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痛點與着力點,業內專家把脈中國男籃
新華社記者李博聞 林德韌 王沁鷗
錯過直通奧運良機,進軍東京奧運僅存理論上一線希望,在家門口的幾場令人痛心的敗仗後,對於中國男籃的慘澹收場,圈內專家也給出了他們的看法、建議和思考。
痛在哪?在現場見證了中國隊輸給尼日利亞隊比賽的騰訊體育解説嘉賓、前國手王仕鵬説,這些球員如果明年奧運會進不去的話,後面四年,他們已經沒有什麼世界大賽去展現自己,這對這撥兒球員來説非常難。“年輕球員有幾個四年?在下一屆世界盃的賽場上,這支國家隊裏邊又能有多少球員能站到這個舞臺上?”王仕鵬説。
作為籃球圈的元老級專家,董志權曾經在北京奧神擔任過主帥,在中國女籃國家隊執教過,現在為CUBA清華大學女籃主教練。從職業隊到國家隊再到校園籃球,董志權對於中國籃球的發展脈絡有着清晰的思考和理性的認識。他認為,現在這屆國家隊尖子隊員少,大部分隊員功夫不過硬,並且缺乏穩定的投手。“確實難以應付強對抗,在強悍的對手面前,攻防和搶的技術都難以發揮。”董志權説,“大家偶爾也能閃亮一把,但有好的機會常常投不進,不夠穩定。整個世界盃相對發揮穩定的是老隊員易建聯,這和他的自律、個性沉穩低調都有直接的關係。”
資深籃球記者徐濟成認為,中國隊目前實力相當於“歐洲三流、南美洲二流”這樣的水平。對此董志權表示認同。他認為與中國男籃輝煌時期的那批高水平前輩相比,目前的中國男籃球員普遍存在三點差距。第一是作風養成和習慣養成。“那些老國手,都一定程度上經歷了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訓練,所以他們都磨練出了過硬的思想作風,較好的體能狀況和基本上過硬的技戰術水平。”第二是陣容流動性大。“陣容不夠穩定也是這屆國家隊的一個痛處,很難形成一套比較穩定的,能在實戰當中取得較好發揮的戰術體系和水平。”第三,熱身賽對手不夠硬。“我認為不應該怕輸球,要盡可能找強的對手。我們熱身賽大多數情況下對手都不夠過硬,也難以暴露我們的真實問題,”董志權説,“早發現早治療,這個對我們有好處。我還是一句老話——只有在最強大的對手面前,才能考量到我們是否真的足夠強大。”
對於中國男籃,董志權認為從身體、技戰術和思想意識三個方面都需要加強。首先是增加肌肉的橫斷面,提高上下肢的橫斷面。“這樣能夠在對抗中發出力,能頂撞開或者承受住對方強烈的撞擊。我們在跟委內瑞拉的比賽中很明顯地看出來在搶籃板球的瞬間這個頂靠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董志權説。第二是強調球權轉換環節籃板球的重要性。“不完全是這屆國家隊員的問題,而是我們各級運動員、教練員在這個環節上的訓練方法手段和重視程度的問題,是否給予足夠訓練?是否通過比賽給予足夠的強化使他們形成主動積極兇狠的拼搏意識?”
第三,董志權認為要苦練基本功,抓好各級運動員的思想作風基礎,打好體能基礎,各項技術的規範基礎,一步一個腳印地瞄準更高的目標,紮實地搞好訓練工作。“科學訓練我個人感覺還是苦練為先,因為這是基礎訓練,作風基礎也好,體能基礎也好,它是一個漫長的、艱苦的、有時候甚至非常枯燥的過程。這整個過程就是歷練我們作風的過程,也是夯實我們基礎的過程。”董志權説,“再一個科學化訓練就是要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那麼這個運動量的把控應該是把運動員訓練到儘量最大化能承受的臨界點,然後我們有科學的恢復手段,這種負荷應該説是最科學的。”
前NBA火箭隊球員莫布裏認為,最重要的是在中國籃球良好的氛圍基礎上建立一個人人參與的籃球文化。“在美國、西班牙、塞爾維亞這些國家,孩子們有很多時間、很好的環境去練習籃球,這就是他們能成為籃球強國的原因。我發現中國的孩子學習負擔太重了,根本沒有練習籃球的時間。”莫布裏説,“中國男籃要想取得長足進步,必須從孩子抓起,真正把體育、把籃球當成一項重要的教育形式,形成人人參與的籃球文化,花上十年時間培養人才,中國隊一定會變得更好。”
除了做大籃球人口,樹立籃球文化,前國手馬健認為,中國籃球需要更多細節建設,要把對籃球更深刻的理解貫徹到基層。馬健表示,從青少年的教學細節,教練的指導方針,再到業餘愛好者的組織,直到半職業、職業水平的現狀,中國的籃球缺少靈魂和細節,缺少腳踏實地的刻苦努力。“我們缺少百萬級別高水平的青少年籃球教師和教練,即便我們有上億的籃球愛好者,但我們並沒有讓我們的愛好者把籃球細節做到實質的深入的落實。”馬健説。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