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滴不起眼的浪花;但是對於西藏、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來説,過去的這50年足足跨越了數千年——黑暗腐朽的封建農奴制度被廢棄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無比優越性的社會主義制度。
歷史永遠銘記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獲得了新生,西藏人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從此,這片雪域熱土從加快發展走向跨越式發展,從基本穩定走向長治久安。
經濟總量:生産總值增長59倍
民主改革前,落後的生産關係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1959年,西藏的生産總值僅為1.74億元,人均142元。
封建農奴制度的廢除,極大地解放了生産力、發展了生産力。2007年,全區生産總值達到342.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59年增長了59倍,年均增長8.9%。
民主改革前,西藏的農牧業生産相當落後,廣種薄收,收穫量不超過種子的4至5倍;在牧區,牲畜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出欄率卻是“居低不上”,一旦遇有雪災,廣大農牧民更是終年辛苦,卻不得溫飽。
如今,西藏的農牧業已經向高效、生態、規模化、深加工轉變。2007年,全區糧食畝産達到364公斤。農牧産品深加工方興未艾,一批知名品牌在區內外擁有廣闊的市場。2007年,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88元,連續5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民主改革以來,西藏的現代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統計顯示,西藏於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後,工業經濟總量不斷壯大,2007年的工業增加值是1959年的171倍還多。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優勢礦産業、建材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藥業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業生産體系。
第三産業的發展與民主改革前相比更是翻天覆地。以旅游業為例,2007年,西藏共接待游客40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0%,實現旅游總收入48億元,增長73.3%,相當於全區GDP的14.2%。作為支柱産業之一的旅游業,其“井噴”式發展,帶動了餐飲、住宿、物流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實現了“三産大發展”。
社會發展:各項事業全面推進
民主改革前,西藏的社會發展嚴重滯後。如今,古老的雪域高原今非昔比,迸發出無窮的活力。
醫療衞生方面:西藏目前共有衞生機構1343個,每千人病床數和衞生技術人員數分別達到了2.64個和3.20人;全區所有農牧民已參加了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合作醫療;西藏人口平均壽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35.5歲提高到67歲。
教育方面:如今,全區農牧民子女的義務教育 “三包”經費標準一再提高,“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普六”、掃盲目標全面實現,“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95.6%。
交通、通信方面:舊西藏沒有一條公路。2007年全區公路總通車里程48611公里,由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舊西藏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通信,2007年末全區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44.29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52部/百人。
人口和社會保障:舊西藏人口增長緩慢,廣大老百姓基本享受不到任何社會保障。根據最新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07年末全區總人口為284.15萬人,目前參加各種社會保險的城鎮人數達到33萬多人。
民主權利:1961年,全區各地開始實行了西藏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普選,翻身農奴和奴隸第一次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1965年自治區成立以來,西藏人民享有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幹部已成為我區幹部的主體。
農牧區面貌:安居與樂業並舉
舊西藏地方政府統計,1950年的西藏約90%的人口沒有屬於自己的住房。經過民主改革以來的偉大實踐,西藏各族人民實現了居者有其屋,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房子。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將發展的着力點放在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上,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惠及更多農牧民群眾。
始於2006年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力爭用5年的時間,使西藏80%的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住房,這是以農牧民安居樂業為突破口的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決策。
3年來,全區安居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越來越多的農牧民群眾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房,喝上了乾淨衞生的水,治好了折磨人的病,走上了寬敞平坦的路,用上了方便充足的電,聽到了黨中央的聲音。
2008年,全區完成安居工程建設5.8萬戶,目前全區共有17萬戶、86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房子;以水、電、路、訊為重點的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去年又有699個行政村新建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25萬農牧民喝上了安全衞生的水,17.7萬農牧民用上方便充足的電,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對於一個人來説,50知天命。對於西藏來説,50年的滄桑巨變,亦揭示了這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主區域自治制度,西藏才有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燦爛的明天。
責編:韓凌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