了男人的意志,壞了國家大事。或者她必定是淫蕩的,然後就會讓家庭衰敗,這是一個它的基本特點。這個很典型的就是《金瓶梅》裏邊了。《金瓶梅》裏邊有趣的、有聲有色的女人和西門慶能夠很和諧的女人都不是什麼好女人,只有那個比較無趣的吳月娘比較不錯。這個是它的一個基本的主題。但是古代文學之中的婚姻主題,我覺得更大的主題是這兩個主題:一個是負心漢主題;一個是惡妻妒婦的主題。惡妻妒婦的主題有很多很多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呢,研究的人去看,我們現在都覺得不太知名,因為女人的惡德是什麼呢?無外乎是妒,批判最多的潑辣、妒忌,還有吃醋,還有淫蕩,這些出於道德理念上的一種批判,道德的味道太濃,這種作品對人性理解得少,沒有豐富人性內涵的作品,它必然就很難成為經典作品。

  婚姻生活寫得最多的就是負心漢,比如最有名的就是《琵琶記》,還有就是《鍘美案》,還有像《王魁負心》,很多了。那這一類題材呢,往往都是一個書生,然後呢,再有一個好妻子,為什麼一定是書生?不先就是一個大官呢?因為人要負心一定是生存境遇改變了以後才負心。中國古代文化裏面誰的生存境遇最容易改變呢?讀書人。開始是書生,然後一考試考中了,就改變社會地位了。其他的人很難改變社會地位,很難改變社會地位的人,不容易。當然還有一類是立了戰功的人,但是那個畢竟比較少一點,書生常規的就容易。所以書生呢,前面可能是這個小姐出錢贊助他去讀書的,或者説貧賤之妻跟他一起受過很多苦難的,後來他就就負心了。那麼這個主題呢,在元代前後它有一定的轉變,它的共同點都是書生負心。在元代之前呢,一般都是譴責書生負心的。到元代之後呢,比較多的就是寫到了書生負心其實是無可奈何的,都是外力,皇帝一定要招他做女婿,他不敢不做皇帝的女婿,所以不得不負心。其實是一個故事,像《琵琶記》,像《鍘美案》都是流傳很久的故事。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不斷地被改變,特別典型的像《王魁負心》。王魁負心的故事是這樣的:萊州那個地方的一個書生,他考試考得心情很不好,覺得我肯定考不好,那天沒考好。然後人家帶他去風月場中玩,遇到了一個名妓敫桂英。她就特別青睞他,然後鼓勵他,給他錢,讓他搬到她那個地方住,鼓勵他寒窗讀書。然後呢,出錢讓他去京城趕考。他考上了之後,就想到了:“哎呀,不行,我現在是狀元,我妻子是妓女,那怎麼行呢?”結果就不理她,不理她之後,後來敫桂英就自殺了。自殺了之後,敫桂英化作厲鬼去找王魁算帳。王魁就得了瘋病,不斷地有自殺傾向。後來呢,他家裏人就找道士給他抓鬼,因為是鬼魂俯身,結果道士正準備要做的時候,鬼魂就跟道士説,他這個是有報應的,你別管這事。道士嚇得也不敢管了,後來王魁就用刀把自己給刺死了,這個是漢代之前的故事。

  負心的主題在我們現當代文學之中也有,但你會發現古代和現當代完全不同,就是它不是強調,這個妻子為什麼不應該被負呢?比如最典型的,我們剛才説王魁負心是因為敫桂英對王魁有恩,你在精神不振的時候,都是我幫你,錢都是我出的,精神也是我鼓起來的,是有恩。即使敫桂英這樣的妓女,她身份上是妓女,她也是輔佐儒家文化傳統的。如果這個妓女她只講感情的話是不可能受到任何的同情,她還是在一個倫理框架之內。就是説我們中國古代文化它的使命是傳道,所以它這個婚戀主題也表現一種被弘揚的女性都有很多儒家文化之中的美德。因為她有美德,所以你不能負她。秦香蓮呢,為什麼要去起訴她丈夫?是因為他丈夫做得太過分了,要派人來殺她。一般沒有到要殺的地步的話,有一些女性是選擇順從。即使選擇順從的話,作者也要替她主持正義。所以就説古代文學的這種負心漢主題的一個基本特點,它不是愛情主題,它是倫理道德主題,它是維持社會正義的,它這個文學不是從個人體驗性的角度來看問題的。那麼這些呢,被認可的必須社會替她討還公正的女性必定都是賢惠女性。

  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之中,它更側重於從情感的角度來寫,它仍然有負心漢的主題,也有。但是我們看一看負心漢主題就跟傳統的不同,很多女作家寫到負心漢主題,比如像現代作家,像廬隱的小説,《蘭田的懺悔錄》,就是有個女孩叫蘭田,她是從家裏跑出來的,結果那個男的就來騙她。因為她那時候是富家小姐,送它一些錢。蘭田長得不怎麼美,但是等到他錢花完了之後,她這個男朋友叫何仁,其實是作家問他:何仁之有?哪有什麼仁義?又去跟別人好了。這個就跟傳統的主題有兩大變化,一大變化,作家從女性體驗的角度來寫了,從女性的心靈受到什麼傷害的角度,不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寫,它體現現在文學,更注重個人性、更注重情感性,來譴責他。還有一個呢,就是古代的文學裏邊它常常有這個傾向:就是負心漢的主題,它的結局演繹到後來一個明顯的結局,大團圓的結局。那麼到了現代女作家筆下呢,一般也不去怪男人後來好的那個女人了。但是呢,它這種友好跟古代的妻妾相安完全不同,盧引的小説裏面很多總是受害的女人結成聯盟,受害女人不知道怎麼回事,然後她知道真相了以後,後來的那個女的就去找前面那個女的説:“姐姐啊,我們都是一同的受害者,我們都上了他的當了。”前面被人拋棄的女人覺得全社會人都罵她是淫蕩的女人,因為她是從家裏私奔出來的,而且是失了貞節的女人。然後這個女人的安慰讓她有一絲絲的溫暖。作家讓兩個女的超越同性之間的,不再妒忌之中的中友好,跟傳統的文化相處完全不同,她兩個人好是以共同批判男權傳統為前提的,而不是以姐妹共同伺候一個男人為前提,它有一個反封建在其中。

  現當代文學之中的愛情主題,我覺得它主要是在另外兩個方面展開。寫得最多的是一個愛情問題、婚姻中的愛情問題。還有婚姻與日常生活的問題,婚姻裏邊的愛情問題跟戀愛時候的愛情問題完全不同。婚姻裏邊,婚姻有分兩種,一種是有愛情,一種是沒有愛情的。那麼有愛情的婚姻呢,其實他的愛情也跟戀愛時候的愛情完全不同,它必然要從一種浪漫激情轉為一種溫情,是吧?他還要面對日常生活的考驗,要面對兩個人朝夕相處的考驗,而不是面對兩個人無法相逢的考驗。所以它性質不同,它不是熊熊燃燒的激情,它是一種重規重矩、符合社會規範的一種情感。那麼這個愛情跟原來不同。

  還有一種就是兩個人即使有愛情,他可能還會有很多煩惱,個性有個和諧不和諧的問題。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沒有愛情的婚姻而又必須維持下去,我覺得現當代的作家側重表達這種愛,特別關注愛情問題,跟古代文化相比,就凸現了愛情問題。因為五四文化它是一種啟蒙文化,啟蒙文化的時候,啟蒙文化它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批判包辦婚姻。那麼批判包辦婚姻的話,有一點就要批判到的包辦婚姻不幸福。包辦的婚姻不幸福,一般都是男作家特別多地寫到,男女作家都寫到,尤其男作家特別多地寫到這些女人很落後,女人沒有見識,給男人造成一種精神痛苦。

  那麼落後型的女人讓男人感到痛苦,我覺得寫得最好的是老捨得《離婚》。老捨得《離婚》裏邊呢,有一個李先生、有一個李太太,還有另外一對夫婦張大哥和張太太。這兩個人是財政所裏的同事,那麼張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他關心一切人。關心什麼問題?關心一切人的婚姻問題,他熱衷於給所有的人做媒,那麼他給人做媒按什麼尺度呢?就是權衡一下條件,你看那個姑娘臉上有一點雀斑的話,他就給她找一個近視眼的先生,因為近視眼的先生看不見姑娘的雀斑,對吧?然後他們條件相抵正好。他覺得這個條件會平衡的話就好。那麼李先生呢,鄉下有個太太,那麼他跟這個太太就有很多的不和諧,關鍵的原因是什麼呢?作品裏邊寫的,就是李先生有很多夢想,而李太太呢,非常實際。她的實際就是什麼呢?她像個老大姐似的,護著她的丈夫,還有照料好兒子,兒子如果不聽話了,那就打一頓屁股。那麼女兒要護的好一點別打屁股,做菜要做得好一點,湯要做得好一些。先生回來不説話了,她心情不好,她感到挺緊張的,緊張的話,沒辦法解決,我就不説話。她的思維就在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層面上盤旋。而李先生他也説不清楚,我那點詩意是什麼。但是我就知道我要的東西更多一點,我有很多很多的夢想,這個太太一點點夢想都沒有,所以讓他不能共鳴。我在想,實際上生活有好幾個層面,一個就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的層面,還有一個層面就是社會事業的層面。還有一個層面可能就更多一點,跟社會事業無關的,屬於一種,我們現在用時髦的話來説就是終極感受、終極追問。比如人活著有沒有意義呀,一切制度都合理嗎?也許一切都沒有意義。那麼李太太呢,在李先生看來她就很笨,她根本就不會想人活著有沒有意義這樣的一種問題,更不懂得事業,她根本就沒有事業,她只懂得柴米油鹽。那麼李先生的精神覺得跟她沒有精神共鳴,承認她是一個好妻子,但是看著她就痛苦,覺得家庭是一個束縛。

  他這個小説裏邊,老李一直暗戀他們院子裏邊的一個馬家的少奶奶,但是最後馬家的少奶奶也讓他失望。那麼在這個作品裏邊呢,就是説作家借老李的這個思考,老李在家裏一方面他也挺盡責的,另一方面他就借這種思考追問一種制度。其實我們想想就知道,我們一方面覺得制度有合理的一方面,但我們想一想,確實任何制度都有壓抑人性的一面,都有應該被追問的一面。生命恐怕就有這種詩意追求的一面。那麼作家通過老李追求詩意的觀念,在這個作品裏邊,是跟張大哥要維持一切秩序的觀念是相對的,相對來寫的。作家通過他質問了一切的制度,我覺得這個是老舍非常有深度的一部小説,就是形而上的一個小説,有哲學高度的一部小説。但這個作品裏邊也有男性中心意識,李太太為什麼只懂得柴米油鹽?我覺得人只有吃飽了才能想詩意的問題,李太太實際上她的生存境遇是沒有保障的,我們傳統的女人,生存境遇都是沒有保障的。李先生老想,這個太太過兩天要不就把她送回鄉下去,一鬧矛盾就把她送回鄉下去。李先生是能夠主動把太太送回鄉下的人,而太太實際上她的命是捏在李先生手上的。人只能在柴米油鹽的基本生存層面都不是有絕對保障的人,她肯定沒有餘欲去想很多。詩人只有填飽了肚子才會去想做詩,這是同一個道理。所以傳統女性,她雖然見識窄小,她本身實際上是文化的受害者,她有她生存艱難的一面,老李沒有體諒她這一面,隱含作者也沒有批評老李的不體諒。

  有愛情的婚姻裏面的痛苦呢,我覺得寫得最經典的作品應該算《安娜卡列尼娜》,是吧?就是安娜為什麼自殺?我覺得批評界包括文學史書裏邊是有不同的説法的。包括托爾斯泰本身在作品裏邊就説到,他們的熱情逐漸減退了,但是我們知道,婚姻之中的熱情減退,是不是愛情消失呢?恐怕不是。你婚姻實際上要維持下去,它必定要從激情轉成一種溫和的情感,它不見得是愛情減退。所以有的評論説,安娜她有愛情追求,但是她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花花公子,所以最後死了。我覺得這個評論呢,我們認真讀作品的話,可能對沃倫斯基不太公平的。但是遇到安娜之後,他們兩個人一相逢,兩個人就改變了。而且至死他們兩個人實際上都是相愛的。那麼兩個相愛的人,也會有種種的苦惱。而且安娜最後的死亡是因為愛情過分熱烈而死。她擔心,擔心沃倫斯基去他媽媽那兒,因為他母親不喜歡安娜,原來喜歡的。但是因為安娜讓他兒子的仕途給毀了,她就不喜歡她了,希望他跟另外一個公爵小姐結婚。那麼沃倫斯基其實根本沒有這個意思,但是她就陷入到極度的焦慮之中,她只能走向死亡。所以這個作品寫了一個相愛的人能夠讓愛情走向毀滅,我覺得這個是非常有深度的。

  像蘇童很多作品《離婚指南》什麼的,他不寫原因,我們就合不來。對於這種原因的深度探索,我覺得我們現當代文學探索不夠,很可能跟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觀唸有關。我們對婚姻的看法,可能對愛情本身的理解不夠透,不夠透就不能往深度上説。我們的文化裏邊,很多時候還是更多的在談婚姻中的責任義務問題,而情感本身的因素探索得不夠。那麼文學作品還比較多地表現一種功利性的婚姻對人性的傷害。前面那種是父母包辦的婚姻,功利性的婚姻對人性的一種傷害。比如非常典型的是張愛玲的《傳奇》,是吧?麻油店家的那個健美的大姑娘曹七巧要嫁到豪門巨宅裏面去當二少奶奶,豪門巨宅為什麼會看上一個沒有家庭背景的女人呢?因為那個二少爺是殘疾的。那麼這個曹七巧的家裏人把她嫁出去之後,這種是功利性的婚姻。這個功利性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哥哥包辦,這作為一種對封建性東西的批判。還有一種是錢財的考慮。那麼這種婚姻他就寫了,曹七巧在這個婚姻裏面她是如何變態的、如何被壓抑、如何痛苦。痛苦之後呢,她的痛苦呢,並沒有生出一種悲劇的美,她生出了一種變態,他後變成了一個絞殺兒女幸福的人。那麼她寫了黃金的家,她一輩子就套在黃金的枷鎖之中,她又用這個黃金的枷鎖劈殺了她的兒女。這個我想張愛玲是寫得非常深刻的。在這個作品裏邊,作家其實批判誰呢?如果説批判曹七巧,一邊批判曹七巧的時候,同時又理解了她,對她有深度的理解,並沒有去批判具體的個人,是批判一種制度。

  我們現當代文學模式裏邊,進入功利婚姻的話,往往是男人進入功利婚姻比較多的受批判。比如像新時期的啟蒙小説裏邊很多比如説男人上了大學,就拋棄了原來的妻子,或者説在文革之中什麼的,比較多的受批判。那麼女人在功利婚姻中有時受批判,有時是不受批判的。比如她如果是在文革的時候,看到誰有權有勢了,她是受批判的。很多時候作家都闡釋女人是無可奈何的。那麼還有呢,非常重要的一點,婚姻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婚姻它面對的一個考驗,就是愛情轉換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日常生活的問題。那麼這個主題在現當代文學中非常多。很多都是先進的男人遇到落後的女人。那麼還有就是兩個本來是和諧的夫婦結婚了之後,女人呢,變得不革命了。比如葉紹鈞,就是葉聖陶先生的早期一部非常著名的長篇小説《倪煥之》,倪煥之跟金佩璋理想非常共鳴的一對夫婦。但是一結婚之後呢,金佩璋就忙於生孩子,而且還跟婆婆鬧矛盾。這個倪煥之就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我得到一個妻子之後我卻失去了一個愛人。小説是從男性的角度寫的,寫了這一點。那最後呢,這個倪煥之死去以後,金佩璋又覺醒了,去接過他的旗幟往前走。這個是男性文學中相當典型的一個模式。這個是因為我們現當代文化裏邊,日常生活沒有地位。我們以前用革命來説,革命的日常生活是“小資”情調,它沒有地位。只有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反思啟蒙以後,日常生活的地位提高了,她的日常生活地位,這個問題才有反思。日常生活呢,變成正面形象的話,主要是從新寫實小説,池莉她們的小説,《煩惱人生》,劉震雲的《單位》、《一地雞毛》,還有方方的一些小説。新形勢下他認可一種價值觀念,像那個《煩惱人生》中的印家厚,她一天的日子總是有很多很多的無奈。但是呢,小説最後提供一種價值判斷,你只能認可這樣的生活。她説家裏有個妻子是燙著一個雞窩頭的,嘮嘮叨叨的妻子。但是每天你在天剛濛濛亮,你要出門去趕渡船的時候,也就這個妻子燙著頭目送你走去,你回到家就這樣一個沒姿沒色的一個妻子給你炒好了菜。他有個女徒弟非常美,他知道很美,但是那不是屬於我的,所以我不要有非分之想,我就認可生活給我的這樣的東西。新寫實肯定日常生活的價值,就告訴我們,我們要認可、接受生活給我們的一些東西,我想新寫實小説它有它正面價值,就是肯定日常生活觀念。肯定日常生活觀念的時候,就發現了我們生活之中很可能被左的思潮所壓抑住的一種東西,對我們前面的文學有很多的補充。

  那麼作家反映了很多很多問題。那麼有的同志可能説,反映很多問題,但是呢,其實很多問題很難解決。安娜卡列尼娜能不死嗎?我想文學的功能在於什麼呢?它在於表現人性、理解人性。它這種表現和理解,從個人化的角度中提示很多東西,它可能讓我們以一種更富有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婚姻。那麼可能有利於婚姻觀念的一種改變,那麼有的東西可能是無可改變的時候,可能文學的功能就是陪伴孤獨的個體生命的這樣一種功能,它給你提供一種陪伴的功能就行了。所以文學是一種個人化的敘事。好,我就講到這兒吧。

  問:李老師您好,前一段有一個叫木子美,她寫了一本書叫《遺情書》,您知道吧!我知道。她的書的一些內容,寫了一些網戀,包括一夜情,還有一些與多人保持著性關係,都是她以前的一些男朋友。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您對這件事和這個木子美的現象,您對這件事的評價如何?第二個問題是,您剛才説了一些事,不管近代的,還是更遠一些的作品吧,主要都是一些男性作品、男人筆下的一些女性形象,您對於像這种女人自己寫自己,自傳體的這些題材,張顯自我,張顯我個性的一些東西,您對這些題材的一些評價。好,謝謝。

  答:性是完全可以寫的,但像木子美的問題,她暴露她跟很多人的那種關係的話,我覺得這不知道有沒有涉及法律上的隱私權的問題,如果涉及具體人的隱私權的問題,木子美顯然是自我炒作,我覺得這點上我並不認可。而且女人來通過性來自我炒作,其實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迎合社會的男性心理,男性有一種窺視女人性的願望,那麼女人怎麼樣能夠聰明呢?成為男人最好的消費品,就是我們聰明最好的方式。我覺得這和九丹她們的作品,一定意義上,我覺得都是相似的,我用一句很刻薄的話,是一种女奴的精明,是不是這樣?女人的性是健康的,但是我們必須從女人的主題角度來理解她,那麼女人的幸福和男人的慾望,遮遮掩掩地,我露一點給你們看。

  我覺得通過做最符合男人的慾望的女人來取得利益,這就是女奴的精明。就跟潘金蓮迎合西門慶的趣味是比較接近的。但是我還是覺得社會不必要對這種木子美的現象大驚小怪,也就是因為有大驚小怪,所以包括剛才這個同志説的,女作家裏邊寫女性自我的,我覺得這些作品每個都得具體分析,我不能夠説哪些好、哪些不好。相當一些作家的作品,像陳然她們的,林白,很多人的作品我是比較認可的。因為以往的女人都沒有性,潘金蓮有性,但是她是負面的。那麼所有的正面女人的性體驗是沒有被表現的,但女人的性體驗是合理的。我覺得有合理表現的需求、正面價值。但是你不能把這樣東西拿來做賣點,做賣點的話,又把自己變成為看的對象,成為男權文化的客體。因此,我覺得這樣子不好。

  問:在聽您講座的時候,想起了前不久看過的一本小説中的一段論述。這段論述是這麼講的,説是:男人的愛情發源於生殖器,止于大腦;女人的愛情發源於大腦,止于生殖器。男人和女人説到底不過是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對話。您對這段論述怎麼看?這段論述對於女性形像是公平還是不公平,謝謝。

  答:這是一種看法,女人是沒有慾望的。是吧?男人呢?是有慾望的。那麼這個其實是,我認為我可能更認同這樣的一種觀念,就是説,每一個個體之間的差別,都大於類型之間的差別。那麼男人和女人可能都有慾望比較強和慾望比較弱的人,都不同,但是就一個性別群體來説,如果從天然來説,我覺得並沒有這種慾望的差別。但是呢,文化會壓抑女人的慾望的。因為男人如果沒有慾望,他覺得我是不是一個男人?他有一種閹割的苦惱,他就會激發他的慾望。女人如果有慾望的話,她覺得不符合文化規範,她也是偷偷摸摸的,偷偷摸摸久了就會被壓抑了。所以我覺得,從本質的角度上來説,現在有一種反本質主義,我就認同反本質主義的觀念,就是有慾望和沒慾望這種説法。您剛才説的這種觀點,很可能是社會的一種規範,它會塑造粗暴的男人和沒有慾望的女人。我覺得文化應該去除這種觀念,但個體之間是不同的。

  男女之間的婚姻愛情是特別複雜的,我個人覺得是根本説不清楚的。那麼正因為它複雜豐富、説不清楚,所以才成了文學表現的永恒的主題。就是我們看任何一個作家寫文學作品,至少都離不了要寫男人、要寫女人,要寫婚姻、寫愛情。我們想過沒有,“人”字幾乎是漢字當中筆畫最簡單的漢字了,一撇一捺,但它所承載起的內容是無窮盡的。有男人、有女人,才有情有愛、有恨、有性、有欲、有婚姻,有我們的日常生活的一切一切。所以呢,也只有寫出了人的情感、性慾、婚戀的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和男性的婚姻愛情,或許才稱得上是完整和圓滿的。不管是文學作品也好,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好,我只能是從我個人的角度,希望我們所有的男人女人都相親、相愛、相悅、和諧、完美。

  最後讓我們感謝李玲帶給我們的演講。好,我要謝謝大家,謝謝。(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