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方家平
連日來,國內各大媒體紛紛對“響一聲就挂斷,回撥後每分鐘産生幾十元甚至數百元電話費”進行報道。對此,有關主管部門近日出面表態説,通過大量詳盡調查,高額吸費基本不存在可能性,這是不法分子為推銷所謂群呼設備利用互聯網所做的欺詐性宣傳,公眾應謹防受騙上當。在公眾沉浸于“響一聲”電話高額吸費的驚恐之時,有關部門出來發表看法,以正視聽,引導媒體輿論,疏導公眾情緒,的確很快很明智。然而,筆者注意到,面對“響一聲”電話高額吸費,官方的表態似顯含糊,不理直氣壯。
提到“響一聲”電話,不得不提起一首坊間的歌謠:“電話鈴聲響起,騙子開始耍你,一響就斷陌生難辨,打回才知上當受騙,手機已被吸費,幾十上百不等,騙子屢屢得逞。”歌為心聲,警醒世人。這首歌謠應該是很多人上當受騙之後的感悟,旨在讓人提防“響一聲”電話的陷阱。無論是從公眾的感覺還是從媒體報道的眾多案例看,公眾腦海中已經植根了“響一聲”電話高額吸費這種集體有意識。
面對公眾的集體有意識,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深入調查,進而得出結論:“響一聲”電話高額吸費基本不存在可能性。好一個“基本不可能”,好一個很俗很官方的表態。所謂“基本不可能”,意即大多數情況不可能。那是不是某些情況下還有可能呢?如果不排除少數的可能,公眾的擔憂仍不能消彌。因為在面上的小概率哪怕是極小概率事件,當降落在某個公眾身上之時,對於他(她)就是100%的上當受騙了。
有關部門為何不能説“‘響一聲’電話高額吸費絕對不可能”呢?主要源於底氣不足。這種底氣不足可能有三:一是對現有通信技術監測手段的先進性缺乏足夠的信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關部門並不能保證騙子的手段就沒有自己的先進。二是對電信運營企業的誠信服務並沒有絕對的把握。經過整頓之後的聲訊臺或信息服務(SP)企業沒準有通過群呼誘導用戶回撥被高額扣費的情況。三是抽樣調查結論的可靠性有待商榷。有關部門對最近收集的多渠道反映的65個所謂“吸費號碼”進行了回撥測試,結果是30個電話沒有高額吸費,35個號碼已經為空號或無法接通。這35個電話之中或許正是高額吸費的電話所在。
筆者斷定,有關部門在表態時,對“基本不存在可能性”絕對是斟酌良久,頗為心思。想説“不可能”來徹底否認“響一聲”電話高額吸費的可能性,但又擔心挂一漏萬真的人家拿出了高額吸費的證據來了不好辦。於是看似“不可能”的表態裏卻暗含著可能性。這種表態固然給自己留下了退路,但也留下了遺憾:把“基本不存在可能性”視為“不可能”的公眾會放鬆警惕,把“基本不存在可能性”理解為還是有少數可能性的公眾還會保持對“響一聲”電話的恐怕。這樣模棱兩可的表態無勝過有。
更令人擔心的是,在“基本不可能”的表態下,那些極少數的可能——高額吸費的騙子們就會被管理層所忽視,從而讓這種少數情況下的可能演變成多數的可能。也可能讓管理層背上袒護電信運營企業的壞名。這絕不是管理層願意看到的結果。正是因為如此,筆者建議,有關部門要麼不説,要説就不要輕言細聲地説什麼“基本不存在可能性”,不妨大些聲音地説“有可能存在,一經查出必將嚴懲!”。
責編:曹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