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蹴球是北京市民族傳統體育協會挖掘整理的一個體育項目,它來源於清代的踢石球,經過十幾年來不斷的表演、比賽,現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規則,進入了在群眾中推廣普及的階段。蹴球比賽是在一塊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進行,分兩隊進行比賽,每隊兩名運動員。古代踢石球是用石頭琢成的健身球,現代用地擲球代替,每隊兩隻球,分藍紅二色。甲隊編為1號和3號,乙隊編為2號、4號,比賽按1、2、3、4號的順序輪流蹴球。比賽方法是腳跟著地,腳掌觸球,用力蹴球。凡乙方球擊中對方球,根據規則可得1-2分,把對方球擊出場外則得4分,先積50分者為勝方,三局兩勝。蹴球由於器材簡單,場地面積小,可進行單人、雙人、團體賽幾種形式,競賽起來既有鍛鍊身體價值,又有趣味性和觀賞性,老少皆宜,很受群眾歡迎,是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一個好項目。
蹴球,原稱踢石球,是古代蹴鞠運動的一種形式。蹴鞠所用的運動器材石球,早在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發掘中就有實物發現。殷商卜辭中有這麼一句話:“庚寅卜,貞,乎品舞,從雨”據有關專家考證,“品”就是蹴鞠的意思。其中“0”表示球,而“品”是人雙足象形。這段話是説庚寅占卜,吉,呼跳“蹴鞠舞而得雨。通過這段卜詞,説明蹴鞠遊戲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到了漢代,蹴鞠遊戲更加普及,並且列入兵家,其規則傳説為“黃帝所作”,有二十五法。二千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就是一名蹴鞠的好手。到了宋代,民間有專事蹴鞠的行會組織叫“圓社”,元代雜曲更有大量關於蹴鞠遊戲的描寫。到了清代,古代蹴鞠方法已大部分失傳,只有在踢石球、夾包、花毽等遊戲中還可以看到蹴鞠二十五法中的一些影子。
蹴鞠原有二十五法,踢石球只是其中一法而已。關於踢石球在古典小説《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有這樣的描寫“培銘“往東邊二門前來,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這裡寫的踢球,就是踢石球。清末《北京民間風俗百圖》第六十四圖《踢石球》寫了踢球之法:二人以石球二個為賭,用些碎磚瓦塊鋪地,用一球先擺一處,二球離七、八尺遠,每人踢兩次。踢中為贏,不中便輸。關於清代踢石球的方法,筆者曾向愛新覺鑼.溥任先生請教。溥任先生係末代皇帝溥儀的四弟,從小在醇親王府中生活,他曾看到太監踢石球,所踢的球是老人們為了健身握在手中揉動的以活動筋骨的健身球,踢的方法是先用腳尖踩住球,然後用力向前踹,以擊中對方為勝。無論是圖畫記載,還是老人描述,均是用腳“踹”球,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類似足球運動的踢球。踢石球實際是“踹”球,因此踢石球遊戲經過挖掘整理後,在成為正式群眾比賽的運動項目時,用了“蹴鞠”的“蹴”字,定名為蹴球。
蹴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體育明珠,這個球的挖掘整理成功,是千年古書上記載的蹴鞠以新的面目得到新生,為新形式下的全民健身運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