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世界遺産不是“搖錢樹” 專家呼籲遺産保護制度   
08月26日 09:34

    解放日報消息 “在許多人眼裏,世界遺産就是‘搖錢樹’,申報成功就萬事大吉,肆無忌憚的破壞隨之而來!”談起國內世界遺産的現狀,建設部風景名勝專家顧問、中國世界遺産研究委員會高級顧問林源祥教授倍感心痛。他四處奔走疾呼:將中國世界遺産的保護納入制度化軌道。

    林源祥教授對世界遺産情有獨鍾,一説起來話匣子就關不住:“何謂世界遺産?它是儲存了很大信息的、美的載體。它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世界遺産是全世界的財富,不僅我們這代要保護好,而且子子孫孫都要保護好!”

    的確,世界遺産是“金字招牌”,有了它就有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資本,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言而喻: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1994年申報世界遺産成功後,第二年的遊人就增加了十分之一;山西平遙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後,1998年門票收入從申報前的18萬元一躍而至500多萬元。然而,一些地方棄保護於不顧,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以至引發了水洗“三孔”等諸多觸目驚心的事實。林教授忿忿道:把世界遺産當“搖錢樹”,對部分遺産地進行掠奪性開發,導致了景區的城市化、現代化、商業化。“一些中國世界遺産已經到了瀕危目錄邊緣了”!

    “申報世界遺産成功,僅僅是保護的開始。”林源祥説,遺産的保護與開發既是相輔相成的,又是相互矛盾的,但“遺産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自始至終都必須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世界遺産地的生態平衡就好比彈簧,“一旦用力過度,彈簧變形後就難恢復了”,林源祥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如何持續、有效地保護世界遺産?林源祥提出建議: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將世界遺産的保護納入制度化軌道。首先,要吸取國外相關規定和條例的精髓,因地制宜地訂出符合國情的“世界遺産保護管理條例”,依法保護世界遺産。如今,一些有先見之明的遺産地已經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如四川出臺遺産保護條例後,這個“獨佔四花”的中國遺産大省,就少有遺産保護上的“出軌”現象。另外,我國文化遺産和風景名勝區分別由國家文物局、建設部管理,“多龍治水則治不好水”。因此,理順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的世界遺産管理委員會成為當務之急。除此之外,開展遺産地定期監測、設立世界遺産基金、培養世界遺産專門人才等,也應立即提上日程。



責編:趙瑋寧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新聞
故宮等14處世界遺産面臨被破壞 聯合國將進行監測 (08月20日 09:36)
部分世界遺産面臨除名危險 (08月10日 15:30)
中國14處世界遺産迎大考 (07月29日 11:20)
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國家計委等9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04月29日 18:53)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