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8月1日“試水”政府僱員制 僱員=高薪?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9日 16:59)
新華社深圳7月29日電 今年8月1日起,深圳將正式實行政府僱員制。一些幹部和專家形象地把政府僱員制的正面作用比喻為“鯰魚效應”:在裝有沙丁魚的水箱裏放上一條鯰魚,為了防止被鯰魚吃掉,沙丁魚只得快速游動,才有更大的生存機會。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鯰魚”是否如期游來,“鯰魚”能否激活“沙丁魚”?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期待中的“鯰魚效應”
試行政府僱員制,深圳不是首創。2002年6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僱員管理試行辦法》出臺,成為國內首個“吃螃蟹”的地區。2003年以來,上海、無錫、武漢、長沙、珠海等地紛紛試行政府僱員制。在吉林、揚州和長沙,僱員不佔行政編制,僅服務於政府某項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門;無錫的僱員不具有行政職務,僅參與政府某一領域的業務工作;珠海僱員雖不具有行政職務,但佔用行政編制並享受公務員福利待遇。
香港特區政府推行合約僱員制度,一類為合約公務員,另一類為非公務員合約僱員。合約公務員主要填補公務員編制內的職位,同樣享有公務員的一般福利,但不包括退休金計劃下的退休福利及其他相關待遇。非公務員合約僱員主要是應付短期、非全職、以及無需長期或者永久保留人手的工作需要,其聘用期限一般不超過3年,也不享受任何公務員福利。
相比之下,深圳政府僱員制具有四大特色:一是在全市機關事業單位推行,而不局限在政府機關;二是僱員佔用本單位編制名額,實行佔編不入編;三是高級僱員可以擔任行政職務,行使行政管理權;四是所有機關事業單位輔助管理、工勤崗位將一律推行僱員制。
按照深圳市人事局局長陳安仁的理解,實行政府僱員制,有利於機關事業單位建立人員能進能出的用人新機制,避免人員的固化與沉澱;有利於克服因工作職責不清而相互推諉的現象;有利於節約和控制行政成本,減輕財政負擔。由此可看出深圳市政府所期待的“鯰魚效應”,即通過實行政府僱員制,引入競爭,激活整個機關事業單位的行政效率,從而建立具有流動性的政府公務員管理模式,以減少人事管理中的腐敗,保障公平和公正。
“僱員和公務員好比鯰魚和沙丁魚,鯰魚可以激活沙丁魚,其作用是明顯的,但關鍵是沙丁魚本身要動起來,因而改變傳統選拔機制才是治本之舉。”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張定淮教授説,“但此點阻力甚大,改革要漸進,因此只能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這是改革中的一個規律,深圳也概莫能外。”
僱員制不能承受之重
政府實行僱員制無疑是一個進步,但當政府僱員被賦予太多“攻城拔寨”的重任,承載太多責任之時,無論專家,還是公務員,都有著另外的種種憂慮。
僱員制能招到高素質的專家型人才嗎?這是一種擔心。按照公務員的管理條例,公務員端的是真正的“鐵飯碗”,沒有大的違紀違法現象,不會被辭退。工資福利待遇好是深圳公務員的特點,而與吉林等地實行高薪酬招徠僱員不同,深圳受聘僱員待遇將與公務員基本相同。“中國的高素質人才本來就不多,而政府支付的薪酬與私營企業相比,明顯偏低,真正的高素質專家型人才會不會屈就?”政府公務員鄧盛華博士不無擔心。
被熱切關注的“鯰魚效應”會否出現?一些人士提出,由於僱員不佔編制,不具有行政職務,不行使行政權力,也不擔任行政領導職務,在這種情況下,公務員只要明哲保身,就不會影響到自身利益,二者也不會存在競爭“衝突”。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政府機關幹部提出,如何發揮和怎樣發揮僱員的積極性,是值得認真探討的。這位人士擔心,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制度作為保障,利用僱員製造成“近親繁殖”的可能性也會很大,不排除個別領導利用權力將一些臨時人員合法化的可能。
形成共識的一個觀點是:政府部門應該對僱員制有個清醒的思路。梳理一下部門哪個位置缺乏人才,缺乏什麼樣的人才,如何使用這些人才。操之過急,匆匆上馬,只會適得其反。
體制“鯰魚”能否打破利益障礙
陳安仁表示,深圳僱員制是在政府用人機制上另辟蹊徑,既不是對現行公務員制度的革新和衝擊,也不是對事業單位職員制度的大變盤,而是與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員並行不悖的獨立體系。
但事情恐怕不會這麼簡單。根據制度設計,普通僱員一般不具有行政權力,不承擔行政管理職能。但這並不意味著僱員制不會觸及政府公務員體系內權力的重新分配,因為按照深圳的規定,高級僱員可以因所聘職位的實際需要而擔任行政領導職務,行使行政管理權。
問題的另一面是如何看待公務員群體自身的問題。相對全國而言,深圳公務員是一個相當優越的群體,甚至在市場化人才競爭時亦不落下風,這也導致一些體制性缺陷存在難以打破的利益障礙。
“公務員群體本身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內部缺乏競爭機制、監督體制不健全等體制性缺陷面前,改革只能慢慢來,僱員制只能算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深圳一研究機構的人士稱,“其中的問題在於,將僱員和公務員比作鯰魚和沙丁魚,進而推出激活效應只是一種良好設想。當鯰魚只是個象徵符號,或還沒有遊到自己身邊時,沙丁魚也許懶得動。而引進鯰魚和制定遊戲規則的恰恰是沙丁魚自己。改革的受益者未必是繼續改革的推動者。”
“實際上,在機關裏,激活沙丁魚的未必是鯰魚,而是改變傳統選拔機制,這是治本之道。應該説,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若干次重大改革之後,國民的社會心理承受能力已大大增強,改革的力度可以更大一些。”張定淮教授強調説。(記者李南玲)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