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首次發現百年民居經堂壁畫
見證茶馬古道多元文化交流 保留了更多的藏漢繪畫技術
昌都百年民居發現經堂壁畫,圖為住宅主人羅布依加(圖片來源: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課題組)
據《西藏商報》報道,記者6月30日從有關部門獲悉,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課題組於6月19日在昌都地區丁青縣察龍村調研時,在羅布依加住宅發現了一處百年民居經堂壁畫。據了解,這是昌都地區首次發現的民居古代壁畫,其繪畫技法保留了更多的藏漢繪畫技術,是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交流的見證。
該經堂壁畫面積約為50平方米,所繪為苯教本尊、護法及傳記故事,繪製精細、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清代美琳風格壁畫。經堂一角的儲藏櫃,三面滿繪人物,圖案古香古色,品相完好,與經堂壁畫相得益彰。
“此次發現的壁畫,作為苯教美琳派的傳承,是研究西藏唐卡文化的一個活態遺産。”自治區文物研究所副所長和靖告訴記者,這一壁畫融合了衛藏地區(拉薩、日喀則、山南)的佛教文化與康巴地區(四川、雲南、西藏交界處)的苯教文化,是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交流的見證。
和靖打開電腦,指着自己所拍攝的一幅幅壁畫照片,興致勃勃地説,壁畫的繪畫風格既保留了勉唐派的特徵,也融合了藏東獨特的康巴文化特點,特別是在繪畫技法上,保留了更多的藏漢繪畫技術,而且在題材上,融合了藏傳佛教與苯教神靈譜係的形象。
資料圖片:2002年8月7日,大昭寺壁畫師在仔細清洗壁畫
據了解,昌都地區唐卡文物品類齊全,底蘊深厚,既有藏傳佛教後弘期早期(11世紀至13世紀)的波羅風格唐卡,也有明清以來美琳(舊勉)、美薩(新勉)和噶瑪嘎赤繪畫流派,而且是以藏漢民族為主,兼容羌、納西等多元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産。
和靖説:“昌都縣噶瑪鄉、丁青縣察龍村作為噶瑪嘎赤、苯教美琳唐卡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承中心,從文化遺産保護的角度講,噶瑪鄉、察龍村既是保護唐卡文物的重要基地,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窗口。”
和靖建議,當前應結合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把昌都地區唐卡文物的基本情況查清楚,科學規劃昌都地區唐卡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在開展前期工作中,建議重點做好傳承人的調查和現當代唐卡的徵集工作,特別是要結合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認定與價值評估,把唐卡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放置到更大的文化遺産類型和康巴地區多元文化交流的話語空間來認識、研究。
“加強對昌都唐卡文化的研究,有利於深刻認識、全面把握全地區唐卡文化産業項目開發的資源、人才、地域和市場優勢。”和靖表示,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願意進一步加強與昌都地區在科研方面的廣泛合作,為昌都地區唐卡文物保護、唐卡文化和旅游産業開發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保障。
責編: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