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健康資訊

我國居民營養存在五大問題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0日 10:14

  在昨天舉行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專家研讀會上,營養學專家、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認為,我國居民食物與營養存在五大問題,亟須引起高度關注。

  一是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並存。受我國城鄉二元化經濟的影響,全國營養不良的狀況表現出強烈的二元化特徵,即營養攝入不足和攝入過剩並存。在地域分佈上,過去習慣於認為農村主要是攝入不足,城市是攝入過剩,但此次調查顯示,實際情況更為複雜,城市中也有“不足”,農村中也有“過剩”。

  二是貧困農村營養攻堅任務重。調查顯示,今天貧困農村的營養狀況依然不樂觀。貧困農村人口受到營養不良影響的竟高達2/3以上,影響居民的體格和智力。

  三是城鄉慢性病快速發展趨勢必須遏制。目前,與膳食營養結構有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形成對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威脅。如何通過提倡合理膳食,並加以人工干預措施,遏制住這些疾病的大面積快速增長勢頭,非常緊迫。

  四是嬰幼兒營養應高度重視。嬰幼兒的營養問題包括孕婦、嬰幼兒和乳母的營養。調查顯示,受營養知識、經濟條件、喂養習慣等因素的制約,我國嬰幼兒的營養狀況仍然不令人滿意,尤其農村和貧困地區問題更為突出。

  五是公眾普遍缺乏營養科學知識和理念。我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以往大部分群眾對食物的認識僅僅是為了“吃飽”,提高一級是“吃好”。而什麼是“吃好”,不少人有誤區。如很多人理解是“色、香、味、形”,缺乏營養科學理念和均衡營養的要求。

  居民膳食結構處於轉型期

  由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專家研讀會舉行。上海市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趙法伋教授在會上強調,我國居民膳食結構處於轉型期,轉型期膳食結構的特點是糧食消費逐年下降,動物性食物日益增強,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下降,脂肪攝入量增加。

  趙法伋説,膳食結構的變遷對居民健康既有積極作用,又有不良影響。積極作用表現在膳食質量得以改善,不良影響表現為營養過剩,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尤為明顯,這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不無關係,而對傳統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群危害更大。對此,迫切需要調整膳食結構,既要預防營養缺乏病,更要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針對我國當前的營養現狀,趙法伋強調調整膳食結構的要點應本著這樣的原則:穩定糧食(穀類為主),保證蔬菜,增加奶類,控制油質,調整肉食結構(增加魚、禽,減少豬肉)。

(編輯:回春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文章:

  • 調查顯示:北京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喜憂參半 (2004/10/11/ 16:02)
  • 三部門全國營養調查: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 (2004/10/12/ 10:57)
  • 記者會:衛生部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 (2004/10/12/ 12:56)
  • 王隴德:居民營養狀況明顯改善 慢性病患者增多 (2004/10/12/ 13:18)
  •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 (2004/10/1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