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西藏頻道 > 焦點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春節和藏曆新年的飲食習俗

 

CCTV.com  2010年02月11日 14:0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西藏日報  
專題:2010藏曆鐵虎新年

  2010年2月14日,農曆春節當天也是藏曆新年。民以食為天,大節當前,自然要談一談過年那些與吃有關的文化。

  農曆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首先是年夜飯。除夕晚上,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且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手,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擺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表示長長久久的意思;“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吃“蚶”與“胖”諧音 ,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過春節還有兩樣必吃的東西:餃子和年糕。正月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而在南方,則習慣吃年糕。

  藏曆新年

  藏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從藏曆12月初,人們便開始忙碌過年。有意思的是,藏族人民過年無論是供奉的內容還是入口的食品,從用酥油和麵粉炸“卡賽”到糌粑、炒青稞粒、人參果,上插著青稞穗的“竹素琪瑪”五穀鬥,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會用上食物。這些食物在新年期間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的含意。

令人有無限遐想,可能預示來年運氣的古突。

  12月29日的傍晚被稱作“古突之夜”。不論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時,全家依長幼次序就位坐定,開始聚吃“吐粑”。藏族稱此為“古突”,最早起源於民間驅鬼避邪的習俗,儀式頗為隆重,藏語“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這個儀式過程中,必須做兩種“帕吐”。一些帕吐被製作成具有各種象徵意義的面型,如太陽象徵富有、威嚴和榮譽,經書貼象徵聰慧、有學識,鼓象徵不可靠、兩面人等。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子預示心腸硬;炭預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説明心腸軟。吃到這些東西的人,都要即席撈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興。

  除夕晚上,藏族人家正屋佛龕前疊放各式“卡賽”(油炸果子)四、五層和各種水果、乾果、酥油、磚茶、鹽塊等物,以表慶祝節日;家庭主婦煮好“觀顛”,即放有紅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熱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

  藏曆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來穿好衣服,點燃供燈祭祀神靈後,按輩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飲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著後輩起來向長輩們敬“切瑪”和青稞酒,並獻上哈達,祝吉祥如意,然後坐下,大家一起喝熱青稞酒,吃麥片和酥油煮的人參果。

 

責編:張曦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