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首頁
|
走進《抗戰》
|
歷史頻道
為紀念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由中央電視臺、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哈藥集團制藥總廠、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文獻紀錄片《抗戰》按12集製作。分別是:1.不願做奴隸的人們;2.築起新的長城;3.共赴國難;4.持久戰略;5.遊擊戰爭;6.銅墻鐵壁;7.文化血脈;8.突破囚籠;9.得道多助;10.不屈的戰魂;11.最後的較量;12.民族的記憶。
CCTV-1自8月24日起播出,每晚19:55兩集連播。
※ 《抗戰》系列在線(一)民族的血性 歷史的回聲
※ 《抗戰》系列在線(二)全景展現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
→→瀏覽在線全景
《抗戰》主持人 焦晃
《抗戰》總製片人 時間
相關資料
編導感言
抗戰大事記
《抗戰》開機儀式
cctv.抗戰墻
日本停戰詔書
日本無條件投降書
專家點評
相關專題
第一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1931年,日本關東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鐵路的一段鐵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並以此為藉口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駐守瀋陽的東北軍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瀋陽城很快被關東軍佔領,東北三省也在4個月零18天全部淪陷。日本人很快建立起了偽滿洲國。東北百姓陷入不堪的亡國奴生活。
第二集 築起新的長城
中國共産黨審時度勢,將“反蔣抗日”的方針政策調整為“逼蔣抗日”的方針政策。西安事變後,又提出“聯蔣抗日”。方針策略上的調整,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為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不懈努力。最終正式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
第三集 共赴國難
1937年究竟是這樣的一個年份?古老的北平和南京先後淪陷。太和殿烙上了侵略者的鐵蹄;總統府前30萬同胞的亡靈在哀鳴。但是中國人站了起來,在深淵中,在屠刀前,在血腥而悲壯的1937年,古老而貧弱的中國在前所未有的戰爭中接受了現代化的洗禮。
第四集 持久戰略
從1937年底南京淪陷到1938年10月武漢棄守,從臺兒莊大捷後到戰略要地徐州的主動撤守,當時困擾許多中國人的既有“速勝論”也有“亡國論”,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應運而生。正是由於堅定了持久抗戰的信念,遊擊戰才正一步步走向全民抗戰的歷史前臺。
第五集 遊擊戰爭
本集從國民黨在湖南衡山舉辦的遊擊幹部訓練班入手,反襯出共産黨領導的部隊在遊擊戰方面的卓越建樹。本集把中國的遊擊戰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展開,中國的遊擊戰對世界的影響成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美國軍官卡爾遜的故事生動地體現了中國的遊擊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用。
第六集 銅墻鐵壁
中國戰場的一大特點就是建立了面積廣大、範圍廣闊的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毛澤東把根據地稱為銅墻鐵壁,它不僅為遊擊戰提供了保障,也為新中國的建設積累了經驗。本集圍繞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深刻展現了共産黨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的偉大創造,用生動的故事表現了根據地中的文化啟蒙、教育普及等開創性的事業。
第七集 文化血脈
整個抗日戰爭,中國的教育、文化機構一直是日本的重要戰略目標。全面抗戰爆發後,僅僅一年,中國108所高校就有91所被日軍轟炸,其中25所停辦。愛國的知識分子離開故土向大後方遷移;海外留學的遊子紛紛回國,共赴國難。他們像戰士一樣求學、教學、辦學。在廣袤的山區、簡易的茅屋、質樸的窯洞裏撒播著民族強盛的種子。
第八集 突破囚籠
為報復八路軍和根據地的廣大群眾,日軍發動了慘無人道的掃蕩,推行了“三光政策”,而中國人民卻以寬厚博大的態度對待日軍戰俘和日本遺孤,八路軍在延安建立了日本工農學校,教育感化日軍戰俘;百團大戰中日本小姑娘美惠子的故事更譜寫了一曲人道主義的頌歌。
第九集 得道多助
正如一位專家所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收回了台灣、澎湖,廢除了所有治外法權直至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這是中國人民打出來的,是以堅韌的民族意志和巨大的民族犧牲換來的。但是無論如何,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幫助過自己的朋友。
第十集 不屈的戰魂
在漫長的14年的抗戰中, 380余萬中華兒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趙一曼、李林、張自忠、左權、高志航、馬本齋和他英雄的母親以及戴安瀾,都是中華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有的為你所知,有的不為你所知,但他們義無反顧,慷慨赴死的英雄魂魄,長留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第十一集 最後的較量
全面抗戰進入第7年,窮兵黷武的日本在國力和精神兩方面呈現出嚴重枯竭的狀態。1944年1月,日本本部制定了孤注一擲的“一號作戰”計劃。全民族的同仇敵愾,日本侵略者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向全國廣播《停戰詔書》,宣佈投降。
第十二集 民族的記憶
血與火的抗戰過去了,過去了的歷史變成了文字,文字變成了概念,概念似乎離我們很遠。但今天我們再一次觸摸到了歷史的紋理,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細菌戰的殺戮,勞工的苦難,慰安婦制度的殘酷,大轟炸的死寂,任由今人用自己的心靈一一撫摸。一本在中國最偏遠的鄉村裏記下的日記竟沉重得60多年沒有翻動過它,後人用心翻動了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