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郎平——孝順的女兒
![]() |
郎平和父母在一起 |
對普通女性而言,49歲是居家安定的年齡,可郎平跟這樣的字眼毫不搭界。從1986年退役,踏上赴美留學的路開始,郎平就像一片一旦起航就註定永久漂泊的風帆,美國、意大利、土耳其,每次暫時靠岸之後,就奔向更遙遠的征途。郎平在世界排壇為中國女排樹立起一面旗幟,付出的代價就是跟親人的聚少離多。
郎平小時候在體校練排球時吃了很多苦,母親一直勸導她:“平平,吃點苦算什麼,你既然喜歡打排球,就不能半途而廢。”她第一次出國時也帶着父母這樣的支持和期許踏上征程。20多年後,父母逐漸蒼老,他們不再像郎平年輕時那樣鼓勵她去拼搏,取而代之的是依依不捨和不斷挽留。
2008年底,郎平在自己的48歲生日當晚,獨自登上從北京飛往伊斯坦布爾的航班。即將出發前,媽媽還在往郎平的行李裏不斷地塞方便麵、香腸和滷蛋。臨走的時候,媽媽把她送到樓下,和她緊緊地擁抱了很久,再三叮囑她要照顧好身體。回想起母親久久不願放開的手,她意識到父母已經年邁,是好好報答他們的時候了。
那一天,郎平第一次流露了想早些結束旅程、歸家陪伴父母的願望。郎平在去機場的車上對朋友説:“老媽是擔心我跑不動了,其實我也挺擔心老爸老媽的。他們歲數都不小了,等浪浪上了大學,我就儘量多待在國內。這麼多年,一直都是老爸老媽為我操心,我都沒有好好陪過他們。”
從此,“戀家”情結在郎平的心裏像草一樣蔓延。在土耳其執教的數月間,郎平在博客裏數次寫下“我很惦記家人,很想結束這樣漂泊的生活”,“生活不習慣的時候、生病的時候、勞累的時候、寂寞的時候,我真想回家,想念親人”。
2009年春節,郎平是在土耳其的中國大使館度過的,雖然和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們一起動手包餃子,也算度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除夕夜。但提起餃子,郎平就立即想起遠在北京家裏的父母,這時候最應該陪在他們身邊。有時候僅憑一句話,就足以勾起郎平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有一次和姐姐通電話時,姐姐告訴她,北京下雪了。郎平向窗外望去,突然看見安卡拉此時也在下大雪。但在郎平眼裏,安卡拉的雪不是北京的雪。
4月,郎平終於結束了在土耳其的執教生涯,回到北京的第一頓飯就是媽媽親手包的茴香餡餃子和她最愛吃的老玉米。郎平的下一站是廣州,父母對此已經很知足,跟動輒坐飛機十多個小時才能到達大洋彼岸相比,從廣州到北京三個半小時的飛行已經算是近在咫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