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玉鄉夜話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7:45)
經過短暫休整,科考隊決定向崑崙山雪線以上海拔5000米的地方進發,對玉石的源頭進行考察。
我們的車沿著一條大裂谷向上行駛。這一段的地勢簡直可以和科羅拉多大裂谷媲美,公路兩邊都是直上直下的懸崖峭壁,距公路不到一米的地方,一條大河咆哮而下,洶湧的河水聲在山谷中轟鳴。此刻如果要有飛行器進行航拍,一定是非常壯觀的。
|
|
|
科考隊沿途休整 |
我們在大裂谷中行駛了一百多公里後,到達了一個煤礦,大家飽飽吃了一頓午飯,此時已是下午四點多鐘,海拔兩千三百多米。有人反映有點頭暈。
汽車再往上開了幾十公里,就到了喀什卡什鄉。喀什卡什翻譯成漢語是“玉石之鄉”的意思。這裡的老人還都管他叫“火箭公社”,也許,這也説明它所處的位置很高吧。
我們到了這裡,天已經完全黑了,鄉政府所在地也是汽車所能到達的最後一站,再往上走,就只有靠毛驢了。曾經到過這裡的一位專家説,“我們的好日子結束了。”
很快,鄉政府就證實了這句話。
這裡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空的,老舊破敗,年久失修,門窗洞開,寒氣逼人。我們在地上打地鋪,屋裏充滿了潮濕味,儘管沒有門窗,待在裏邊還是特悶,我和專家巫新華乾脆在鄉政府的露天走廊裏打起了地鋪;鄉政府所在地只有一台用太陽能發電的衛星電話,據説只有鄉里最權威的人才能享用。就是這個的電話,還常常因為停電而打不出去;鄉政府只有一個房間有電燈,而且十分昏暗,在這裡宿營和在野地宿營幾乎沒什麼區別。晚上只要電話能通,鄉里有頭有臉的人就會聚集在這裡打電話,我們雖然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但從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們都很愉快,也許這對於他們來説是一大樂趣吧。鄉政府的武裝部長是一個漢人,他告訴我們説,“火箭公社”還算是方圓百里內最發達的一個地方。
晚上十二點了,火箭公社惟一的一條街道——或者説是一條三十五度的斜坡,人來人往。鄉民們聚集在這裡,點著油燈走來走去。我在這裡還發現了一個卡拉ok歌廳,沒有電,可怎麼“OK”?他們用什麼唱歌?走進去才發現,屋裏居然有很多的人,一位年輕的鄉民手持一個話筒放聲高歌。跟我一起來的記者讚嘆,“這裡的擴音設備還挺先進,一點都不失真。”可等我們走到前邊要唱歌時,才發現這裡根本沒有電,完全是憑自己的嗓音真唱!他們舉著沒電的話筒,模倣著明星的派頭,在幾個冬不拉的伴奏下載歌載舞,非常歡快,這一點我們實在是望塵莫及。
|
|
|
黑山大隊 |
我們將要去的下一個地方叫“黑山大隊”。那也是我們向崑崙山高峰衝刺的最後一個大本營。據説從那兒再往上走,連驢都上不去。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準備和登山隊員完全一樣,只是我們的體力也許不如人家。
在出發之前,所有參加考察的專家和記者曾在海軍醫院高壓氧艙進行過體檢。在高壓氧艙裏模擬海拔高度,當模擬海拔達到四千米時候,我們其中的兩個記者就已經支持不住了。如今我們所要攀登的高峰,也就是玉石的一個源頭,最低處的海拔也有五千六百多米,恐怕到達那裏的也不會是全體人員。
北京時間兩點多鐘的時候,我們回到鄉政府露天走廊。和衣躺下,仰望蒼穹,繁星閃爍,密密麻麻的、成團成塊,這和我們在北京所見的完全不一樣。在這浩渺的夜空中,有一塊地方,肯定是女媧補過的,雖然知道這只是一個神話,但是我仍然在努力地尋找,希望能發現補過的痕跡。
女媧在此補天,共工在此撞山,黃帝在此出生。
後半夜,寒氣襲人,我們把自己緊緊地包裹在睡袋裏,可也許是某種高山反應,或者是過了疲憊期,大家躺在那裏都睡不著,我看了看躺在旁邊一言不發的專家,他也睜大著眼睛,仰望著星空。“夜半有人私語時”,成了我們今夜的主要活動。
這一路上,我們對玉又有了更深的感受。玉石不僅僅是一種寶石,它更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從古至今長盛不衰的文化。在我們人類的初期,有過一個幾十萬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石器時代,原始人拿起的第一塊石頭,也可能就是一塊玉石,因為只有它握在手裏,手感最好,最堅韌,是非常稱手的打擊工具。而對玉石美的認識,標誌著人類文明曙光的到來,玉石因此而滲入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
古代人們認識玉以後,繼而賦予玉的社會文化觀念。在原始社會中,不僅用玉製作生産工具,而且用作裝飾和禮儀祭祀玉器。經商、西周,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過程均已完成,並成為道德、習俗、神靈、權力、財富的象徵物。
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經》中記述了玉的神話:“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湯,黃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堅栗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禦不祥。”這是説,玉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它有五色,質地緊密堅硬,潤澤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為食品,君子食用,可以防止不祥。這一古老的神話證明玉是何等的珍貴,它同中華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連在一起。難怪詩人屈原在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就嚮往著“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流傳的神話中,玉是美麗善良姑娘的化身。相傳古代于闐國的玉河畔,居住著一位技藝絕倫的老石匠,帶了一個徒弟。在六十歲生日那天,老石匠在玉河中拾到一塊很大的羊脂玉,精心琢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玉美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説:“我要有這樣一個女兒多好啊!”果然,這玉美人變成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姑娘,拜老石匠為父,取名叫塔什古麗(玉花)。不久老石匠去世,塔什古麗與小石匠相親相愛。可是,當地一位惡霸,趁小石匠外出,搶走塔什古麗,妄圖強迫成親。塔什古麗不從,惡霸用刀砍她。她身上發出了耀眼的火花,點燃了惡霸的府第,而自己化成一縷白煙,向故鄉崑崙山飛去。小石匠得知後,騎馬去追,沿路撒下了小石子,成為後人找玉的礦苗。維吾爾族人民歷來崇玉愛玉,諺語説:“寧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
玉還被蒙上了各種神秘的色彩,佩玉以求避邪除兇,食玉以求長生不死,著玉衣以求屍體不朽。人們以玉為美、以玉為榮、以玉為貴。玉,成為人們習俗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禮記》中所説:“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用玉的故事寫下了許多動人的篇章,其中最為動人和影響最大的當屬《紅樓夢》。
《紅樓夢》中演出的一幕幕動人的人間興亡悲劇,都離不開賈寶玉所佩戴的“通靈寶玉”。從書中描寫的文字看,“通靈寶玉”竟然來自“女媧補天”處,那麼,它自然是一塊和田玉。
其實説起玉石和人們的關係,我們在記者生涯中也深有體會。1999年,北京老山下發現了一座王侯級別的古墓,這就是舉世矚目的老山漢墓,對它的發掘,中央臺做了極為詳細的報道,最後由我主持對整個老山漢墓的開棺進行了直播。這場直播,也是有史以來電視臺第一次對考古發掘進行的現場直播。大家對老山漢墓的關注點,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們能夠在墓中會發現什麼東西,由於古墓在早期就被數次盜掘過,所以謎底到最後揭開時,好像是跟大家開了一個玩笑,墓內空空如也,而墓主人——燕國王妃,俯身躺在一塊被泥土壓癟的大漆案上。這令許多人大惑不解,她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姿勢,或者説盜墓者何以至此?最後還是專家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底,漢朝王室對玉石的癡迷,比現在的人不知強烈多少倍,他們一生拜玉,須臾不離,直到最後死去,還要玉石與之相伴。這個時期的人認為玉石是永久不變的,它給人們也帶來了吉祥和長壽。人死了以後,用玉塞住身體的七竅,即口、鼻、耳等,據説可以防止身體的腐變。而塞在肛門的那塊玉石,據説是最為珍貴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一塊,很多收藏家也將其視為珍品,據説這塊玉在人的肉體的包裹下,經過長期的侵蝕,外表會變得非常的柔潤,而且通靈。老山漢墓的盜墓者就是為了取得這塊玉,將貴為萬人之上的王妃置身於漆案之上,由此也可見,玉石與人的關係非同尋常。
古代玉器的種類有很多:
圭
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 春官 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璧
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漢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來穿線做佩飾或挂在墻上做裝飾用。璧在漢墓中發現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甚至還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用。玉璧用途很複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誌;三作佩係;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
玉琥
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稱“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認為:“我以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至於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當為玩器或陳列品,可稱玉虎”。
玉佩
“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飾。《詩 秦風 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蕭德言《咏舞》:“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
環玦
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 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玉帶鉤
|
|
|
漢 玉帶鉤 |
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鉤連腰帶。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于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戰國初期墓中,發現一件玉帶鉤,是目前已知較早的一件。在河北滿城、江蘇銅山小龜山等西漢墓及河北定縣北莊東漢墓中,均有玉帶鉤出土。
玉衣
|
|
|
西漢馬王堆出土的玉衣 |
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鏤後銀鏤、銅鏤連綴而成。《漢書 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繒絮……壁珠璣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現玉衣22套以上,屬於西漢的共11套,屬於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較完整,可以復原。
含玉
“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禮 天宮 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據記載,春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現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現較多。
玉璽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璽,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帶
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閤門關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又:“本朝親王皆服玉帶。”《宋史 輿服志五》:“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明代惟親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帶,見《明史 輿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賜及一品用銜玉版帶。見吳榮光《吾學錄 制度》。
至於“完璧歸趙”,也就是那塊“和氏璧”,更可從其身世看出玉石之尊貴。戰國後期,被楚國用作向趙國求婚的聘禮,贈給了趙國。秦國也非常想得到它,宣稱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和氏璧”。後秦統一七國,和氏璧被秦始皇琢成世代相傳的“傳國玉璽”,上刻“受命子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成為帝王無上權力的象徵。
戰國晚期,秦王嬴政曾遣使送一玉連環給齊國,並捎話:這連環上的兩個環沒有人能分開,齊國人足智多謀,能不能把它解開呢?嬴政本想以此不可解之環試探齊國的虛實,不想齊國的王后聽了來使之言,拿來鐵錘,把玉環打得粉碎,並告訴來使,齊國已遵命打開連環。秦王政知道此事,認為齊國有寧為玉碎的精神,再不敢存伐齊之心。
還有一個“弄玉吹簫”的故事,更能説明玉石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弄玉是古代神化傳説中的神仙佳人,據説是秦穆公的女兒,生時正好有人相贈一塊碧色的美玉。弄玉一週歲生日時,宮中擺了很多珍珠寶石,弄玉惟獨抓住這塊碧玉不放,所以起名叫弄玉。弄玉長大後,出落得水靈剔透,聰明能幹,弄玉天賦異秉,喜歡吹簫,根本就不需要樂師,就能自成音調,穆公便命令宮裏的石匠將那塊碧玉做成簫,送給弄玉。也許是她天生就與玉有緣,這個玉蕭在她手中,能吹出無限美妙的聲音,像鳳凰的鳴叫一樣動聽。穆公寵愛此女,特為她修築“鳳樓”,樓前建 “鳳臺”,後穆公又為其女尋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簫引鳳,弄玉成親,乘龍快婿”的典故。
這些玉的歷史和傳説,使我們遐思無限,讓人産生一種在太空中巡遊的感覺。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名駕著飛船的宇航員,一直向宇宙的深處行進。周圍閃過大大小小玉石構成的星球,周圍靜得似乎能聽見心跳……寒氣在漸漸的從鼻尖慢慢的傳到身體裏,一種迷茫和無助的感覺,讓我漸漸陷入黑暗……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