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體育臺 > 亞殘運會新聞 >

國際殘奧會主席:亞殘運志願者是殘奧精神最佳演繹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5日 10:53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廣州亞殘運會官方網站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多終端看高清體育直播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廣州亞殘運會官方網站12月15日報道 “亞殘運會志願者是殘奧精神的最佳演繹!”國際殘奧會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在為53萬亞殘運會志願者的題詞中寫道。他高度評價了亞殘運會志願者的服務工作,盛讚亞殘運會志願者熱情、貼心、專業。

  克雷文:亞殘運會志願者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專業”

  13日晚,國際殘奧會主席菲利普克雷文慰問了正忙碌在服務崗位上的亞殘運會志願者。亞殘運會志願者吳昊表示,“克雷文主席和藹可親,他的鼓勵讓我們幹勁十足。”慰問期間,克雷文主席高度評價了亞殘運會志願服務工作,盛讚亞殘運會志願者熱情、貼心、專業服務,並充分肯定了嚴謹週密的志願服務組織工作。他表示,廣州2010亞殘運會的志願者給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專業,“看得出來,亞殘運會志願者經過大量的扶殘助殘專業培訓和崗位實踐。”

  “作為一名亞殘運會志願者,我們有責任提供最真誠、最專業、最貼心的服務,向各國來賓展現我們亞殘運會志願者的風采。”亞殘運會志願者劉海燕説,主席的肯定和勉勵令在場的志願者感受到了濃濃的關懷和愛意。

  驚嘆“志願彩”創意多多

  慰問過程中,亞殘運會志願者代表陳曉萍為克雷文主席戴上了亞殘運會版的“志願彩”,並送上一套包含有共6版22款志願彩的禮盒。克雷文指著一條賽會版“志願彩“興奮地表示,“這個我在觀看亞運會開幕式上見過,當時全場運動員和志願者都在揮手致意,他們手上戴的這個彩巾格外顯眼,很漂亮、很時尚。”當得知“志願彩”除了是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志願者的標識物以外,還在青少年當中掀起一股時尚佩戴風潮時,克雷文非常高興,對廣州亞運志願者工作在文化産品創新方面的做法大加讚賞。亞運會、亞殘運會志願者標識物凝聚了志願者精神,代表了志願者形象,“戴上‘志願彩’,人人都是東道主,個個都是志願者。”陳曉萍自豪地説。

  他還表示,廣州2010亞殘運會是一次“歡聚、分享、共贏”的盛會,志願者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認為,賽場上的殘疾人運動員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助威,而亞殘運會的志願者,尤其是觀眾服務類的志願者在調動現場氣氛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殘疾人運動會與亞運會最大的不同在於,許多比賽都需要觀眾嚴格遵守觀賽規則和禮儀,“比如説盲人門球比賽,為不影響比賽幾成,觀眾必須在喝彩音樂聲響起後才能鼓掌慶祝,我們的志願者在推廣觀賽禮儀和場面控制方面做得不錯。”

  隨後,克雷文主席興致勃勃地為53萬亞殘運會志願者題字,並勉勵全體亞殘運會志願者“再接再厲,為亞殘運會的圓滿完成做出更大的貢獻”。最後,克雷文與在場的志願者們一起行起了“志願禮“,併合影留念。

  亞殘運會志願者全面接受系統扶殘助殘技能培訓

  記者了解到,這次亞殘運會的志願者中,除了保留了亞運會的大部分骨幹志願者以外,同時還補充了一些新鮮力量,“由於服務對象比較特殊,因此我們對所有亞殘運會志願者我們都進行了大量的扶殘助殘技能強化培訓,讓他們能夠充分了解殘疾人,將熱情付諸志願服務中去。”亞殘運會組委會志願者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亞組委志願者部對服務亞殘運會的志願者進行了賽前的特訓,在全市確定了18家助殘扶殘的培訓基地,分批安排志願者到這些培訓基地,讓他們走近殘疾人,了解殘疾人。談及服務殘障人士的特殊性,培訓老師譚教授説,“以往我們很多人觀念,就是看見殘疾人朋友,都很想主動去幫助他們,但通過培訓,我們讓他們知道,應該要徵得他們同意才能去幫助他們,按照一看二問三聽才去幫助他們的原則去開展這個工作。”

  殘疾人志願者言傳身教助隊伍整體服務技能

  亞殘運會組委會志願者部部長王煥清表示,在亞殘運會的志願者隊伍中,有不少志願者本身就是殘疾人,“他們在服務的過程中展現出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感染身邊的志願者同伴,而且他們深知殘疾人服務對象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在服務過程中也能適當提醒其他志願者注意服務方式和技巧,有助於提高亞殘運會志願者隊伍的整體服務技能。”

  他表示,在亞殘運會結束後,仍然會有不少志願者將繼續為社會殘障人士進行志願服務,“我們開展了一個叫作‘志願助殘、陽光微笑’的愛心繫列活動,一些願意助殘的志願者,他們將會在亞殘運會結束後,繼續對殘障人士,特別是重殘的青少年進行一對一的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