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西藏頻道 > 焦點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成都軍區某測繪大隊支援西藏社會經濟建設記事

 

CCTV.com  2009年04月21日 15:2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測天繪地,織出雪域錦繡河山

  ——成都軍區某測繪大隊支援西藏社會經濟建設記事

  新華網成都4月18日電(記者劉永華、朱映濤)輕擊鍵盤,屏幕上高倣真的三維地形圖旁跳出一連串的數據。

  一條條數據代表著一座座雪山、一條條河流、一片片草原……

  這是成都軍區某測繪大隊最新研製的西藏地區數字化地圖,雪域新的發展規劃,將從這裡起步。

  成立60年來,測繪大隊測遍了西藏60多個縣,完成了中印、中老、中不等邊界勘測任務,總行程超過6400萬公里,改寫了西藏曆史上無圖的空白,為西藏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82年,中央軍委授予他們“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測繪大隊”榮譽稱號。

  測量世界之巔

  上世紀50年代前,西藏地圖在地理上是一片空白。

  西方殖民者曾徒步前往拉薩,用步伐計量拉薩平均高程,結果與實際相差數百米。印度多次派出測量隊到喜馬拉雅山脈,卻只能描繪出山脈的大致曲線。

  1950年,測繪大隊67名官兵翻雪山、越絕壁,兵分三路進軍拉薩。首上高原,官兵們一氣繪製了148幅路線圖,勘測選定了祖國內地通往拉薩的生命通道——川藏線,奏響了征服雪域的偉大序曲。

  10年後,深深紮根高原的測繪大隊開始了消滅青藏高原無圖空白的大會戰。官兵們手提肩扛,攀陡崖、趟冰河、穿叢林、過溜索、走棧道……走到哪,測到哪,一處處空白陸續查明,一張張地圖相繼誕生。

  1975年3月,測繪官兵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發起衝擊。

  在海拔7050米的測量點,氣溫降到了零下40攝氏度,漫天的雪花把高山上的官兵裹成了一個個雪人。儀器被大風刮得東倒西歪,水平泡不停地晃動。

  藏族幹部普布一咬牙,脫掉右手的鴨絨手套,架穩儀器完成了測量。接著,他又抱著重力陀,步履蹣跚,登上海拔7790米的高地,創造了至今無人能破的世界重力測量紀錄。幾天后返回大本營時,普布黑紫的右手已經和鴨絨手套緊緊粘在一起,最終被迫截肢。

  1975年5月27日14時30分,中國登山隊第一次將紅旗插上珠峰峰頂,早已守候在附近10座山峰上的官兵同時向珠峰交會觀測。3天后,他們在世界上第1次得出了珠峰的精確高程——8848.13米。

  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墨脫,被高聳入雲的嘎龍拉山和多雄拉山所環抱,是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也是西藏地圖上最後一片空白。

  1981年春,由203名官兵組成的測量隊徒步挺進“孤島”。8月12日,到達多雄拉山測量最後一組點時,洶湧的多雄河擋住了他們的去路。戰士馬貢澤搶先爬上唯一的通道——一條銹跡斑斑的溜索。可剛滑到河心,溜索突然繃斷,馬貢澤不幸墜入激流,犧牲時年僅19歲。

  “西藏地圖上的每一個數字,都凝結著測繪官兵的鮮血和汗水。”進軍西藏至今,這個測繪大隊先後有24名官兵長眠雪域,79名官兵因公致殘。

  繪出雪域的明天

  “多年來,我們在西藏各地測繪了數千幅建設規劃地圖,直接推動了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隊長薛冰自豪地説。

  上世紀90年代初,受地方政府委託,測繪大隊對拉薩新城區進行規劃測量,製作了拉薩市第一代紙質地圖。2000年,官兵們應用數字平板儀等新技術,繪製了拉薩第二代全要素數字地圖。2009年3月,他們又成功製作出高分辨率的拉薩市第三代數字衛星影像大挂圖,覆蓋面積達到了傳統地圖的5至10倍。

  短短10多年,拉薩市街區面積增長了幾乎3倍。地方國土規劃部門的同志對官兵們説:“你們每繪一次圖,我們拉薩就變一次樣。”

  2001年2月,青藏鐵路開工準備進入倒計時,大隊受命在短時間內完成拉薩段鐵路及火車站的選址勘測工作。

  四週的高山上還是白雪皚皚,官兵們就扛著儀器,乘著牛皮筏,劃進了拉薩河谷。

  靠著每天的白水煮麵,官兵們高標準完成了拉薩段鐵路、公路大橋、鐵路大橋、火車站的選址測量工作,創造了首次在拉薩實現全數字測量、首次高精度完成大面積河灘水域勘測等高原測繪的7項第一。

  青藏鐵路通車後,拉薩市用電緊張,自治區政府準備在羊卓雍湖建設一個大型水電站,急需大隊提供各種相關數據。羊卓雍湖地形奇險莫測,深谷強勁的冷風常常在周圍的高山上掀起飛沙走石,把湖水扯起滔天巨浪。

  “只要是造福西藏同胞,再苦再難,我們也要上!”測量小分隊的官兵沒有叫一聲苦。

  一次,小分隊在山腰測量,忽然暴雨傾盆,只能被迫撤離。剛下到崖口,就聽見“轟”的一聲巨響,駕駛員懵了,車停了下來。中隊長胡盛江大吼一聲:“快往前開!”剛跑出十多米,一股強大的泥石流擦著車尾衝入山澗……

  胡盛江笑著拍了拍幾名新同志的肩膀:“野外作業突發情況多,慢慢就習慣了。”

  現在,有了測繪大隊建設的新一代衛星測量控制網點,人們手持衛星導航儀,走到西藏任何一個地方,都能自動顯示出這個點的三維坐標,並能實時進行短波通訊。測繪大隊也因對西藏發展做出的貢獻,被表彰為“全國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永不移位的忠誠

  “我們測繪兵對西藏的感情,就像雪山上的標注點一樣,永遠不會移位。”搞了40年高原測繪的高級工程師譚其生説。

  幾年前,譚其生就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可野外作業時,這個頭髮花白的老兵總是出現在隊伍裏。

  “在雪山上奔波了大半輩子,該歇歇了。”大隊領導勸他。

  “我放不下啊!”譚其生慨嘆,“我們對西藏冰川研究得還不夠。我這輩子,無論如何,得在這上面搞出個名堂。”

  為了拍攝研究所需珠峰的清晰圖像,年近花甲的譚其生,和同事們一起,在海拔6600多米的雪窩裏蹲了兩天兩夜,直到雲開霧散。2007年,譚其生的“中國冰川測繪”研究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次,在測量某邊境線時,上級發現有一個點測繪難度較大,特地放寬了限差要求。

  “按最低要求上交成果,這不是我們大隊的作風!”大隊長薛冰和幾名業務骨幹商量後,決定在附近的雪山多設幾個觀測站,減少測量誤差。在繞行1000多公里後,他帶隊徒步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仙嘎山,趴在齊膝深的雪中連續觀測了3個小時,最後獲取了100%精準的數據。

  2008年,中隊長王永定帶隊在那曲無人區作業。官兵們連續奮戰1個月,臉上不知道曬脫了幾層皮,終於完成了31個點的測繪任務。可剛走出無人區,工程師在對照地圖時,發現在海拔5000米一個點上標注的獨立石不見了。

  “是測繪時的疏忽,還是其他原因?”王永定二話不説,掉轉方向盤,重入“無人區”。一來一回,顛簸了上千公里,事情才水落石出。站在標注點上,筋疲力盡的官兵們相視一笑:“跑幾天路換個心裏踏實,值!”

  成立至今,測繪大隊多項成果在全軍獲獎,高原測繪質量一直名列全國、全軍前列,在全軍地圖質量評比中,他們獲得了15個項目的8個第一和總評第一的好成績。

責編:李戎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