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器時代開始於距今約一萬五千年,這時地球上最後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變得溫暖濕潤,人類社會由不穩定的群居、雜交的原始人群向穩定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母系氏族社會轉變。這時人類文明發展的突出標誌是弓箭的發明。因此,在打制、磨制的混合石器中,常有石箭頭。這時的狩獵經濟更加發展。人類使用的工具普遍細化,細石器開始大量出現。
關於中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我國發現的並不多,在內蒙古地區發現的中石器時代遺存主要分佈在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裏木盟、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等地。從中可以看出活動在北疆的內蒙古草原的早期氏族與中原等地遠古氏族之間的密切聯絡。
早在1933年,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扎賚諾爾就發現了第一個中石器時代的人類頭骨化石及其文化遺存。這個頭骨化石後來被定名為“扎賚諾爾人”。在後來的考古工作中,由先後發現了許多人類頭骨化石、動物化石和人類文化遺物。通過這些遺物(骨錐、石鏃、刮削器等)和動物化石説明:人曾經在這片水草豐美的地方過著漁獵生活。
在對扎賚諾爾人的研究中得出結論:扎賚諾爾人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種。舊石器時代的廣西柳江人、北京週口店的山頂洞人、內蒙古的河套人都屬於形成中的蒙古人種,這説明他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尤其是與山頂洞人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扎賚諾爾人與山頂洞人的頭蓋骨上都有“顯著地由纏頭引起的畸形”。
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市西郊松山遺址,是一處重要的中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約八九千年,這裡的遺物以石器為主,有細石器、石片石器、石核和一些晚期的陶片,松山遺址的細石器具有自身特點,石核具有早期特徵,為其他細石器遺址所罕見。有船底形石核、扁錐型石核、楔形石核、圓柱形石核、圓錐形石核、長條形石核、尖端細石葉和細石核尖狀器;石片器包括用直接打擊法生産的石片及用它製成的石器。除長條形和不規則短石片外,有長形、圓頭、弧刃、復刃、雙邊刮削器、雕刻器及矛、鏃等,石核石器多用礫石加工,有砍砸器、斧形器等。這裡沒有發現原始農業使用的大型石器和陶片共存,同樣的情況也見於陜西大荔沙苑和河南許昌靈井等遺址,這些遺址的文化遺物都具有較古老的文化特徵,年代早于細石器與陶器共存的細石器遺址,但都屬於中石器時代遺址。在中石器時代,海拉爾是一處水草豐美的湖泊地帶,這裡的先民們過著漁獵採集的生活。
中石器時代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人類就是在以細石器為代表的中石器時代基礎上,逐漸發展到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時期的。
責編:木鐸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