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BA總裁斯特恩 |
CCTV.com消息:當中國足球隊在世界盃外圍賽上一次次殺?而歸,同時,在街頭、工廠和學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籃框下拿起籃球跳投。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籃球比賽的觀眾也成倍的增長,對於那些35歲以下的絕大多數籃球迷而言,籃球就是NBA,籃球就是喬丹,籃球就是姚明。
現在所有人都知道NBA是什麼,連老太太都知道。中央電視臺NBA直播的解説顧問徐濟成給我講過兩個故事。第一是在1990年代末,美國有一位專門寫籃球的作家來中國採訪,在北京的衚同裏遇到一位老太太,身上的T恤上印著一個憤怒的牛頭。美國作家好奇的問:“你知道身上的牛頭是什麼意思麼?”老太太很不以為然的説:“這還不知道?喬丹嘛……什麼芝加哥紅牛隊的嘛……”
還有另一個故事,是徐繼成出去採訪的時候,好像是在合肥還是哪座城市。那是一場中國男籃的比賽。傍晚,大徐去報攤上買報紙,賣報的老太太説:“你這麼高的個兒,也是來看籃球賽的吧?”大徐説:“您也知道有籃球賽?”老太太説:“當然知道了……姚明從NBA掙了大錢回來了……”
NBA正以席捲全球的姿態,成為上億中國球迷生活中的一部分。今天的NBA已經擁有了6個分區和30支球隊,芝加哥公牛隊和休斯敦火箭隊寄託了兩代中國NBA球迷的夢想。中央電視臺每週有四場NBA的比賽直播,很多球迷都説,如果沒有NBA,他們都無法想像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這讓我想起25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NBA畫面的時候,我和我的同事們感覺到的那種驚奇和陌生。
1982年,我剛剛進入中央電視臺的第一年,我們體育組每週做一檔《體壇縱橫》的節目,每集50分鐘,是從國外寄來的帶子裏編播的,我不記得是哪兩個隊的比賽了。當我們一看到籃球賽的畫面時就發出了感嘆:我的天!這美國籃球怎麼都打成這樣了?這還是籃球麼?球員在空中飛行,激情四射的大力扣籃,出神入化的表演。其實如果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那時候的NBA不像今天的NBA這樣盛行小球戰術,打得如此快速,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體壇縱橫》要配音,但我們完全不知道球隊和運動員的名字。我們請了一位美籍華人的朋友來,他對NBA比較了解。他一邊看一邊給我講,我就做記錄。他講完了,我反復的看錄像帶,然後再配解説。當時並不是每一期《體壇縱橫》裏都有NBA,如果有也只有五六分鐘,但是給人留下的印像及其深刻。
到了1986年,中央電視臺從美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購買節目的時候,其中包括了一部分NBA的內容。當時《世界體育》節目的播出時間是50分鐘,播NBA比賽就佔了大概40多分鐘。這不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播出NBA,而是中央電視臺開始比較系統的播出NBA的比賽。現在美國NBA總部也就把1986年作為NBA進入中國的標誌年,2006年是NBA進入中國市場的20週年。
我還記得那場播出了40分鐘的比賽,是前一年的NBA總決賽,洛杉磯湖人對波士頓凱爾特人的第六場比賽,是我配音解説的。當時沒有人知道NBA的背景和資料,更別説一些場外的花絮故事了,我只能像廣播電臺的解説一樣來解説電視節目。我費了很大力氣,把那些龍騰虎躍的球員的名字記住,有“魔術師”約翰遜,有“眼鏡蛇”詹姆斯 沃西,有“大鳥”拉裏 伯德,這些球員後來成為了中國球迷耳熟能詳的英雄。10年之後,邁克爾 喬丹把NBA推上了歷史的巔峰。
那時候解説NBA碰到的問題很多,因為沒有人了解這項賽事,沒有人清楚NBA到底怎麼分區,什麼賽制,有多少支球隊;也沒有人知到那些球隊的英文名字應該怎麼正確的翻譯成中文,沒有統一的説法。比如説,有人説是印第安那留馬隊,也有人説是印第安那步行者隊。後來慢慢的接觸多了,譯名由新華社的外事部門來負責統一譯定,這才有了一定之規。
就這樣,NBA開始不定期的在《世界體育》節目裏出現。直到1989年,剛剛上任不久的NBA總裁斯特恩先生來到北京,第一次敲開了中央電視臺的大門。2004年秋天,當姚明率領休斯敦火箭隊和薩克拉門托國王隊來到上海和北京打NBA中國賽的時候,整個中國掀起了NBA的熱潮。斯特恩先生從飛機上下來,紅毯墊道,凈水潑街。他成了中國的貴客,被安排在最好的飯店,最好的套房裏,享受貴賓級的待遇。這個身材不高的小老頭成了場下的明星,所到之處都被要求籤名合影。斯特恩已經成了世界職業體育界最成功和最著名的掌門人之一,在他上任後的20年裏,他把NBA的年收益從不到5億美元提升到超過30億美元。他利用電視的力量把NBA傳遍全球,成為了籃球的代名詞。
但在1989年的時候,誰知道這個矮個子的美國人是誰?按照中央電視臺的規矩,外國人要進臺,必須經過外事部門和領導的批准,辦理證件才行。於是在中央電視台東門的傳達室裏,斯特恩先生苦苦等待了40分鐘,才等到了當時總編室負責購買節目的李壯同志的接待。當時雙方也沒有簽任何協議,斯特恩先生就是希望免費向CCTV按期提供NBA錄像帶,如果我們覺得好,就按期播出。至於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説,等於這是一筆不要錢的買賣。和15年以後NBA駕臨上海和北京時,風卷殘雲似的卷錢姿態截然不同。在姚明進入NBA之後,中國的任何一家電視臺和網絡視頻公司想得到NBA的轉播權, 一個賽季沒有數十萬美元,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在1989年,斯特恩先生用送帶子的聰明做法誘惑中國人,他知道只要你開始看NBA,總有一天你不看都不行。
於是從1990年開始,美國NBA總部開始將NBA的節目用錄像帶的形式向中央電視臺定期發送。從那時候起,中國球迷開始比較系統地看到NBA的轉播。當時的錄像帶一般長度是一小時,第一節和第二節做成壓縮版,用音樂欣賞的形式進行編輯;第三節是一部分片段;第四節是完整的。但是,就是這一小時的節目進入中國,除去路上用去的時間和中國海關審查的時間,往往等中國球迷看到這場比賽,已經是賽季之後兩至三個月的事情了。儘管如此,每個看過NBA的中國球迷都有一種非常清晰的感覺:這傢伙,實在太好看了。如果從1986年開始計算,中國球迷一共看了8年的NBA錄像。1994年2月13日在明尼阿波利斯舉行的NBA全明星賽,成為中央電視臺開始通過衛星現場轉播 NBA的開始。我仍然是那場比賽的解説。
當時正逢喬丹第一次退役,但是公牛隊仍然有皮蓬、格蘭特和阿姆斯特朗三個人入選全明星。因為沒有網絡,對NBA了解得不夠,即使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對球員的稱呼仍然有出入,比如説,把皮蓬翻譯成皮本,把尤因翻譯成埃文。東部全明星隊很厲害,一路領先,最後大勝西部,“皮本”得分最高,拿到了最有價值球員的獎盃。
那一年的6月份,我們又實況轉播了94年的NBA總決賽,休斯敦火箭隊對紐約尼克斯隊的七場大戰。那是中國球迷第一次看到完整的NBA總決賽,後來那次總決賽被評價為NBA歷史上最慘烈的總決賽之一。兩支球隊殺得昏天黑地,我記得在七場比賽中,沒有任何一方的得分超過100分,最終火箭隊在第七場大戰中贏得了勝利。火箭隊的中鋒奧拉朱旺衝出三分線外蓋掉尼克斯後衛斯塔克斯投籃的那一幕讓人記憶猶新。那屆總決賽也成了很多中國球迷記憶中NBA的開始。8年之後,姚明以狀元新秀的身份被火箭隊選中之後説,他的偶像就是奧拉朱旺,因為他看的第一場NBA比賽就是火箭隊和尼克斯隊的總決賽。尼克斯的超級中鋒尤因日後成為了姚明在火箭隊的助理教練。
又過了一年,1995年的NBA總決賽,在休斯敦火箭隊和奧蘭多魔術隊之間進行。那是中央電視臺派轉播組首次到NBA現場轉播比賽,當時我有別的任務,所以韓喬生成了第一位到NBA現場解説的中國解説員。我記得火箭隊非常輕鬆的以4比0橫掃了魔術隊,韓喬回來説:“砍瓜切菜似的,真沒勁。”後來才知道,因為奧蘭多有全美最大的一家迪斯尼樂園,賽制是2-3-2,先在奧蘭多打兩場,再在休斯敦打三場,如果能回到奧蘭多來,我們的轉播組就可以被安排住在迪斯尼樂園裏。結果“大夢”奧拉朱旺沒給“大鯊魚”奧尼爾一點兒機會,我們的轉播組也從休斯敦直接回了北京。
1996年的11月,也就是NBA1996—1997賽季起,中央電視臺每週都通過衛星進行一場NBA的現場直播。這樣每週就有一場直播和一場錄播,中國球迷可以開始非常系統的收看NBA比賽了。幾年之後,我們把《賽場縱橫》變成了《NBA賽場》,每週在星期二、三、六、日轉播四場NBA比賽,尤其是轉播姚明火箭隊的比賽成為中央電視臺收視率最高、最穩定的節目。在2002年—2003年之間,中國三大中鋒王治郅、姚明、巴特爾都在NBA打球,從此掀起了中國球迷關注NBA的另一波高潮。
1996年,我第一次去美國聖安東尼奧現場轉播NBA全明星賽。聖安東尼奧有一座阿拉莫城,是這座城市最重要的歷史遺跡,是當年墨西哥人抵抗外族入侵的陣地,歷史上著名的“圍城十三天”,就在此處。當時在阿拉莫城邊上,有一座可以坐6萬人的體育館,名字就叫阿拉莫體育館。體育館中間有一扇大幕,往下一垂,就把體育館分隔成每一邊各三萬人的兩座體育館。不垂幕的時候,可以用來打橄欖球。大幕垂下,最適合籃球比賽。
從那時我們才知道,原來組織籃球比賽可以有這麼多精彩紛呈的內容。每次NBA全明星賽都有球迷大會,英文叫JAM SESSION,都是放在當地最大的會展中心裏舉行,佔地超過20000平米。這裡就是球迷的節日,球迷花上5塊錢,就可以進入玩一整天。在球迷大會裏,有各種各樣的籃球遊戲,總共超過120種。無論你的身材有多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適合你扣籃的籃筐;你還可以嘗試在蹦床上飛起來扣籃。如果你自信你的手和腳都很大,可以來和籃球明星的手印和腳印比一比。如果你想買東西,可以到球迷大會裏面的跳蚤市場,那裏有上千種明星簽名産品和體育明星卡。我們見到了一件邁克爾 喬丹的簽名球衣,標價3000多美金。
在JAM SESSION中間的採訪台上,當時可以預約採訪明星,到場的有賈巴爾、巴克利和現在已經故去的張伯倫。NBA為了讓記者們採訪方便,每次全明星賽期間,都會安排一天採訪日。在會展中心的其他大堂裏擺上幾十張圓桌,就像開圓桌會議一樣。每個明星坐一張圓桌,你想找誰採訪,隨時都可以過去。所有來參加全明星賽或者活動的明星都要到場,按時間分撥。比如,第一個小時是新秀,第二個小時是全明星,第三個小時是已經退役的傳奇明星和一些WNBA女籃明星。哪個明星如果不來,罰款1萬美金。
我記得當時在聖安東尼奧,就是喬丹和巴克利沒來,罰就罰,沒關係。在圓桌大會現場,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每一位明星的人氣。比如奧拉朱旺、皮蓬身邊的人就很多,“猶他二老”馬龍、斯托克頓身邊就沒有多少人。那時候有誰能想到,他們能在1997年和1998年連續打進總決賽,成為公牛王朝最強大的敵人。總之,對我們來説,一切都是新穎的,在那之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讓我到今天仍然記憶猶新。
那屆全明星賽很精彩。東部明星隊最後贏得了勝利,但是最有價值球員的評選有很大爭議。“大鯊魚”奧尼爾拿了25分10個籃板,無論得分、籃板都是全場最高的,按説應該他來拿這個MVP。可是,那屆全明星賽是邁克爾 喬丹第一次退休歸隊後的首次全明星賽,公牛隊當時正在常規賽裏勢如破竹的前進,他的人氣最旺。所以喬丹只打了22分鐘,拿了20分,上場時間是東部所有首發球員裏最少的,由電視轉播評論員組成的評委團仍然把MVP發給了喬丹,那也是喬丹的第二次全明星賽MVP。當時結果一齣來,奧尼爾就不高興了,到更衣室洗澡穿衣服就走,誰採訪他都不理。
從那次全明星賽之後,1997年我去克裏弗蘭現場轉播過全明星賽(那一年是NBA成立50週年)、2002年轉播了費城全明星賽等。總決賽是從1996年芝加哥公牛和西雅圖超音速之間的交鋒開始;湖人三連冠;聖安東尼奧在2003年和2005年兩次奪冠;底特律活塞在2004年奪冠;2006年邁阿密熱隊在奧尼爾和韋德率領下勇奪冠軍,圓了莫寧、佩頓這些江湖老英雄的冠軍夢;2007年鄧肯率領馬刺隊勇勝詹姆斯領銜的騎士隊再奪冠軍,這些比賽我都在現場。
最開始去轉播總決賽的時候,我們在場內先出兩分鐘鏡頭,當時我的解説顧問就是張衛平指導,我們倆在場邊説一段簡單的開場白。這是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按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順序進行,非常緊湊,只有2分鐘時間,而且費用非常高,達到3500美金。我們做過兩次,後來領導覺得實在太貴,得不償失,就取消了。我記得其中有一次,我穿了一件黃色的西裝,看上去非常扎眼。有記者朋友給我拍了照片,我一直保留到今天。
在我去過的那些美國城市裏,我最喜歡洛杉磯,這裡有迪斯尼樂園和好萊塢環球影城,陽光明媚,四季如春,整個城市熱情奔放。這裡給我印像最深的事情,是2001年湖人隊拿了冠軍,情緒激動的球迷在遊行的時候把警車燒了,奧尼爾説,這都是為了球隊燒的,所以由他來賠錢。底特律是一座藍領城市,也很有激情,但同時又比較守規矩;聖安東尼奧非常樸實,阿拉莫城最著名的景區就是河邊的那條長長的小路,安安靜靜,但是很有味道。
任江舟(原中央電視臺NBA轉播組,現《籃球公園》節目製片人):
在最開始轉播NBA的時候,因為當時還沒有互聯網,和國外的交流並不方便,所以即使是中央電視臺的解説員對NBA也並不十分了解。在那個時候,由誰來擔任NBA的解説顧問也成了我們當時遇到的一個難題。在宋世雄、孫正平、韓喬生這三位固定的解説之外,在最初播放NBA的那段時間裏,我一直在物色合適的解説顧問。在最早解説NBA的過程中,錢澄海、白金申、這些中國籃壇的泰斗級人物,包括《北京晚報》的孫保生、新華社的梁希儀,都擔任過解説顧問,但最終是徐濟成和蘇群憑藉外語優勢成為比較固定的顧問。
1995年是我們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前往NBA前線全程直播NBA總決賽,當時在美國猶他大學打球的馬健出任了總決賽的解説顧問。在1997-1998賽季開始,曾經擔任過中國男籃球員和教練的張衛平開始解説NBA,在對比賽進度的分析和展望這兩項上,沒有人比張衛平做得更加出色。
在2002年以前,網絡和衛星都發展不太先進的時候,我們有一檔叫“NBA ACTION”,的接目也比較有影響力。那場節目NBA做得比較有特點,那個節目每週通過星期三(美國時間)通過衛星傳送過來以後,中國是星期四,,我們進行製作,在星期五播出。那檔節目是屬於新聞集錦性的節目,現在網絡發達了,很多觀眾可以通過網絡體育新聞看到。如果我們再回頭看NBA集錦,就顯得比較陳舊了。鋻於這個標準,這檔節目逐漸被新的節目取代。
在和NBA的合作當中,NBA一向以嚴謹著稱,但是也出現過錯誤。我印像比較深的一次,是我們轉播某一屆全明星賽的時候,NBA的轉播方把中國和台灣的解説聲音送反了。他們把我們現場的孫正平的聲音送到了台灣,把台灣的解説的聲音送到了北京。幸虧被我們後方的工作人員及時發現,所以並沒有讓電視觀眾們聽到,但是也有將近一節的比賽沒有解説。後來我們去跟美國人核實,開始他們還不相信,後來不得不承認把信號送反了。
姚明
也許,我是籃球圈聽孫老師的解説最少的一個。不論是代表國家隊、火箭隊還是以前的上海東方隊上場比賽,電視直播自然無法看到,賽後觀摩的技術分析錄像,也沒有解説。
我對於孫老師解説的印像還是來自於少年時代。印像比較深刻的一次是‘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當時,我們全家熬夜看中國男籃的比賽,中國隊贏了,我非常高興,同時也覺得聽孫老師的解説挺舒服的;十幾年前的我並沒有奢望有朝一日能作為國家隊的一員參加奧運會,如今這已經成為我的一項工作、一份責任和一種榮譽。有得必有失,沒機會享受和家人一起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比賽開始的那種緊張和興奮,沒機會聽到孫老師他們精彩的解説了,這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
幾十年來,孫老師親歷了許許多多奧運會、世錦賽、NBA總決賽、全明星賽等籃球盛事,見證了中國籃球的發展,注視著我的成長。我覺得,幾十年踏實的幹好一件事,實屬不易,這種執著,也許是最值得我們這些晚輩學習的。
責編:鄭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