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故宮》第一集肇建紫禁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5日 14:43 來源:CCTV.com

  是誰創造了偉大的歷史,又是誰在人類的歷史中創造著偉大的文明?

  這裡曾經是中國明清兩代統治天下的最高政治中心,這裡曾經注視過24位皇帝和他眾多的嬪妃和皇子們的悲喜人生,這裡曾上演過中國歷史中許多精彩的瞬間,這裡曾匯集著中國文明創造史中最為珍貴和經典的藝術品,這裡的磚瓦石木、這裡的色彩、這裡的空間佈局都昭示著中國人曾經的文明意志和理念(大一統、禮制天下、等級制度、君權神授、天人合一),這裡留存著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一個獨一無二的經典之作,這裡凝聚著一組偉大的建築傑作,這裡見證過人類勞動創造史中一個奇跡的發生,這裡是我們人類歷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宮殿建築群-紫禁城。

  如此奇妙和諧的設計到底出自哪位設計師之手,如此高大壯麗的建築又是怎樣被建造起來的,紫禁城和它息息相關的那些人之間到底發生過哪些故事,數百年來這座宮殿始終引發著中國老百姓間最由衷的敬畏和神秘的聯想。

  1403年2月4日,中國農曆癸未年的大年的初一。這一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依然延續著自古以來的傳統,度過他們一年來最重要的節日。

  那時的春節,無論士農工商,都有著寫一種賀年卡片的風俗,據《萬曆野獲編》記載:“于每年元旦作字,必先用紅箋莊書兩語”,比如在卡片上寫上“元旦開筆,百事大吉”之類,求每一年都能夠吉祥如意。而很多人家在門口都貼一個紅紙袋,專收這樣的名帖,叫"門簿"。人們以此來互致新年的問候。

  而這一天,也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永樂年號開始的第一天。那時,中國的首都在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這時的皇宮就在這裡,據史料記載象這樣的一座宮殿同時期在安徽風陽還有一座。而在離它遙遠的北京(當時還叫北平)卻遺留著元朝時期的舊宮殿,今天的一些專家認為在1403年時期它已經被拆毀,只留下一些殘跡,雖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他在公元1403年還未被拆除,在過後的一段時間裏被拆毀的。

  農曆正月十三(公元1403年2月5日),朱棣在當時京師的南郊祭祀完天地,回到奉天殿,文武群臣行慶成禮。這時,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提出了改北平為北京的建議,“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繇外藩,入承大統,而于肇跡之地,皆有升崇。竊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龍)興之地,宜遵大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 意思是説:自古至今,皇帝不論是起步布衣定天下,或者是從外藩入承大統,對於肇跡之地,皆有抬高地位的舉措,臣下認為北平布政司,實乃皇上承運龍興之地,應該遵循太祖高皇帝的中都之制,立為京都。朱棣當即答允下來。

  在這之後的幾個小時裏,將北平改稱為北京,成為王朝的第二個京都的一道聖旨昭告了天下,這個消息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裏傳遍全國各地,而就在這個聖旨發佈的前前後後,一位我們今天無法知道姓名的太監記載下來了以上所説的這段事實。當時的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個聖旨的發佈將要會引發一系列的事情,中國的歷史將由此改變。

  字幕:此段文字出自《太宗實錄》。

  上天之德,好生為大;人君法天,愛人為本。四海之廣,非一人所能獨治。必任賢擇能,相與共治;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此道歷代以來,用之則之,不用則亂,昭然可見。我皇考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為天下主三十餘年,海內晏然。禍亂不作,政教修明,近古鮮比,亦惟任天下賢保民,致治,以克臻。茲朕纘承大統,以主天下。夙夜兢兢,思惟撫安,以承付托之重。邇文武群臣職無崇庳,體朕斯懷,各盡其道,無為掊克,無從詭隨,端璽志,勵璽操,懋爾忠勤,共遵成憲,為民造福,其悉力一志,敬之,慎之。

  在1403年至1419年長達16年的時間裏,中國歷史上發生著這些一件又一件被後人載入史冊的事情,這些事情的發生都圍繞著一件更為重大的事件,這就是明王朝從永樂皇帝開始把中國政治的統治中心最終遷往了北京。而一項偉大的工程也由此誕生,這就是----紫禁城。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紫禁城是經過長達200(是否準確)多年的時間修建而成的,從明成祖至公元1406年下詔開始建一直到清朝乾隆皇帝四十五年(1780)寧壽花園建成,最終成為今天這樣的規模,它曾一次又一次的蒙受災難而毀壞,一次又一次的被重修和擴建,這期間許許多多令人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許許多多一樣的歷史疑團一直流傳至今。

  從今天能夠看到的很多史料和研究者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紫禁城的建造源於永樂皇帝的遷都之舉。此時剛剛登基的明成祖正處於一種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氣氛中。作為一個剛剛登基的皇帝,他面臨太多棘手的問題。對他侄兒建文帝舊臣的殺戮仍在繼續,已經波及到了全國各地。不久前,京師裏被株連九族的前朝大臣被殺時,哀號震天的情景依然還留存在很多人的記憶裏。更可怕的是,他還把當時最著名的文人方孝孺誅殺了十族,因為這宗案子被誅殺在南京刑場上的就多達870多人。

  殺了這麼多人,也讓他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詢問尚書茹常:“朕毋得罪于天地祖宗乎?

  更讓他感到不安的是,他攻入南京城時,他的侄兒建文帝就神秘失蹤,至今不知死活。儘管他按天子禮儀給這位侄兒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但後世的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當時被下葬的並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經逃亡在外。這件事成為成祖心中最大的一塊心病。

  在一天上朝時,朱棣差點被御史大夫景清暗殺。

  此事之後,成祖在他居住的南京紫禁城裏經常做惡夢。這時又傳來北京、河北、山東、河南鬧饑荒的消息,江南水患爆發的奏折也接踵而至。精神上的壓力和朝政上困擾讓他越來越覺得南京讓他住得不舒服。以上種種事實,我們不難分析出明成祖已越來越不喜歡住在南京。史料記載和專家研究得出,今天我所看到的紫禁城是倣造當年南京紫禁城的模樣建造而成,我們站在今天南京紫禁城的遺跡中,試圖推測,可以想像明成祖就是在這裡,在距今600多年前開始了他謀劃遷都北京的行動。1403年的5月,明成祖主動提出要對北京實施國都禮制,“北京,朕舊封國,有國社、國稷,今既為北京,而社稷之禮未有定制,其議以聞”。然而,這個建議卻遭到禮部和太常的激烈反對,最終他的建議被駁回。

  對於這次挫折,朱棣雖然有些沮喪,但並沒有表現出太過激烈的反應。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北京,但在現實的條件下,自己的權威根基還不夠牢固,還不能不顧忌種種反對的勢力,一意孤行。另一方面,他也知道當時的北京經濟凋敝,人煙稀少,糧食供應基本上還依賴南方,而元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在1391年的一次黃河決堤中被堵塞,南北物資運輸基本要依靠陸路和海運,但海難和海盜的威脅讓這種運輸十分困難。而長城之外的蒙古部落還時時威脅著北京的安全。這樣的北京無論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確實都還不具備成為一國首都的成熟條件。

  1403年,由北平剛剛改稱為北京的城市裏突然多了很多來自南京、蘇州、浙江等地的南方人,朝廷應允他們遷至北京即可獲得五年免繳賦稅的優待條件,他們普遍比較富有,很快在北京做起他們以往在南方所經營的生意,在北京的郊區也多了很多農民開始開墾荒地。從那時起,涉及到全國許多地方的大規模移民工程開始了。

  這是《太宗實錄》中的記載:“永樂二年,甲申,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一萬戶實北京”。

  當浩浩蕩蕩的移民隊伍涌向北京時,在距北京數萬里之遙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兒大汗指揮的大軍已經開拔向中原進發,如果這場戰爭爆發,也許中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正當明成祖準備佈防迎戰時,帖木兒卻突然在行軍途中意外病故,一場大戰消于無形。這使明成祖獲得了寶貴的和平來做他想做的事。

  1405年六月,由62艘大海船2.9萬餘人組成的遠洋艦隊,由蘇州劉家河出發,第一次出使南洋。艦隊的領導者叫鄭和,這次出航的策劃者是明成祖。後來的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明成祖對當時的統治謀慮:一個是向南以和平和貿易的姿態如鄭和下西洋,一個是往北如遷都,完成秦皇漢武的偉業。1406年8月15日,(應該是8月18日),當鄭和和他的艦隊還在大海上航行時,南京紫禁城裏發生了一件讓朱棣高興的事。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及在這段歷史中即將出現的幾個人物,這次出場的叫丘福,他是安徽鳳陽人,和成祖在幾年前爭奪皇位的戰鬥中履立戰功,椐史料記載,此人淳樸憨厚、驍勇善戰,但謀劃策略不足,他深受明成祖的信任,在明成祖和大臣商議朝政時經常讓他第一發言。

  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考證這到底是出於明成祖本人的暗中授意,還是大臣們自己揣摩上意的結果,總之,在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為首的一群大臣建議在北京修建一座宮殿以備皇上巡幸時居住。成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

  這一天,似乎象早已謀劃好的,被永樂皇帝信任的許多人接到了命令:“壬戌,文武群臣淇國公丘福等請建北京宮殿,以備巡幸。遂遣工部尚書宋禮詣四川,吏部右侍郎師逵詣湖廣,戶部左侍郎古樸詣江西,右副都禦使劉觀詣浙江,右僉都禦使仲成詣山西,督軍民採木人,月給米五斗,鈔三錠。 命泰寧侯陳珪、北京刑部侍郎張思恭督軍民匠磚瓦造,人月給米五斗。命工部徵天下諸色匠作,在京諸衛及河南、山東、陜西、山西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各衛選軍士,河南、山東、陜西、山西等布政司,直隸鳳陽、淮安、揚州、廬州、安慶、徐州、和州選民丁,期明年五月俱赴北京聽役。率半年更代,人月給米五斗,其徵發軍民之處,一應差役及閘辦銀課等項,悉令停止。”尚書和侍郎相當於現在的部長和副部長,派出這樣的高官可見成祖對這次工程的重視。

  於是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了序幕。

  當明成祖在繁華的南京宮殿裏過著貌似優越安分的生活時,他的心腹親信們已經奔赴全國各地,為遷都這項巨大工程做準備工作去了。而所有準備工作的基礎,就是採木。作為全國工程建築最高長官的工部尚書宋禮,此時已到達距京城1400多公里的四川叢林。工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建設部部長一職。後來,他還負責了京杭大運河的疏通。這次他到四川負責督導楠木開採。這是個命懸一線的艱險過程。

  明朝宮殿所有木料都要求用上好的楠木。這種奢華講究在中國兩千年間宮殿史上絕無僅有。伐木的艱辛和漫長超過所有人的經驗。永樂帝組織的這次木材砍伐工作整整持續了13年。

  當地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這種艱險的伐木過程。官員和百姓冒著瘴毒和迷路之險,與蟲蛇虎豹錯行。很多人在進山的過程中就丟掉了性命。

  楠木多在原始森林的險峻之處,有時,為砍一棵樹,在懸崖邊搭建的天橋要超過1000多米。而運出山的過程更是艱難,砍下一棵樹後,要先找小溪流,有時輾轉數百里才找到一處,而後動用大約萬餘名伐木工砍樹開道,拖拽到小溪邊。等到水漲後,放進木頭,才能順流而下。一塊大木頭的成本只有十幾兩銀子,但它的運輸卻需要八、九個月的時間,運輸費用有時高達一、二千兩銀子。

  我們現在通過三維地形圖這樣給大家演示,這些木材從川貴湖北的崇山峻嶺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運河輸送到的北京,而這樣的運輸過程從明代永樂的1406年到萬曆皇帝的1613年,長達兩百多年之久。1408年的這樣的夏天,在這條運送木材的河道旁出現了戶部上書夏原吉的身影,他是奉永樂皇帝的命令,在河道兩岸視察木料運送的情況,在北京紫禁城長達十多年的籌備和建設過程中,夏原吉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人,因為所有將産生的鉅額經費都要由他來籌集。

  永樂五年,四川屏山縣的南現山被永樂皇帝特封為“神木山”,山中的祠廟留有永樂皇帝命令學士胡廣撰寫的碑文。根據碑文,採木官員宋禮是這樣向朝廷描述大木出山的情形的:突然有一天夜裏,山洪暴發,一株大木隨著急流順流直下,遇到有巨石攔路的地方,忽然發出象雷鳴一樣的巨響,於是,巨石應聲從中間裂成兩半,大木從裂開的石縫中順流直下,暢通無阻。並且翻山越嶺,完好無缺,甚至連所經之處的草木都沒有破壞。《明史宋禮傳》印證了碑文的記載,“初帝將營北京,命取材川蜀。禮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數株,皆尋丈,一夕自出谷中,抵山上,聲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為瑞。”如今,當年永樂皇帝開採的楠木在故宮已見不到它們的蹤影了,在以後歷次的火災中,已被燒為灰燼,我們今天只能從明十三陵中長陵(。。。殿)看到這些巨木。

  當年這些木材都放在神木、大木兩座木廠裏。神木廠在崇文門外,大木廠在朝陽門外。明初,永樂派遣了精銳的嫡系部隊管理神木廠和大木廠,最多的時候達一千多人。神木廠木材由於受到風雨侵蝕,下令負責官員搭棚遮蓋。到清代乾隆時,神木廠裏還有永樂時採的大木,這些大木還都有各自的名號,比如“樟扁頭”、“王二姐”、“張點頭”、“嫌河窄”、“混江龍”等等。乾隆四十九年,讓內務府官員金筒去神木廠勘查古木,其中有一株巨楠,長六丈,頭圍七尺五寸、尾圍五尺八寸,都是永樂時代採伐的。為這兩株巨木,乾隆特地寫了《神木謠》和《神木行》來紀念,並修了神木廟,在春秋進行祭祀活動。

  採石的艱辛有過之無不及。

  明代建設紫禁城的石料大部分採自於房山大石窩和門頭溝的青白口。今天遊客看到中軸線的禦道和雕刻精美的丹陛石就來源於這些地方。這些大多都重十多噸,甚至兩三百噸的石頭是怎麼開採出來又運到故宮裏頭的呢,椐明史中記載,要開採一塊近三百多噸的石料,動用了一萬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運往京城則更為艱巨,先使數萬名民工修路添坑,然後採用拖旱船的方法,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待到隆冬嚴寒,滴水成冰的日子,從井裏汲水潑成冰道,再以二萬民工,千余騾子,用滾木的方法起立拖拽前行。整整用了28天的時間,才把巨石運到京城,朝廷為此耗資了11萬兩白銀。

  有專家做過統計,那些重達十噸以上的石料在明朝紫禁城的營造中共用了一萬多塊以上,而這些石塊的加工,就是在今天景山公園西邊一點的大石作和小石作。房山在整個明代都承擔著修建皇宮採石的任務。成為當地老百姓的一大負擔,椐記載,房山的人口在三百年裏沒有增長,

  與此同時,各地官道上,奔走著許多朝廷重員,他們是明朝的工部、吏部大臣,受皇帝的委託,到各地去組織上好的建築材料。

  這個工程幾乎徵集、網羅了中國各地最優秀的建築用材。難以數計的人被捲入了這個浩大的工程當中。

  木材來自四川、湖廣、江西、山西;

  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

  五色虎皮石來自薊縣;

  花崗石採自河北的曲陽縣。

  這些宮墻的磚是在山東臨清燒制的,而這些宮墻的紅色原料産自於山東魯山,在博山加工;

  室內宮壁上的杏黃色顏料産自河北宣化的煙筒山。據現在研究紫禁城建築的專家研究認為,這樣的備料時間竟長達近十年之久。在明成祖的授意下和效忠他的親信大臣的努力下,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在有效的中央集權的統籌下,北京成為了當時的中國最熱鬧、最龐大的一個大工地,在這個大工地上,我們不得不提到這樣幾個人:陳珪,在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皇帝任命他為改造建設北京城的總指揮,我們還在明史中看見了這樣的記載,這是永樂皇帝寫給陳珪的詔書,“現在是盛夏酷暑,要好好對待工地上的軍人和民工,飲食和作息上必須有規律,不要過於勞累,有病的要及時醫治,你們要體諒我愛惜老百姓的想法,”陳珪一直在北京監工到永樂17年去世,沒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但明史中記載他規劃有調理,很受永樂皇帝的器重;在宮殿的建造中,還有這樣的幾個人不得不提,陸祥,當時石料的負責人;蔡信,工藝的負責人,據史料記載,當時天下最好的工藝匠人都歸他領導;蒯祥,在1417年來到北京,接替父親擔任營繕所丞,相當於現在的總設計師兼工程師,據説他設計的殿閣樓榭,還是回廊曲宇,都讓用了皇帝很滿意;其中有一個叫阮安的人,他來自於越南,他對北京城和紫禁城的規劃和設計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中,能被歷史記載下來的人只是及少的幾個,那些當年為這座宮殿付出辛勞的工匠們據説超過百萬之多,他們大都來自於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江西等地,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裏,在經歷一個又一個的寒冬酷暑之後,創造出一個中國的奇跡,當然,他們中也不乏一些幸運者,兩個來自山西的工匠王順、胡良,在永樂皇帝視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他們的彩繪,扶著王順的肩膀,對他稱讚不已。

  這種磚最大的特點就是堅硬耐磨。現在紫禁城中的乾清和坤寧兩宮,它們的左右廊間通道全部是這種金磚地面,近600年,歷經億萬遊客踩踏,現在只有少量磨損。

  這些金磚是由蘇州等五府燒制的。每當遇到營造宮殿的工程,就在蘇州當地建窯廠,招募工人,選拔長洲縣熟練工匠摔磚,燒制。工程完成之後,這個工作班子也馬上解散。當時燒制金磚的工藝獨特,製作考究,工序繁複,耗時長久。從選土練泥、踏熟泥團、制坯涼幹、裝窯點火、文火熏烤、熄火窯水、倒出窯磨光,往往需要一年的時間。窯制金磚的質量要求十分苛刻,必須達“敲之有金玉之聲,斷之無孔”,而且還要顏色純青,端正完滿。由於金磚加工程序繁瑣而技術要求高,所以成品率極低。

  現在太和殿內的金磚,是康熙年間鋪的,到現在已經三百多年了。永樂時期的金磚我們只能在十三陵的。。。殿看到。

  我們今天在故宮裏看到的這些亮麗的琉璃瓦,當年就是在這個地方燒制的。而那些青色的瓦是在今天的陶然亭一帶燒制的,這些燒瓦的原料是來自陶然亭公園裏的土,經過長期的取土制坯,這裡就形成了今天陶然亭公園裏的這個的湖泊。

  如今,五百九十多年過去了,那次工程的很多遺跡還保留到今天,沿著北京二環東西南北的四邊,我們仍能從這些名字中想像到當時龐大工程的繁忙與擁擠。北京城市的建設也同時在順利的進展中。這次工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於建立。。。年來的明朝都是空前絕後的。

  1407年,46歲的徐皇后病逝。他們的婚事是朱元璋親自給説合的。徐皇后的父親徐達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徐皇后明理,果敢。在朱棣靖難之役中,她還曾親自指揮守城。

  怎樣安葬這個結發夫妻呢?朱家的祖墳在安徽鳳陽。但朱棣卻將徐皇后葬在南京。隨後悄悄派禮部尚書趙羽工和一個江西術士也就是風水先生,前往北京尋找“吉壤”建陵。三年後,在昌平北20多裏的地方,他們發現一處“風水勝境”,朱棣立即降旨圈地80里為陵區禁地。這就是明十三陵的開始。徐皇后成了入葬十三陵的第一人。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這是朱棣為遷都北京釋放出的一個重要信號。

  這之後,南京城裏的一些大臣開始上疏,直截了當反對永樂皇帝暗藏的遷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參議陳祚,被朱棣謫貶到均州太和山去作佃戶。

  他們是最早上書反對的人。

  更多人選擇了沉默。

  此時,朱棣遷都的慾望已經不加掩飾。根據記載,工程備料的10年間,他在北京燕王府中度過了8年又8個月,(1409年、1413年、 1417年,成祖三次北巡,坐鎮北京計八年另八個月,使決策、軍事、行政系統逐漸北移。同時,通過恢復海運,開通陸運和疏浚會通河 ,解決南糧北調的難題,滿足北京的糧食供應。)中國的決策、軍事、行政系統逐漸已經北移。當時,跟隨朱棣的明代著名畫家王紱創作了《燕京八景圖》,用細膩的筆法,記錄了那個時候北京的美景和風情。

  他能堂而皇之地長期待在北京的原因是:他以北京為根據地。兩次御駕北上草原,親徵元朝舊部,這依舊是為遷都後的安定作準備。這兩戰打的酣暢淋漓,第二戰居然打到了剌河畔忽蘭忽失溫。那時他已經是50歲開外。

  這時,中國沿海大都市十分繁榮,中國社會已經出現工業革命的萌芽。而北京與南方的交通以及時暢通。這仍是朱棣的主張。忠心耿耿的工部尚書宋禮在徐州、南京,鎮江徵集三十萬民伕,歷經四年,使沉睡近百年的大運河恢復了通航,運糧能力從原來的每年三十萬石增長到四百萬石。北京的糧食問題解決了,北方和南方經濟中心的聯絡也得到了加強。 隨後,東直門以南的湖泊地帶設立了糧倉,如今,這個糧倉保存完好,位於總參招待所後院內,2003年,國家還投資140萬元進行了修繕。

  一切都在按朱棣計劃的步驟有條不紊的進行。

  此刻的北京不負永樂皇帝希望,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移民、軍戶等對郊區的屯田墾荒,使北京農業生産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京郊的園藝業發展更快,海淀一帶還出現了菜農。全國各地能工巧匠聚集北京,使建築、木制、鑿石、燒灰、琉璃等行業發展成全國的最高水準。

  在南京宮殿中,明成祖展現給臣子的形象正在日趨溫和,但他不動聲色的外表下,對北京宮殿的進展內情瞭如指掌。

  那麼,北京城裏建設的內情到底怎樣,這對後人來講恐怕始終是個謎。

  事實上,今天我們看到的紫禁城經過了明清兩代王朝多次重建。而它的每次重建都作為國家大事被詳細紀錄下來。然而,唯獨最初建設的過程,沒有留下任何記載。記載當時重大事件的《太宗實錄》只給我們留下了區區幾十個字:

  “癸亥,初營建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是成。”

  是由於紫禁城低調開工,史官難以知道內情,還是宮殿規模遠非一個簡單的巡幸宮殿,史官難以把握記載而諱莫如深,對於這個令人費解的事實,各種猜測眾説不一。

  永樂十四年。10年的備料工作進入尾聲。九月,57歲的朱棣回到南京。

  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詔集文武群臣,和顏悅色地與大家討論起一個關於北京的敏感話題

  永樂十四年(1416年),《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壬寅,復詔群臣議營建北京。先是車架至自北京,工部奏請擇日興工,上以營建事重,恐民力不堪,乃命文物群臣復議之。於是公、侯、伯、五府都督及在京都指揮等官上疏曰:臣等竊惟: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純樸,物産豐富,誠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皇上營建北京,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伏乞早賜聖斷,敕所司擇日興工……上從之”

  一開始,工部就奏請皇上選擇良辰吉日興土動工,皇上認為營建京城是件大事,擔心會增加老百姓的負擔,於是就命令文武大臣們再次認真論證這件事的可行性。這時,公侯伯五軍都督以及在北京負責指揮的官員們上書説:“我們私下認為,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産豐富,確實是天下雄偉之地,帝王的國都。皇上營建北京,奠定了子孫帝王萬世的基業。近年皇上車駕巡狩,四海的人都來到這裡,人心協和,團結一致,美好的景象接連出現,這些天運也都在昭示著到了行新政的時候了。況且目前河道疏通,由水路到京城的運輸量一天天的擴大,商人們像車輻集中于車轂一樣集中在北京,財貨充足,上好的木材已經集中到京城,天下軍民一心,樂於趨事,揣度天時人事,確實到了該營建京城的時候就不要再拖延下去了。我們企盼聖上上順天意,下從民望,早早命令掌管此事的人興土動工,營建京城,這是天下的大幸!” 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等衙門,尚書、都御史等官員也上書説:“北京,是聖上您興起之地,它北枕居庸關,西靠太行山,東連山海關,向南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壯麗,足以控制四方的百姓,統治天下,確實是萬世帝王的國都。當年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把土地分封給陛下,的確與今天不同。陛下繼承了太祖的皇位,即位之初,曾經將北平升為北京,而當時宮殿還未建成,文武群臣聯合奏請聖上,已經得到您的允許,在川廣一帶挑選木材,天下官民都樂於趨事,上好的木材不費吹灰之力就集中到了北京。近年皇上聖駕巡狩,眾多國家前來朝拜,人民富足,吉祥的徵兆得到應驗,天意人心,昭然可見,然而陛下卻擔心勞民,一直拖延至今。我等大臣私下只顧宗社大計,認為該是陛下下決心的時候了;況且現在漕運暢通,各種準備已經充分,材用已經準備週全,軍民一心,營建京城的日子,上天已經告訴我們了。我們盼望著您早下聖斷,命令擇日動工,以成就國家長久大計,滿足臣民的願望!”皇上就順從了他們。

  《太宗實錄》詳細記錄了這次談話的過程:當時,皇上對開工日期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猶豫不決,他深恐營建宮殿會增加老百姓負擔。奇怪的是,群臣們也來了個一反常態,不僅一致通過紫禁城擇吉日動工修建,還不約而同地讚美起北京的優越地理位置來,紛紛強烈要求“遷都”。

  朱棣多年處心積慮的遷都慾望瞬間變成群臣的“合意”。

  這次決定意味著中國政治中心開始北移,中國地緣政治也開始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也開始影響至今。

  不管後人對這次會議持何種猜測,其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群臣一片附和聲中,北京紫禁城大規模的營建於次年六月正式上馬了。

  一切都水到渠成,北京宮殿終於在“遷都”的旗幟下隆重的開工了。而我們的故事在這裡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根據歷史記載,紫禁城是永樂十五年六月才正式動工的,這樣算來,到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竣工,整個工程只用了三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即使以今天的工具和手段,達到這樣的工程進度和工藝高度也是一個驚人的奇跡。那麼,這座宮殿到底是怎樣建起來的?記載當時重大事件的《明實錄》只給我們留下了區區幾十個字:

  永樂十八年十二月,《太宗實錄》記載:“癸亥,初營建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復於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是成。”

  記述如此之簡略,令後來入主宮殿的清代清朝康熙皇帝抱怨不已。當他準備把已經使用了200多年的紫禁城宮殿重新修葺一番的時候,他失望的發現,在明代的《實錄》中,對於紫禁城肇建這樣的大事只字未提。他搞不明白,明代的那些史官們為什麼總是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刻惜墨如金。

  一切水到渠成,紫禁城在一個皇帝多年的遷都心願中正式開工了。而我們的故事在這裡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北京宮殿的建成日期是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十九年元旦正式使用,這在文獻記載中是很明確的。但是文獻中對於開工日期則有兩種説法:一是據永樂四年間七月詔: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由於任務重要而且緊迫,于同時派大臣採木于四川、江西、湖廣、浙江、山西,並徵集工匠、軍士、民丁在明年五月來京聽役,所以把開工日期定為永樂五年五月。另一種看法是永樂十五年二月,工匠正式入駐宮殿現場施工。由於文獻資料不足,兩種看法一時難以定論。

  根據歷史記載,紫禁城是在這次朝會以後,也就是永樂十五年六月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工程竣工。整個工程用了三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即使以今天的技術水平,以這麼短的時間,完成這個工程也是一個奇跡。

  於是,長久以來,關於都城建設的準確時間出現了兩種爭論,

  第一種説法認為,八千三百五十間房子,只用了三年半的時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永樂四年皇帝下詔開始修建北京皇宮,要求工匠來年五月到京聽役,從第二年就開始了邊備料,邊建設,經過十多年陸陸續續建設,才建成規模如此壯觀的宮殿。

  第二説法認為真正的營建時期就是三年。原因是,從下詔到來年5月,十個月內完成工程規劃設計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規劃就開始動工破土挖槽,會面臨諸多實際困難。何況大量材料都需要漕運運到北京,只有運河疏通後,才有可能開展正式的工程建設。而且宋朝時對宮殿建設已有統一規範,全國各地採集的材料,在當地就已經按照尺寸全部加工停當,運來直接進行安裝,所以紫禁城蓋起的速度很快。

  現代的故宮研究者也根據不同的證據作出自己的推斷。

  那麼真正的答案應該是怎樣的呢?

  現在故宮正在進行一次規模空前的大修,它將從(。。時間開始。。。結束),雖然這次大修距故宮的第一次修建已經相距將近六百年,但今天建築的方法依然延續著那時的工藝,這也是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的精華。這就是八大作,即木作、瓦作、石作、扎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糊裱作。我們今天在鏡頭中所展示的工藝是在這次大修中所運用的。它和近六百年前工匠所運用的手法幾乎是一樣的。

  在永樂營建紫禁城過程中,建築施工總計十一個專業,約二十余個工種,分工明確,各有所司。各專業相互配合,共保工程質量。

  中國古代宮殿的設計和建築到了明代開始規範化。設計與施工高度標準化、定型化,既加快了工程進度,又便於施工和經費的管理。

  清代宮殿修造,由內務府會同工部共同掌管。內務府設營造司,負責紫禁城的修繕事宜。營造司設“樣房”和“算房”,負責設計圖紙,製作“燙樣”和估算工料。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工程做法》,作為壇廟、宮殿、倉庫、城垣、寺廟、王府等房屋建築設計、施工、工料核算的準繩。

責編:王麗華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