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春光無限好——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基本建設項目建設情況綜述
近幾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幹部群眾同心協力、共同努力,自治區農牧業基本建設項目取得了較好成績。
農牧民收入連續6年兩位數增長
資料圖片:西藏林芝地區的一名藏族姑娘在採摘水果(2008年7月9日攝)。西藏自治區統計結果顯示,2008年上半年西藏農牧民收入穩步增長,實現人均現金收入999.83元,同比增長15.1%。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農牧民收入偏低始終是自治區農牧業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為此,自治區把促進農牧民增收作為農牧業基本建設項目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託項目建設,支撐産業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自治區特色農牧業建設項目通過近5年的建設,項目區農牧民人均增收達647元,比全區農牧民收入年均增幅高出350元左右,為實現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的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初步形成區域特色的産業佈局
資料圖片:2007年4月10日,西藏曲松縣下洛村農民卓瑪在給短期育肥羊喂飼料。新華社記者索朗羅布攝
面對農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新要求和農牧民增收的艱巨任務,2004年,自治區提出了“優勢産業優先發展,優勢地區優先突破”的方針和“區域集中、規模做大、質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工作要求,先後投資16319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86424萬元,實施了特色種植養殖、設施農業、生物資源開發和畜禽優良品種選育為主的特色産業項目247個。初步形成了藏東北牦牛、藏西北絨山羊、以“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為主的食油禽蛋奶茶、以藏東北為主的林下資源等産業帶,農牧業開始呈現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市場化經營、特色化發展的態勢。
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
資料圖片:2007年5月21日,西藏山南地區貢嘎縣甲珠林鎮紅星村的村民在自家大院裏曬餅子。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自治區重點實施了牧民定居工程、農村沼氣和天然草場退牧還草等工程。“十一五”以來,在7個地(市)、52個縣實施了牧民定居工程,累計使2.76萬戶、13.8萬牧民群眾告別了遊牧生活,住上了安全適用的住房;完成農村沼氣建設4.3萬戶,21萬農牧民用上了方便、清潔的能源;在19個縣實施天然草場退牧還草工程,禁牧休牧草地圍欄2661萬畝,草地補播改良799萬畝,有效地保護了草原生態,提高了畜牧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
提高農産品的商品率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特色農牧業項目建設,全區累計新增的生産能力有育肥牦牛7.9萬頭、短期育肥綿羊131萬隻、山羊絨75萬噸、藏香豬14萬頭、禽類330萬隻、馬鈴薯34.5萬噸、蔬菜12萬噸。通過優惠政策牽動、項目建設拉動和科技措施促動等綜合措施的全力跟進,全區糧食總産量穩定在95萬噸左右的水平,確保了糧食安全;蔬菜産量46萬噸、肉類24.3萬噸、奶類29.5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7%、13.2%和9.3%;蔬菜旺季自給率達到了80%以上,大部分特色農産品的商品率達到70%以上。
提高農牧業科技貢獻率
資料圖片: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克松村的村民卓嘎在喂豬(2008年12月15日攝)。近年來,西藏城郊畜牧業發展迅速,短期育肥技術得到推廣,農民從市場購買牛羊豬等幼畜進行短期育肥後即可出售,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科技助推器。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
“十一五”期間,自治區以農牧業科技推廣能力、動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設為主的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得到了加強。進一步完善了縣鄉獸防站基礎設施,為全區74個縣(市、區)配備了農業科技直通車。今年,自治區將啟動5個地(市)、20個縣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農牧業科技推廣體系服務條件的改善、手段的增強,促進了科技推廣工作成效的提高。全區農牧業科技貢獻率從“十五”末的32%提高到了36%。通過實施糧油單産行動,全區農作物良種覆蓋率提高到80%,平均單産提高18.2公斤;全區13個種養業優良品種繁育場(基地)初步建成;全區累計制定無公害農産品技術地方標準11個,認證産品128個,科技在農牧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加快了農業産業化步伐
自治區圍繞特色農牧業開發,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圍繞特色農産品的營銷,扶持和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截至目前,國家級、自治區級和地(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到了5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2008年,自治區級龍頭企業産值達12億元,訂單金額達到1.36億元,擁有固定合同農牧戶5000余戶。截至目前,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290家,入社農戶26110戶。
相關鏈結: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