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以我作為解説的角度看,25秒時限規定的出臺雖然自有其積極意義,但也存在著缺乏操作性的執行難度。
積極面:收斂拖遝 略有成效
25秒的限時規定可以大大加快分與分之間的行進節奏,使比賽顯得更為緊湊。回顧去年5小時53分鐘的澳網男單決賽,有統計顯示,德約佔比賽中平均每分的間隔時間為35秒,納達爾是31秒。專家推算,這場創紀錄的時長裏其實包含約70分鐘的水分。可以説,兩人在全世界面前起到了並不太好的作用——似乎他們是因足夠拖拉磨蹭才成為最好的兩個球員。
於是,ATP出臺規定就不足為奇了。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新政”,早在上世紀90年代,ATP就已有類似規定。只不過當時比賽節奏相對較快,25秒間隔對絕大多數球員綽綽有餘。但近些年隨著男子比賽越發底線化、多拍化、體能化,總之就是越來越馬拉松化,球員越發需要用每分之後的間隔來贏得喘息、恢復及思考的時間。也就是説,間隔的長短已越來越具有戰術意義而不單純是所謂“死球”的時間了。
從本賽季的情況看,加大25秒時限執行力度後,球員特別是頂尖球員確實已在收斂自己的拖遝行為,就像ATP執行總裁布拉德-德拉維特所説:“我們相信這一修改對裁判將是個更有用的工具,並且對所有超時的判罰能保持一致。我們仍認為會對比賽進行有積極作用。”這個積極作用並不是真的把每分間隔限制在25秒內,而是確保比賽節奏掌握在主裁而不是某位球員的手裏。
消極面:真正落實 難上加難
作為“磨王”,德約和納達爾對規定卻態度不一。德約表示無條件服從,而納達爾則視其為災難,“我無法支持這個規則,因為很多偉大的得分從此消失了。你不會再看到ACE球出現在精彩得分集錦中,你能做到這完成精彩一分後,相隔25秒再打出完美的擊球嗎?不,這是毀滅美麗網球。”
納達爾的話也許道出了目前越發依賴多拍相持的底線網球的悖論:關鍵分需要ACE球,但ACE球需要調整好呼吸,但在多拍後這尤其需要時間,25秒絕對不夠,於是下一球只能還是多拍,多拍,又一個多拍,越來越慢的多拍,直到有一方筋疲力盡……
這幾年我們已越來越頻繁看到超長回合在男子比賽在上演:去年澳網德約和納達爾的31拍、去年法網加斯奎特和季米特洛夫的34拍,今年澳網西蒙和孟菲爾斯的71拍……還不夠嗎?從實際效果看,ATP的“限時規定”比前兩年WTA的“禁聲令”要更落在實處。
莎娃、阿扎還是照喊不誤,本賽季雖然德約、納達爾、穆雷、伯蒂奇等都曾已在比賽中受到過警告,當然,也還沒有哪個頂尖球員真正受到過取消一次發球和罰分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