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籃協又搞起了體測,而且一搞就是十項,眾多跑籃球的記者和俱樂部的教練隊員們都雲集秦皇島,好一派大敵當前的超級聚會。這陣勢,讓我頗有穿越之感,仿佛彩色照片變成了黑白時代,一個計劃時代下特有的動作,居然在中國體育大步走向職業化的今天捲土重來。讓人不由得擔心:這職業應當是“偽職業”吧?這樣搞,除了樹立籃協至高無上的權威之外,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嗎?
在計劃時代,或許對於很多運動員來説,是“要我練”,為防止他們偷懶,“組織”用體測的方式來監督考核,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CBA意味著全面進入職業化時代,職業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由“要我練”變成“我要練”,為自己的飯碗和利益考慮,隊員不自覺很難。即便不自覺,殘酷的職業賽場也會大浪淘沙,你有什麼可著急的。為什麼一定要像怕人忘記的長輩一樣,用體測來多此一舉。
職業化,意味著給俱樂部更大的權利和自由度,每個隊備戰,都該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但一刀切的體測,讓俱樂部和備戰節奏必須服從籃協的安排,這種“市場”必須服從“市長”的反改革思路與動作,為何在紀念市場經濟確立二十週年的2012年,又出現在中國的籃球賽場上呢?
我們渴望更多的有特點的球員,但卻擁有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投籃的“雙規”體測,最後個性服從於籃協的共性。這是怎樣的一種“撥正反亂”?是搞笑還是惡搞還是瞎搞,我很想問問元芳:你對這事兒怎麼看?
《道德經》裏認為,最好的領導者,並不是讓人尊敬愛戴的君主,而是感覺不到他存在的君主,這道理,對於今天的各種管理者依然是個提醒。用好的規章制度,讓職業聯賽平順提升,才最好。可這種“計劃”特色的體測,除去讓全中國知道籃協是存在的是至高無上的,還有什麼意義嗎?停了吧!讓市場的歸市場,市長的歸市長。別再用“計劃”的手來扇“職業”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