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期間,來自中國的美國田徑隊領隊李犁講了一個故事。在奧運會之前,中國田徑隊派出一批名將到美國訓練,這些運動員中就包括奧運會衛冕冠軍邢慧娜。開始的時候,邢慧娜的訓練狀況非常好,但是隨著訓練的深入,邢慧娜的狀態卻急轉直下。李犁説,後來發現,並不是邢慧娜的態度出了問題,而是她全身的傷病陸續爆發──去美國前,邢慧娜在國內的訓練量太大,用壞了身體。
吃苦耐勞,被認為是中國人的美德。這種美德放在競技體育領域,則被詮釋為拼搏、苦練和堅持。如今,姚明也在經受像邢慧娜一樣的考驗──每場比賽打40分鐘左右,並且要在攻守兩端承擔核心任務。放在之前的幾個賽季,這樣多的出場時間不可想象。
歷史數據表明,在姚明的上場時間不超過30分鐘的賽季裏,他基本與傷病絕緣;而在他的上場時間超過33分鐘的3個賽季,他分別因傷缺席了25場、34場和27場比賽。看到火箭如此“重用”姚明,幾乎所有的專家都在質疑阿德爾曼:難道想重復上賽季的噩夢?
不過,阿德爾曼有自己的想法。就在近日接受採訪時,老帥解釋了為什麼不縮減姚明的上場時間。現在的火箭,不僅缺少了巴蒂爾,而且麥蒂也在傷病的恢復期,因此,在賽季初期,阿德爾曼不得不讓姚明和阿泰斯特多打幾分鐘。
這樣的解釋,聽起來合情合理,但問題是輿論並不買賬,尤其是“愛姚如命”的國內媒體,甚至搬出上賽季姚明的被動手術,來質疑阿德爾曼的固執。
不過,也許姚明自己並沒有感受到輿論想象中的緊張或疲憊。
就在賽季開始前,當輿論還在語重心長地告誡阿德爾曼“適當縮減姚明上場時間”時,姚明卻在一次採訪中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自己能打滿82場比賽,而且自己不怎麼需要輪換制,因為他已經懂得在NBA的勞逸結合。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的專家和輿論又是在無病呻吟?
這已經是姚明的第七個賽季,從一個揭幕戰一分未得的菜鳥,到一名場均拿下20+10的超級中鋒,姚明經歷了太多,也學會了太多東西。比如,他已經學會如何在進攻中回應對手,如何用自己的小聰明去騙取裁判的哨聲,如何在被侵犯後給予對手合理的警告。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如他自己所言:他已經懂得如何做到“勞逸結合”。
換句話説,通過6個賽季的磨煉與挫折,姚明已經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在場上合理分配體力。其實,他在上賽季就已經表現出這種進步──以往到了第四節關鍵時刻體能不濟的姚明已經消失,更多時候,越到最後時刻,姚明越是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
或許,上場時間並非如專家們所想的那麼重要。不可否認,姚明的比賽經驗已經提升到一定境界,他已經學會合理分配體能。
責編:Zhao Ya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