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首頁 > 西藏頻道 > 經濟社會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週密部署眾志成城抗旱救災 西藏旱情得到緩解

 

CCTV.com  2009年06月24日 17:1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西藏日報  

6月22日,拉薩的一個小夥子在雨中踢球。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自今年入夏以來,我區各地出現大範圍中度乾旱。災情發生後,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全力做好防抗災工作,各地各部門根據自治區安排部署,積極採取應對措施抗災救災,並在拉薩等地成功實施人工增雨,全區旱情正逐步得到緩解。

  今年5月以來,我區大部分地方的降水量偏少30%以上,特別是拉薩、日喀則、山南地區等沿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主要農區未出現明顯降水天氣,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70%至80%。全區大部分地方氣溫偏高1至2℃,天氣較為異常,各大江河來水量明顯偏少,已造成主要農區不同程度受旱。截至6月16日,我區苗木受災面積達25萬餘畝,死亡率達25%以上;截至6月18日,初步估計5個地區33個縣(市)受旱總面積達49.96萬畝,約佔全區耕地面積的八分之一。持續的旱情已經造成39.79萬畝農田減産、1.19萬畝農作物絕收,並引發農作物病蟲災害,對牧區牧草返青也造成了不利影響,導致13601頭(只、匹)牲畜死亡。

  “此次旱情災害持續時間長,涉及面積大,是近年來危害最嚴重的一次。”自治區農牧廳負責人告訴記者。

  災情發生後,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等領導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親自打電話給自治區有關部門,了解當前旱情,並對抗旱救災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加強天氣監測,做好防抗災工作。6月11日、14日,自治區召開全區防汛抗旱工作會議,分析研究防汛抗旱形勢。從6月15日零時起,自治區歷史上第一次啟動了防抗乾旱Ⅲ級應急響應,各地各部門緊鑼密鼓地開展防抗乾旱工作。 6月19日,自治區召開抗旱救災專題會議,進一步研究部署當前抗旱工作。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在會上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防控,確保人民群眾生産生活用水安全,確保糧食安全,確保生態安全。

  近日,拉薩市公安消防支隊派出消防車協助達孜縣塔傑鄉農牧民澆灌冬小麥。記者 蔣蓋 李林 攝

  為了全力打贏抗旱、促田管、奪豐收這場硬仗,自治區派出三個工作組分赴旱情嚴重的縣檢查、指導當前抗旱工作;自治區財政緊急預撥抗旱應急資金300萬元;自治區農牧廳迅速派出工作組開展巡查督導,加強旱情分類指導工作,圍繞抗旱保作物開展技術培訓,全面開展農作物病蟲害檢測工作;自治區水利廳加強管理,科學調度,積極開展抗旱應急水源建設,積極搶修抗旱應急工程或增建臨時抗旱設施,開動一切水利設施,協調各級抗旱服務隊及社會化抗旱組織投入灌溉,適時安排下撥抗旱應急資金,不斷提高工程抗旱能力;自治區氣象局通過加強旱情、災情監測和天氣趨勢預報,強化預測預警預報和預防,並掌握有利天氣成功實施人工增雨;自治區各級消防部門出動官兵和消防車輛深入田間地頭,為農田澆水灌溉。

  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趙一平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此次旱情屬於正常的自然規律,不是人為因素,1982年、1983年,自治區曾出現嚴重的乾旱現象,當時全區主要河流斷流,人畜飲水困難。從1999年開始,自治區大部分地區雨季均呈提前狀態,且汛期雨量偏多。而引起今年初夏氣候乾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原夏季降雨系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影響自治區降水的印度季風仍未爆發,到達高原的水汽含量不足,無法形成有效降水。

  6月22日淩晨1時,西藏自治區氣象部門在林周縣江熱夏鄉實施人工增雨作業,作業現場出現明顯降水。

  趙一平説,6月21日23時11分和22日1時,自治區氣象臺、自治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和拉薩市人工增雨作業領導小組分別在堆龍德慶縣和林周縣江熱夏鄉、強嘎鄉實施人工增雨作業,作業現場均出現明顯降水。其中堆龍德慶縣為3.8毫米,林周縣松潘鄉為6.0毫米、江熱鄉為8.6毫米,拉薩市區為2.2毫米。6月21日至22日,昌都地區、那曲地區東部也出現了中雨以上降水,此次降水對緩解目前主要農區的旱情有利。此外,自治區部分地區在未來一週可能出現短時對流性天氣,天氣將由晴熱少雨向有利於降水的形勢轉換,預計6月25日左右拉薩市、昌都地區有小到中雨或雷陣雨,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有小雨,自治區大部分地區的旱情有望得到進一步緩解。儘管如此,全區各地仍要牢固樹立抗旱救災奪豐收思想,紮實抓好各項抗災救災工作,確保今年全區農牧業豐收。下一步,氣象部門將繼續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及時發佈氣象信息,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抓住時機繼續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最大限度地降低乾旱災害造成的損失。同時,將進一步加大對各地旱情的調查,為各地市提供氣象服務。

 

責編:韓淩默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