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內容

10月13日 《信息時代如何學習》 陳建翔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5日 10:18


  主講人簡介:

  陳建翔:教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科所副所長,家庭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社區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家教新主張》;《孩子的爸爸去哪兒了---父性教育四堂必修課》;《教育哲學對話》;《新教育:為學習服務》。

  內容簡介: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信息時代如何學習的問題。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有幾個問題先得認識清楚。第一就是工業社會的實踐對象。主要是人以外的物質世界,工業社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我們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創造出可供我們生存和發展的生活條件和生産資料。第二個特點就叫模具製造、批量生産。什麼叫模具製造、批量生産。就是生産不能是個別化的,個性化的生産,工業社會這樣一種長達幾百年的根深蒂固的觀念,還在影響著我們,它已經融化進我們的思想裏,融化進我們的血液裏,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基本根據,在教育上,在學習上我們都深信不疑。但是這裡就有一個危險,如果社會不發生一個質的變化,我們這種思維方式還是有效的,但是一旦社會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以後,就對我們提出了挑戰,那麼這就是信息社會我們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信息時代誰是最好的老師。我不知道誰是最好的老師,在信息社會,沒有老師指導我們學習,這就是現實,誰也不可能説,我就是信息社會的老師,我能教給你信息社會所遇到的一切知識,只有探索者,所以我説,信息時代老師的概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老師都是相對的了,過去那種終身的絕對的那個老師真的沒有,所以我現在經常講一句相反的話,所有的老師都不得不重新當學生,而所有的學生都不得不當好自己的老師。

  《信息時代如何學習》 (全文)

  今天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在這裡跟大家交流一下,信息時代我們如何學習的問題。應當説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21世紀我認為是學習的世紀,學習是所有人的事情,有13億公民,就有一個13億的學習主體,學習者的問題,每一個學習者,學習主體都存在一個如何學習的問題。那麼學習也是人類社會,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學習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提如何學習有什麼現實意義呢?就是因為我們在信息社會,學習出現了新問題。以前我們有一套很成熟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但這一套方法和理念,在今天不一定合適,所以我們現在就要來討論在信息時代,在21世紀我們怎麼樣學習的問題。

  那麼在講這些問題以前,我先跟大家講一段我個人的故事:我是1991年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畢業,我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了十年時間,但是1991年畢業以後,出現了一些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在我上學的十年裏頭,我所研究的教育學基本原理的這樣一個領域,大概就是那麼幾本書,我花十年的時間把這幾本書,六、七本書,我是肯定能給它啃下來的。我是採取精讀的辦法,就是説我每一個字都要啃它,每一段都要啃它,從頭啃到尾,就是啃得非常紮實,非常刻苦,力求慎解,就採取這樣一種精讀的辦法,取得了十年學業的成功。但是1991年以後,我畢業了,獲得了博士學位,反而不會學習了,怎麼講呢?因為上個世紀90年代我覺得明顯有一個中國社會知識經濟和信息爆炸的這樣一個過程,那麼就在我們教育學原理這個領域,就一下子出了好多好多的書,有的書是那麼大的厚部頭,有的書是叢書。我是一個愛買書的人,一下子我就買了好多好多書,我就有點犯愁了,為什麼?因為按照我過去的學習習慣,我讀一本書大概要用三、四個月,半年的時間,因為我是一個字一個字摳下來的,而我一下就買了這麼多的書,我心想麻煩了,這麼多的書我得讀幾年呢。那麼我想我面臨的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我個人的問題,也不是大學生、研究生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或者説得再大一點,它是整個時代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天就帶著這樣一個問題來做一個討論和交流。

  那麼我講的題目是《信息時代如何學習》。就是我們要討論學習問題,有幾個前提我們先得認識清楚,因為不認識這幾個前提,光是談學習本身,談不清楚的。我要跟大家介紹一下:第一,信息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什麼叫信息社會;第二,當代教育發生了什麼變化?第一個認識前提,信息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都説現在我們處在信息社會裏頭,或者説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21世紀是信息社會,都有這樣的概念。但是信息時代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或者説信息時代究竟有什麼跟以前的社會不一樣的東西,不一樣的特點,不一樣的規律究竟有沒有?

  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在信息社會之前,是什麼社會。首先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非常成熟了。農業社會之後,人類進入了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大約五十年前,我們人類開始使用電腦,那麼就意味著我們從那時刻開始,我們就慢慢地進入了信息社會,大概是這樣一個情況。三個社會有三種不同的文明規範,也就是説不同的文明規範底下,它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都是不太一樣的。那麼我們不討論農業社會,我們先討論一下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有幾百年的歷史,工業社會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工業社會的實踐對象,主要是人以外的物質世界,工業社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我們人類要生存和發展,那麼就必須創造出可供我們生存和發展的生活條件和生産資料,這是我們在幾百年的工業社會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那麼現在看起來,人類在工業社會發展得很好,我們把問題解決得很好,我們極大地創造了社會生産力,創造了一系列的社會財富供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我們在工業社會取得了巨大的輝煌,可以這麼説。

  工業社會的第二個特點,就叫模具製造、批量生産。什麼叫模具製造、批量生産。因為在工業社會它要講究生産的效率,必須大批量地製造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出來,所以這種生産不能是個別化的,個性化的生産,都必須是統一化的批量生産,大批量地製造。應當説這一點在我們工業社會做得非常好,工業社會就是一個批量生産的社會。因為我們現在整個社會的主體還在工業時代,那麼工業社會這樣一種長達幾百年的根深蒂固的觀念,還在影響著我們,不僅是一般地影響著我們,而且很多方面已經融化進我們的思想裏,融化進我們的血液裏,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基本根據,在教育上,在學習上我們都深信不疑。

  但是這裡就有一個危險,如果社會不發生一個質的變化,我們這種思維方式還是有效的,但是一旦社會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以後,就對我們提出了挑戰,那麼這就是信息社會我們要面臨的一個問題。那麼信息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我這裡概括了幾點:第一條,在信息社會裏頭,首先是産生了信息的爆炸,而且信息成為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以前可不是這麼看的,我們在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是一種很實在的社會,我們一定要看得見,摸得著,能用,好使,能吃,能給我吃,能給我穿,我才能判斷它有價值。而信息不是幹這個的,信息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它在信息社會成為有價值的東西,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價值,有重大價值的,那麼這是跟以前的社會不一樣的一個現象。

  第二點,互聯網構造了即時通訊,改變了人類活動的時間模式,形成了匯集知識智慧和情感的海洋文化。什麼叫即時通訊?就是通訊可以成為一瞬間就發生的,通訊的週期,信息傳遞的週期非常快,叫做即時通訊。互聯網不僅構造了即時通訊,它整個改變了人類文化的時間模式。以前的長週期現在變成了短週期,以前的慢節奏現在變成了快節奏,很多事情變得讓我們思考決策的時間變得很短。所以可以説在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沒有秘密的時代,世界上任何角落髮生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了解到,這就是即時通訊。告訴大家,即時通訊,就這個問題的産生給我們人類帶來重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憑的是時間,但是現在沒有時間了,一瞬間大家都知道了,怎麼辦?過去我們可以開會,少部分人先開個會,先定個調子,決定一下,然後再發動群眾,一層一層地佈置,現在不是了,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等不及你開會了,這給我們過去那種習慣的那種處理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帶來很大的衝擊,而且互聯網把全人類的知識智慧和它的個性世界都匯聚起來了,變成了一個知識智慧的海洋。在互聯網上,所有的東西都匯成了一個知識的海洋,什麼叫海洋?大家見過海的那個感覺嗎?一下子向你撲面而來,互聯網上就是這樣一個感覺,知識智慧人類的所有創造精神産品,向你撲面而來,就是這樣一個氣魄。

  第三條,社會實踐的主要對象,從改造物質世界變成了提升人的世界。農業社會也好,工業社會也好,我們的興奮點,就是開採大自然,把大自然所有的東西轉變成我們需要的物質産品,這就是社會根本的任務。但是一旦物質生産到達了一定的豐富程度的時候,不需要那麼多東西的時候,我實在吃不了的時候怎麼辦呢?那社會就得有事兒幹,這個時候社會實踐的重心,就從開發大自然變成了開發我們自己。我們過去有一句老話,叫做“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是不是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老話,但是今天好像這個問題有了一點變化,變化在哪呢?主觀世界的改造每提高一公分,客觀世界的改造能夠提高十公分,也就是説主觀世界的改造變得比客觀世界的開發更重要了。這一點實際上我們觀察一下周圍,都能夠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得出這個結論。我們現在家庭的開支,就是整個叫做恩格爾系數在下降,用於吃穿生活日常消費的這個比例在下降,什麼在上升,當然我們還要買大件,比如説我們要買房子,買車,現在越來越提升的是孩子的教育,學習型家庭的建設,這些東西在我們過去看來,都不應該花那麼多錢的,教育怎麼能花這麼多錢呢,我們得花更多的錢吃喝,穿衣服,現在變了,觀念變了,這就説明從我們千家萬戶來看,我們也是把主要的工作從保證溫飽,變成了提升我們的素質。

  那麼我們就從今年的非典這件事兒來看,也可以看出這個特點。像非典這個情況,如果沒有互聯網,應當説這件事情本身,這個信息傳播得不會那麼快,不會那麼邪乎,不會造成那麼大的恐慌,所以互聯網加大了社會不利事件的這樣一個負面的反應。所以當時覺得驚恐得不得了。但是互聯網它也有好處,它傳播壞消息,傳播得快,傳播好消息也傳播得快,所以一天一天情況就下降了,數字下降了,一下整個社會就穩定了。所以因為有互聯網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傳播工具的作用,社會的事件變得來去匆匆,而且來的時候它是排山倒海來的,走的時候它很快就沒了。大家注意一下,整個社會事件都出現了這樣的規律,就是不連續性增強,跳躍性加大。

  另外就是社會事件變化不可預測的因素增多。不像在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我們做事情可以很從容地去做計劃,去做預測,現在很多事情我們沒法兒做預測,沒法兒做計劃,太快了。我們過去教育口做一個計劃,我們都是五年計劃,叫五年規劃,六五規劃,七五規劃,八五規劃,一做就是五年,但是現在你做一個五年的規劃你試試,第二年你就得改變,為什麼?變化週期加快了,時間縮短了,你再做五年的規劃那早就變了,所以這一點就是變化的短週期、快節奏,給我們的教育和學習提出的挑戰是最嚴峻的。大家知道,我們過去因為學習,教育,要教材,但是過去出一本教材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你沒有十幾年,幾十年你出不了一本教材,但是我們想想,你出一本教材到學生手裏使用的時候,你經過了十來年,那麼這十來年裏頭社會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你這個教材講的情況還是真實的嗎?你這個教材的數據還是可靠的嗎?你教材的結論還是科學的嗎?都不一定了,變了。現在人類知識的這個半衰期,就是有一半要淘汰,這個半衰期,肯定是小于五年,我估計現在就是三、四年這樣一個狀態,就三、四年甚至更短的時間,我們人類現有的知識,有一半要變得陳舊,要淘汰,要更新。我們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裏頭進行教育和學習的,大家意識到了吧,這就是信息社會給我們帶來的新變化,我們談論一切問題,都要從這個現實出發,否則談不清楚的,那麼這是我們要認識的討論學習問題的第一個前提。

  那麼第一個前提我們有所認識以後,我們再來討論第二個前提,當代教育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已經説了,社會文明在變,我們又説了,現代科學也在變,科學的內涵,科學的精神,科學研究的對象,科學發現的規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那麼教育能不變嗎?不可能不變,傳統教育有什麼特點?就是我這裡講的三個特點:第一,傳統的教育追求內容和過程的確定性;第二,追求結果的標準化;第三,追求人的批量生産。我説的傳統教育,是指從近代學校産生以來的這樣一段教育,為什麼要這樣,很清楚,教育是跟當時的社會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工業社會就得有工業化的教育,工業化的教育是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適應于工業社會要求的這樣一種教育。我們前面講過,工業時代的生産就是模具製造、批量生産,所以工業社會的教育也必須模具製造、批量生産,就是把人當做物一樣來製造,來生産,從流水線的這一端輸入進去,經過這個流水線走出來一個標準件。我們用不著覺得這是一個很不人道的過程,因為那個社會就必須這樣,必須這麼做,這麼做它就對了,它就完成了它自己特有的歷史使命。但是今天不一樣了,今天我們整個社會,我剛才講過,社會的實踐對象都變了,社會的實踐目標都變了,所以教育也要跟著變。教育具體怎麼變,我也不細説了,那麼我這裡簡單地講一下,當代教育變革的幾個關鍵詞,也就是説它朝什麼方向變,它發生了什麼質的變化。

  第一條叫做服務,我們知道,現在我們國家這個服務業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産業,我們過去叫第一産業、第二産業,我們現在服務業是第三産業,是一個很大的産業。但什麼叫服務業呢,我們過去種莊稼、煉鋼鐵,存在不存在服務業呢?不需要服務業,對於人以外的物質世界,不存在服務的問題,誰為誰服務,不是為物服務,而是物為人服務。所以一説起服務業就是為人服務的那個産業,對人才需要服務,對物不需要服務,對物只是一個開發、開採的問題,生産的問題。那麼我認為在今天我們信息社會,我們的教育要産生一個重大的變革,就是從塑造型的教育,變成服務型的教育,那麼我認為教育的主題詞是為學習服務,所以現在不存在一個削弱學校功能的問題,學校的功能用不著削弱,但是要它要改變一個方向,從塑造型變成服務型。我們想想,我們過去用來描繪教育,描繪老師的那些話,都帶有明顯的工業社會或者説製造業的痕跡,我們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説教師是園丁,工程師也好,園丁也好,都是明顯的工業社會的概念,包括什麼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一定要有一桶水,這都是工業社會的概念,信息社會都是落後的陳舊的概念,我們在信息社會,我們主張的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第二學習,學習怎麼成為關鍵詞呢,學習這個關鍵詞是看跟誰比較來説的?告訴大家,跟教育,在中國的這個教育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提法,叫做教、學、半,半就是一半的半,就是學這個字,在這個古代的字裏頭,它是教的其中的一半,就是前面那一半是學,也就是説教這個字本身有一半就包含了學習,叫做教、學、半。幾千年來,我們人類的學習都是在教育的關照下進行的,或者説從教育跟學習的關繫上,學習一直處於次要的地位,教育是主要的,但是今天這個小角色,學習這個角色,它已經成了巨人,這個意識告訴大家來之不易,不是所有人都那麼清楚的。我們一直認為教育很重要,我一點都不否認教育重要,但是我要説學習的問題比教育更重要。我們過去是不研究學習問題的,我是研究教育的,我們教育裏頭,比如説起碼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研究學習的文章很少很少,近幾年才多了一點,但是多到什麼程度,把教育,把學習擺在什麼位置上,不是所有的人都那麼清楚的,我要告訴大家的是21世紀不是教育世紀,而是學習的世紀,説教育的世紀那是一個老生常談,如果要説21世紀是教育的世紀的話,那麼應該説21世紀是教育從塑造型教育變成服務型教育的世紀。為誰服務,為學習服務,21世紀人類發展的核心就是兩個字,叫學習,學習有多少人呢,教師很多,教師是一個龐大的隊伍,但是學習者有多少呢?是個人他就是學習者,中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學習者,什麼概念也比不上這個概念大。

  第四叫個性化,就是教育將越來越變得個性化,而不是我們現在所習以為常的叫做班級授課、批量生産。

  第五就是積極思維,什麼叫積極思維?我們在工業時代幾乎所有的老師都養成了一個毛病,就是特別愛批評人,我們的老師,我們做教育的包括我們家長,在批評孩子上,我們本事很大,我們這個本事已經掌握了幾百年了,就是一代一代地這個祖先傳給我們的批評人的本事。為什麼在工業時代我們要有這個本事,這個跟那個時代還是有關係的,因為在工業時代,我剛才講過,它要的是標準化。麼一旦有了標準,我們就很容易做事兒了,我們生産這個杯子蓋兒,因為我們有模具,那麼問題就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凡是不符合這個模具的統統都是次品,所以我們只能保留這樣一個模具,其他的統統砍掉,就是用批評的辦法把它除掉就完了,就這麼簡單。這個簡單的邏輯,是工業社會的模具製造、批量生産這個本性決定的。但是在信息時代,科學是一個開放的探索的世界,科學是加入了人的情感,加入了人的人文關懷的這樣一個世界,標準化的那個科學還在不在呢,還有,但是更大的空間,更大的領域是需要我們來討論,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就是説很多領域,我們與其是要求一個標準化的答案,不如是一起來探索,是一個探索的科學,那麼這樣的話,我們光用這種工業時代的那種消極批評這樣一個辦法,就不太好使。怎麼樣呢,我們就得在信息社會,我們得有一套新的思維方法,就是積極思維,積極思維説通俗一點兒,就是要多鼓勵、多表揚,少看缺點,少盯著缺點看,多盯著孩子的優點、亮點看,那麼這一點也是一個觀念改變的問題。所以我們經常跟教師講,要積極思維,不要老那麼會批評,要轉變觀念,我們很多家長,很多老師講,缺點不説改不了,優點不説跑不了,這是工業社會的老話,但是今天我們要改這個話,告訴大家,每一個孩子心裏頭都有兩個小人兒,一個小人兒的名字叫好孩子,另外一個小人兒的名字叫壞孩子,也就是説他都有優點和缺點,只是看你要什麼,而你要什麼的這個處理的辦法跟我們過去習慣的辦法正好是相反的。過去我們是説,猛説他的缺點,然後把他的優點激出來,把那個壞孩子,那個小人兒給它扼殺掉,正好做反了。我們要多呼喚他的那個好孩子名字,把好孩子調出來,淡化他的壞孩子,讓他逐漸地遺忘掉他的壞孩子,是倒過來,兩個出路,兩個辦法,一個反應了工業時代的模式,一個反應了信息時代的思維方式。

  那麼我在這兒,我跟大家講一個教育學上的一個基本原理,叫做皮可馬利翁效應。最初的傳説,我就搞得不太清楚了,大概是説古希臘有一個叫皮可馬利翁的雕塑家,他在做一個雕塑的時候,他老是想把自己的一個情感加入到雕塑的對象裏面去,很用心地去雕塑,老是幻想著這個雕塑能夠變成他理想中的某一個人,後來真的這個奇跡就出現了,他的雕塑,這個作品就從一塊石頭變成了一個真人,就是他所期待的那個人,比如説是他所鍾愛的一個女朋友,大概是這個意思。後來我們也把它理解成這樣一個意思,就是説你怎麼看待你的教育對象,這個教育對象就會根據你的眼光對他的期待來成長,你給他期待什麼,他就會變成什麼,就引申成這樣一個教育學的原理。其實孩子本身他是開放的,他是什麼都有的,現在就看,我們想把孩子,想要孩子變成什麼樣,我假定他就是天才,那他一定就是天才,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説這個地方大家不要太實在了。我老説工業社會給我們形成的實在文化,在嚴重地束縛我們,在信息社會發展,工業社會我們人類真的太實在了,我們只有看得見,摸得著,我們才相信它,但是在信息社會,我用另外一段話告訴大家,只有我相信它才出現。

  第二個問題,信息時代誰是最好的老師。我不知道誰是最好的老師,我也不認為我是最好的老師,起碼博士畢業以後,我自己就不會學習了,我也在探索,也在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我想説的是如果在農業社會,如果遇到農業問題,那麼農業問題的專家,老農民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如果是遇到工業建設的問題,工業問題的專家,工人,老工人,七級工,八級工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如果要問的是信息時代的問題,我找不出人來。為什麼?因為信息社會就這麼幾年,就那麼十幾年、二十年,專家還沒出來呢,七級工、八級工還沒有,現在只有一級工、二級工、學徒工,在信息社會大家都是孩子,都沒有經驗。至我還喜歡這麼説,在信息社會我們沒有長輩,我相信在信息社會有長子,誰是長子,就是最善於研究和探索信息社會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那一批人。總之,老師不多,不僅中國是這樣,全世界都是這樣,那麼怎麼辦呢,我找不到老師可不就麻煩了嗎。因為説起學習,沒有老師我怎麼學呀,一説起學習,我們腦子裏就有這樣一個概念,要有一個老師吧,要有一本兒書吧,教材吧,就要有一個教室吧,要有一個考試的題目吧,作業吧,如果你還想抱著這樣的教條來學習的話,你的學習就寸步難行。沒了,老師找不到了,教材沒有,誰給你佈置考試,沒有,作業也沒有,自學吧。所以説我們在信息社會,就得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我也得去學習,這就是現實,沒有辦法,誰也不可能説,我就是信息社會的老師,我能教給你信息社會所遇到的一切,誰也不敢説這話,只有探索者,沒有過去時代的那個老師的概念。所以我説,信息時代老師的概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老師都是相對的了,過去那種終身的絕對的那個老師真的沒有,所以我現在經常講一句相反的話,所有的老師都不得不重新當學生,而所有的學生都不得不當好自己的老師,沒有辦法。

  那麼最後簡單地講一下,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學習觀念,在信息社會。第一條,學會享受學習,這幾個字不一樣,我們以前不這麼説的呀,“學海無涯苦作舟”,苦作舟怎麼是享受學習呢?苦作舟那是工業社會的邏輯,今天我們要換一種心態來學習,學習沒有那麼悲觀,沒有那麼消極,沒有那麼可怕,誰不愛享受,誰都愛享受,但我們想起享受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就很輕鬆了,所以用享受的心態來對待學習。第二學會快速學習,我一開始講了,1991年畢業以後,我不會學習,為什麼?因為我學習得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那麼一大摞書,我怎麼看,我得看多少年。也就是説那個時候,我只掌握了工業社會的精益求精的學習,而沒有掌握面向信息社會快速的、粗糙的、蜻蜓點水的學習,在信息社會,你不掌握這套學習方法,你真的很難,所以我並不想否認那種學習精讀,但是精讀的同時,我們要學會快讀,什麼時候用精讀,什麼時候用快讀,要看閱讀的對象,有的對象需要我們精讀,下工夫,一年讀透一本書,有的時候很多書用不著那麼讀,一年可以讀十本書,二十本書,五十本書,一百本書,不一樣,要看學習的對象,也要看學習的目的,究竟為什麼讀,大量的閱讀對於我們來説是特別重要的,在信息社會,因為信息太多了。第三條,學習既可以是循序漸進的,也可以是跳躍的,超前的。學校教育現在搞出了一套體系,我們必須循序漸進,這個體系有沒有道理呢,這個體系為工業化服務很有道理,就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來説很有道理,但是它是不夠的,所以我説要兩條腿走路。種學習方法並行,循序漸進的方法和非循序漸進的方法,跳躍的、超前的都可以來,什麼都可以來。

  第四條,過去我們接受了一個理念,學習就是往腦子裏不斷地加東西,那麼我們很樂於接受加法的學習,甚至是乘法的學習。那麼我今天想告訴大家,因為在信息社會知識的半衰期很快,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所以不要太留戀已經得到的東西,要清理清理家裏的垃圾,不斷地清除垃圾,要學會減法的學習,甚至是除法的學習,整個一塊你都可以放掉,家裏的藏書,隔一段時間就得清理一下,三、五年不看的書,除了那些工具書和很權威的書之外,就得換了。

  第五條,充分利用互聯網學習。説極端一點,互聯網上應有盡有,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好的路徑,互聯網是人類知識智慧的汪洋大海,你不上網,不沖浪,那你是落後於時代了。那麼現在很多家長和老師擔心孩子在網上學了一些不好的東西,或者説陶醉於遊戲,陶醉於什麼,這當然也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但是總體來講,互聯網利大於弊,大得多,所以還是要鼓勵孩子上網學習。

  最後一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我們新課程改革也是提倡自主的學習,就是要培養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小就開始培養。那麼我給家長提的建議就是你把你希望孩子看的東西買下來擺在那兒,擺在那裏不説話,讓孩子自己去挑,他挑上什麼是什麼。因為孩子的選擇肯定是跟他自己的接受能力,跟他的個性特點有關係,他挑了,那麼就説明這裡頭有挑的道理,你買了十本書,你都給他擺那兒,不説話,他自己哪天挑過去他看了,這就是最好的選擇,這個選擇是自然進行的,而不是你強加給他的,強加給他的,很難有最佳的選擇。所以用這種辦法來引導孩子進行自主的學習,他自己去探索,孩子做的事情,告訴大家,都是很有道理的,這個道理就在孩子的自己生命智慧裏頭,他的生命智慧起作用,他根本説不出來,但是這個道理在起作用,我們經常是用我們大人的小道理,去束縛孩子生命智慧裏頭的大道理,鼓勵孩子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從小就培養自主的意識,對孩子是這樣,對我們所有的學習者,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校長,我們的老師也都是這樣。我説過,信息社會我們沒有現成的老師了,我們自己要做自己學習的老師,那麼當全中國人民,13億的公民都成為自己學習的老師的時候,學習化的社會就建立起來了,學習型家庭就建立起來了,終身學習就建立起來了,那麼這個時候,這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就無比地強大,好,我的報告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