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説“羽毛球是亞洲人的運動”,一點也不為過。世界排名前十的國家隊中,除丹麥、德國和俄羅斯之外,其餘七支隊伍全部來自亞洲,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國家對羽毛球運動的重視程度和投入水平。那麼,在羽毛球運動屬於邊緣項目的歐美發達國家,運動員們的生存狀況如何?他們的本土頂級羽毛球運動員能否像亞洲高手們一樣享受巨星般的待遇?
昨日,德國女單教練王旭焱、荷蘭女單一姐姚潔和美國隊教練兼領隊蔡子敏,三位華裔人士向記者介紹了這三個國家羽毛球運動員的生存狀態。
德國
頂級球員享中産待遇
德國羽毛球黃金賽總獎金為12.5萬美元,但前三名大多被亞洲國家包攬,德國本土球員很難靠打比賽養活自己。據王旭焱介紹,德國羽毛球運動員只有三種主要收入來源:
首先是當兵。“類似中國的八一隊,每天練球,一個禮拜去部隊報到一次,每年有8到12個星期的高強度軍事訓練。”王旭焱沒有透露羽球員當兵的具體收入。據記者了解,德國六年以上肯上戰場的職業兵,月純收入可達8000歐元。
其次是平時在國家隊訓練,週末替俱樂部打比賽,優秀球員還能拿到不多的補貼。“俱樂部收入主要靠政府和贊助商,俱樂部本身不允許贏利,國家給的錢,必須花掉。即使是票房收入也要用來投入球隊建設。老闆辦俱樂部,只是出於個人愛好,根本不指望它賺錢。德國球員只是來俱樂部訓練,食宿全部自理。”
再就是贊助商。“德國國家隊和中國類似,球員參賽的一切費用由國家包乾,每天還有補助,但打湯尤杯、奧運會這類比賽,國家隊是不發獎金的,主要還是靠贊助商。”
王旭焱透露,德國頂級球員的年收入在10萬歐元左右,“比一般工人要好,和中産階級家庭差不多”。德國相比其他歐美國家的羽毛球運動員收入是高的了,但仍無法吸引足夠的後備人才,“求別個來,別個都不來。不像中國球員,個個都夢想著進國家隊。”
荷蘭
本土球員年薪難過萬
荷蘭屬於高福利國家,羽毛球活動十分普及,有大約500個地方俱樂部,基礎訓練設施也相當好,但絕大多數參與者還是以興趣和健身為主,像姚潔這樣的高水平、高收入職業球員比較少。“大多數球員收入很一般,有的還在讀書,屬於半專業球員,主要靠政府補助。”姚潔説,“即使是水平拔尖的荷蘭本土球員,在俱樂部的年薪也很難超過1萬歐元。有贊助商的高水平球員不用額外打工就能買房買車養活自己,荷蘭奧委會不會獎勵蠻多錢。而收入來源不多、達到荷蘭奧委會規定成績的球員,也能在政府的扶持下過上有房有車的生活,至少可以安心打球,不需要額外打工。”
姚潔離開其所在的荷蘭俱樂部後,贊助商對俱樂部投入大幅減少,直接影響了荷蘭本土球員的收入。這種惡性循環間接導致許多優秀球員流失。“在歐洲,丹麥的待遇是最好的,其次是德國。”姚潔説。
美國
外出參賽反倒貼錢
在美國,父母要想培養出一名羽毛球奧運選手,成本是很高的。據蔡子敏介紹,美國羽球員進入國家隊以前,基本是由父母出錢贊助的。比如,王敏力、王苑力姐妹,這兩年打奧運積分賽就花掉家裏十幾萬美元。“初級階段的訓練費4000美元一年,每週訓練三天;如果需要加練,每小時50至100美元不等,視教練水平高低、名氣大小而定。培養一個孩子,至少每年得花費1萬到1.2萬美元左右。這還不包括外出比賽的費用。只有取得了全國單打前兩名、雙打第一名的成績,才可以在國家訓練中心免費訓練。”
據悉,在美國,一個17歲左右、打出了一定成績、有發展前途的球員,能得到贊助商免費提供的裝備和器材及每個月500至800美元的補助。而全美冠軍只能一次性得到贊助商2000美元的獎金,成績和世界排名達到一定指標後,也能得到贊助商相應數額的獎勵。只有高水平球員才能獲得每年2至5萬美元不等的贊助合同。
然而目前,美國老一批的球員只有兩條出路:當教練,或自己辦俱樂部,“因為他們讀書少,很難找到工作”。高水平教練在美國年薪4萬美元左右,“要靠額外輔導訓練才能維持收支平衡,如果帶隊出來比賽半個月,收入就會損失2000美元。自己成立俱樂部更累,每天要考慮房租、水電、教練工資、收支盈餘,覺都睡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