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洼文化是內蒙古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與黃河流域的老官臺、大地灣、裴李崗、磁山文化屬同時期文化。
興隆洼文化分佈範圍廣闊,西起洵河,東至醫巫閭山,北到烏爾吉木倫河,南達渤海北岸。
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除興隆洼遺址外,經過大面積發掘的同類性質的遺存還有林西白音長汗、阜新查海遺址。這三處遺址分別代表了興隆洼文化的興隆洼、查海和白音長汗三個類型。
興隆洼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村東南1.5公里處的臺地上,地處大淩河支流牤牛河上遊右岸一東西向低丘崗地上。興隆洼聚落遺址先後經過六次挖掘,共發現房址170座,居室墓葬30余座,它是目前國內第一個揭露出溝、房址和窯穴等全部居住遺址的史前部落。
興隆洼聚落形態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期聚落居住區外繞以橢圓形圍溝,房址均沿西北—東西方向成排分佈,室內面積較大;二期聚落承襲一起聚落佈局,房間面積略小;三期聚落房址排列不整齊,密度大,室內面積明顯變小。可以看出興隆洼聚落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
興隆洼居室墓葬是興隆洼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通過興隆洼居室墓葬的數量及其位置看,它應與當時人類的祭祀活動有關。從出土的一墓葬中我們發現:墓主與雌雄兩頭豬同穴並列埋葬,從而可以看出,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內,生者為了獲得某種超自然力量或祈求保祐,便將死者作為崇拜和祭祀的對象,而人豬並穴埋葬表明,當時的祭祖活動與祭祀獵物的活動已經結合在一起,而且興隆洼先民們對豬靈的祭祀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在興隆洼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發現了大量的鹿、豬等動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確定狩獵經濟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興隆洼文化中發現的玉器達數十件之多,從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興隆洼的先民們已注意到了選材,色澤多為淡綠、黃綠、乳白或淺白色,而且已經掌握了拋光、鑽孔等技術。興隆洼玉器是迄今所知的中國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它標誌著社會大分工的形成,使我國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述到了8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為紅山文化玉器群找到了直接源頭。
興隆洼房址中出土的陶器均為夾砂陶,多數陶器質地疏鬆、胎厚重,燒制火候不高,且外表多呈灰褐色和黃褐色,內壁多呈黑灰色。陶器外表紋飾以壓印為主,主體紋飾主要有橫人字紋、之子紋、席狀紋、網格紋等。所有陶器均為手制。
興隆洼遺存中的石器主要以打制鋤形器為主。斧形器也很典型。
在興隆洼較早的遺址中出土了胡桃楸果核,它是組成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混交林的一種喬木,應屬溫帶林,反映出當時氣候溫暖濕潤,這與現在的氣候乾燥的草原沙漠環境是截然不同的。
興隆洼文化是北方三大文化系統之一,它的發現表明內蒙古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自有淵源。不但解決了紅山文化的源頭問題,而且進一步揭示出長城地帶東段新石器時代文化極富特色的土著性和連續性,確定了該地區與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平行、相互影響的歷史地位,同時對整個東北地區的文化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責編:木鐸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