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貝殼,一塊石頭,在熱愛生活的人眼中都是無限美麗的。其實,只要我們細心的觀察,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也會煥發出靈動的光彩。今天的時尚驛站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室內設計師陳貽和張睦晨的家,去看一看這對熱愛藝術的年輕人是怎樣創造着一種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一種藝術的生活方式。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陳貽和張睦晨現在擁有自己的室內設計工作室,藝術創作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家自然也成為了一件時時刻刻都在創作、永遠都在完善着的“作品”。用自己的畫的畫兒和巧妙構思來裝飾家是兩個人共同的愛好。而把自己關於家的構想用不同的材質和顏色表達出來,是他們最喜歡的“創作”方式。
家裏的這些畫作是陳貽和張睦晨這幾年創作的。怎麼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讓他們費了不少心思。用鏡子是他們共同的主意。鏡面的魔幻效果與真實空間形成的對應與錯位,成就了一場關於空間的視覺游戲,讓畫兒把居室空間渲染的豐富而飽滿,使並不寬敞的家中還有了一些畫廊的味道。
儘管夫妻倆都覺得白色的墻面會對畫兒起到最好的襯托效果,但是在選擇什麼樣的顏色來配闔家中整體的畫廊風格時,卻有了不同的看法。
門上的紅色圓環鮮明、醒目,這是陳貽和張睦晨在中央美術館舉辦的一次展覽中的展出過的作品。現在,它被夫妻倆用來裝飾自己的家。而這些用鏡面鋁板、絹花、鐵絲和麻繩等材料製作出來的挂件,就是他們在日本做訪問學者期間,張穆晨為籌備個展而親手製作的,陳貽自然也幫了不少忙。
這個家裏的許多裝飾品都是“偶然所得”。變廢為寶也是張穆晨的絕活。給客戶做設計時廢棄不用的兔毛拿回來裝飾自己的鞋櫃,普通的鞋櫃便多了幾分女性的柔美。
早已沒用了的竹子衣架在這裡也同樣被派上了用場。經過女主人改造,成為了家中很特別的一件燈具。
精心發現生活中別具一格的美,讓夫妻倆又多了些值得珍藏的回憶。就像這只造型特別的燭臺是陳貽在日本的一家藝術品商店裏淘到的,有5公斤重,為了把它帶回國,陳貽可是費了不少的周折。
主編評語:
陳貽張穆晨的家,我們當時拍攝這個案例的時候,覺得他們家最大的特點:一方面是藝術品運用地很好,再有是將一些普通的建築材料、裝飾材料做了一些很藝術性的處理。如果我們可以巧用心思,多一些創意的話,也可以將一些看起來很平凡的材料和産品運用地很精當。那這就是我們選擇案例所希望達到的一種目的。希望它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發所以我還是堅持把它帶回來。
責編:丁小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