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體育頻道 > 體育總分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改革30年年度人物之郎平:被時代巨手推向神話

 

CCTV.com  2008年12月13日 10:00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南方週末  

》》》進入論壇

  1984年,郎平率領中國女排勇奪奧運會冠軍,女排神話攀至頂峰,國慶35週年遊行時,郎平站在花車裏,作為民族英雄接受山呼海嘯式的歡呼──之後再無運動員享受過如此榮耀。

  在美國沒人叫郎平“鐵榔頭”,人們叫她珍妮,更有女人味。

  巧合的是,在美國的家,距離1984年她和中國女排勇奪奧運會冠軍的賽場──洛杉磯長灘體育館,開車只需五十分鐘,但24年來,她只回過一次。

  也許根本不必刻意紀念,對於郎平,一切複雜的情感都根植于1984年。而她現在選擇既為國家奉獻,也兼顧自己的人生,回歸體育與人性。

  中國女排出征洛杉磯前,一位佩戴著“南京大學”校徽的姑娘找到郎平,她小心翼翼地把奶奶送的一塊紅紗手帕托在郎平面前。當年的《解放日報》刊登了這個故事:“一塊手帕充分表現出十億人民對女排的關心和支持。”

  她也記得當時特殊的國際氣氛,奧運村鐵絲網立著,機關槍架著,打決賽的路上,還有直升機掩護。她甚至還記得當時中國隊進場的曲子,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郎平不會忘記,中國女排在小組賽中1比3慘敗于美國女排,“我心裏焦灼,無法控制,我的情緒一亂,其他隊員的技術都不能穩定地發揮。”

  她被自責和精神負擔壓得透不過氣,進食堂吃飯,端著盤子坐到角落裏發呆,後來乾脆到外面的草坪上坐下,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郎平的焦灼是那個時代的焦灼。她甚至感覺當時連“自己都不屬於自己”,“女排奪冠以後,我扣球的形象都上了郵票,紀念幣、紀念章,像民族英雄一樣,打球已經完全不是我個人的事,而是國家大事。”郎平回憶説。

  中國正逢改革開放之初,那是一個在精神上需要救助、營養的年代,也是迫切尋求新的精神支柱的年代。

  自1981年女排世界盃奪冠後,《人民日報》頭版發表評論員文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中國贏了》,體育比賽的勝利,上升到激勵整個民族精神的高度。從此每逢女排比賽,整個國家都似乎停滯了下來──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各行各業掀起一股學習熱潮。

  她因此心神不寧。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滿腦子想著比賽。我猜測著比賽中會出現哪幾種情況,我能不能應付呢?越想越鑽進了死衚同。”

  女排最終奪冠,郎平精神也遠遠超越了運動場。四千多名北大學子涌出房門,有人甚至點燃自己的被子,做成火把,繞未名湖遊行,並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國”的口號。

  1984年國慶35週年遊行時,郎平站在特意給女排姑娘們單獨安排的一輛花車裏,作為民族英雄接受山呼海嘯式的歡呼──之後再無運動員享受過如此榮耀。

  1984,時代巨手將郎平推向一個神話。此後多年,她的人生目的是以一己之力走出神話。

  直到十年之後,儘管遠隔重洋,她仍未走出人們期待1984神話複製的心理余波。1994年的中國女排,成績下滑至世界第八的歷史最低,郎平順應國人的呼籲,從美國回來執教中國女排,“放棄合同,放棄家庭,放棄女兒,放棄朋友,為了拿冠軍”。

  彼時的她其實心有餘悸,她感覺自己又繞回了1984,那個只有一種選擇的心牢。一個東北老人在目睹中國女排在一場比賽中輸給韓國後,一急之下,心臟病發作而死。老先生的朋友給郎平寫了信,大概是想告訴她,女排輸贏對於國人意味著什麼。

  此時的郎平已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軟軟地倚著欄杆,我突然感到一陣很無助的孤獨,好像從山頂滾落到深深的峽谷,沒有人知道我,沒有人來拉我,……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在哪?”

  她比任何時候都渴望健康,渴望家庭,渴望愛情,並一度産生了深深的遊移,“雖然有不少人羨慕我:郎平,你一個女人,要去世界上拿冠軍,多麼偉大。我偉大在哪?我只是對國家肯付出罷了,把自己統統貢獻出來。”

  告別1984年的24年裏,郎平先後執教于意大利職業聯賽、美國女排。在異國,她體驗到體育除了奪冠的多種選擇性,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儘管郎平帶領的已是美國隊,但她的內心容量之大,已超越了國家榮辱,“其實,輸贏算不了什麼,我們打的是一種人類精神。”

  24年前,中國太想在世界上以金牌證明自己,而24年後,劉翔即便退賽,依然得到國人的理解,“體育已在很大程度上回歸到原本的快樂與健康意義。”郎平説。

 

相關鏈結:

郎平奔赴土耳其準備充分 買足方便麵火腿腸辣醬
組圖:郎平本命年生日很快樂 參加醫學普及活動
郎平:不要迷信我 國內有很多非常不錯的教練
趙蕊蕊任嘉賓祝壽郎平 鐵榔頭還沒習慣異國飲食

責編:胡迪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