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在改革開放之後表現得如此出色,而在同一政黨的領導下,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經濟卻非常糟糕?[詳細]
中國外交理念已形成一個體系,基石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杠桿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旗幟是和平、發展、合作,遠景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道路是和平發展,辦法是互利共贏。[詳細]
這一天,是國家最高領導人首次公開與網民聊天。有人認為,這“標誌著網絡正式進入中國政治的話語體系”。[詳細]
切莫小視政府信息公開!而要重重記上一筆,將之列入改革開放30年重要成果之中。就像我們要大加讚賞經濟飛速發展一樣,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政府信息公開亦應載入史冊。
改革開放30年,從1982年開始,每隔五年均開始一場精簡機構和裁減人員的改革。這一變革可以説構成了中國政府體制改革的重要內涵。
30年改革開放剛是一個“起頭”,後路正長。改革無止境,開放無止境,消除“官本位”和推進、建設“人本位”、“民本位”也永無止境。
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法治建設,作為衡量中國進步的一個標尺,中國的人權狀況必定會得到更好的改善。
從鄧小平起先提出的“先富帶後富”到十七大報告中的“民本思想、民本觀念”,我們能看出改革開放貫穿始終的根本原則和宗旨。
從1982年到今年,每年1月都有個“中央一號文件”,那可是專門為我們農民出的,農民增收都是其核心內容……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在城市創造出更多吸納農村移民的空間和機會來,而不是把他們挽留在農村,這才是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
“開放”就是對外的開放,“開放”表明中國的改革一開始就是世界發展經驗的組成部分。也正因為這樣,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一開始,國際社會對此的關懷並不亞於中國社會本身對此的關懷。
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已經從一個無關緊要的配角轉換成了能發揮重要推動作用的主角”……
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就參與了各種類型的聯合國維和行動,這表明中國在國際上越來越勇於承擔責任。
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新加坡領導人也多次訪華,李光耀至今已訪問中國約30次……
面對世界金融危機,中國最高決策層正式確立了“救中國就是救世界”的戰略,顯示出明確的政治方向感和獨立設置議程的能力。
中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國際産業通過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外包、業務離岸化等途徑向中國的轉移明顯加速,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轉移的最大受益國。
在當下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時刻,從“30年改革開放”的角度來審視和思考國家經濟穩定和安全的問題就十分的重要。
1978年以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特徵,同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只強調金融業為經濟增長動員儲蓄的作用,重視“汲取金融”,而忽視“建設金融”……
三十年來,基本的溫飽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農村的貧困人口到現在大概只有幾百萬、一千來萬,和過去的幾億人沒法比,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而且正在向著全面的小康社會邁進。
中國特色軟實力本質是和平與和諧,特點是尊重世界多樣性、開放包容、不逞強、不欺弱、重義守信;其用途是營造文明間的對話、交流、互鑒、合作,共同推進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與繁榮。
30年來,中國文化事業以解放思想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道路。
這些博物館,特別是一批大型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激發了公眾參觀博物館的興趣。
中國共産黨今年慶祝改革開放30週年。同時代青年的官方形象也在這一年發生了值得關注的變化,這或許並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