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奧運網 體育 > 體育總分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深度剖析退役老將為何復出 全運會需全面"解放"

 

CCTV.com  2008年10月15日 11:20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新浪體育  

  新浪體育訊 北京奧運會謝幕不久,一批退役多年的名將紛紛復出,孫俊、劉永、孫?、肖愛華、夏煊澤、殷茵……足以組成一支中國體壇“全明星隊”。眾老將選在“後北京奧運會”重出江湖,目標肯定不是奮戰四年後的倫敦奧運會,他們盯住的是一年後的全國第十一屆運動會。

  復出仍常規動作

  老將紛紛重披戰袍,並非“後北京奧運會”的“特産”,這一現象早在15年前就已出現。

  1993年七運會,退役近三年的羽毛球天王楊陽重新加盟江蘇隊,當時他已在馬來西亞國家隊擔任教練數年,其間還率領南洋弟子從中國隊手中奪走了湯姆斯杯。那屆全運會,復出的著名國手還有郭躍華、陳龍燦等,當時的郭躍華年已37歲,身份是福建省體委副主任。

  1997年八運會,老將回歸依然出現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撥隊伍中有“羽壇天王”趙劍華以及乒壇名將陳志斌、肖戰等。2001年的九運會,38歲的射箭名將馬湘君、34歲的女籃明星鄭海霞、32歲的網球宿將夏嘉平等昔日體育明星,紛紛出現在賽場上。

  四年前的十運會,這支隊伍的規模明顯擴大。以女排為例,比賽名單中出現了諸韻穎、孫?、殷茵、吳咏梅、李艷,如果加上上海隊的桂超然、四川隊的陳靜,這幾乎就是“郎平時代”中國女排的整套主力陣容。

  由此看來,近期孫俊等老將的復出,只得複製了前四屆全運會的“正常軌跡”。值得一提的是,這批老將中,不少人已是兩度復出,如孫俊、肖愛華等。如果明年能參加十一運,女子花劍名將肖愛華已是第五度出征全運會,前四屆比賽她屆屆進金,以中國女花目前的水平,肖愛華雖退役多年,但天賦過人的她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訓練,顯然具有衝金實力。

  近日諸名將紛紛復出,引起國內媒體的關注。可以肯定的是,全運會各項目預賽拉開戰幕後,可以從賽場上見到更多退役名將的身影。

  重賞之下有勇夫

  歷屆全運會眾復出名將,大都在世界賽場上贏得過榮譽,有的甚至多次在奧運殿堂書寫輝煌。與奧運會、世錦賽等相比,全運會的影響力和整體水平遜色不少,顯而易見,吸引他們重披戰袍的並不是強大的對手,而是賽場外的因素。

  全運會出現這一獨特現象,是由中國體育體制的特殊性決定的。奧運會、亞運會考核的是一個國家競技體育的整體實力,全運會則是衡量各省、市、自治區體育實力的標尺,在各地體育部門決策層的眼中,金牌、獎牌的多少,關係到他們任期內工作業績的好壞,甚至能決定政治生命。其背景是,近年來全運會的競技水平已成為各地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各地政府對競賽備戰加大了投入和獎勵力度,全運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每屆奧運會,國家體育總局都會與各運動管理中心簽訂比賽任務合同書;每屆全運會,絕大多數地方政府也會和當地體育部門簽訂類似的責任狀。在地方體育局官員的眼中,全運會的分量顯然大大超過亞運會。兩年前的多哈亞運會,王勵勤、張怡寧、張寧等紛紛缺席,地方體育官員沒有意見。如果是缺席了北京奧運會,勢必會鬧得極不愉快。為何?就因為亞運會金牌與全運會無關,而奧運金牌是可以換算為全運會金牌的。

  由此看來,地方體育局官員看重奧運會,還是為了全運會。但對體育強省來説,要在全運會取得金牌優勢,僅僅依靠奧運戰場上的收穫是遠遠不夠的。以十運會為例,金牌榜狀元江蘇代表團的金牌總數是56枚,其中只有5枚是雅典奧運帶入的金牌數。那屆十運會奧運帶入金牌最多的是山東、北京兩支代表團,均為10枚,應該説為魯京兩強躋身金牌榜四強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兩強帶入金牌的比例均不到1/3。北京奧運會,江蘇是頭號贏家,按照奧運一金抵全運兩金的算法,江蘇的8枚金牌可換算成16枚十一運金牌,在十一運金牌角逐戰中佔得先機。但江蘇代表團要確保躋身十一運金牌榜三甲之列,沒有40枚金牌是辦不到的。

  這樣一對比不難發現,明年的十一運賽場才是十一運金牌的主戰場。為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各地體育官員很自然地會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資源,招回所有能發揮作用的退役明星,便成了一張主打牌。要發好這張牌,需要“感情”和“重獎”雙管齊下,所謂“感情”,就是向隊員們灌輸報答家鄉養育之情的思想,運動員大多由當地體育部門一手培養長大、成才的,面對家鄉領導的誠邀,他們一般不會回絕。更何況,他們今後的出路,可能得憑藉在全運會上的“驚人一戰”。“重獎”也是不可或缺的,2001年九運會,重慶市獎勵金牌運動員的標準是“10萬元和10萬元住房補貼”,據説獎勵力度和重慶市相倣的省市不下二十個。到了2005年十運會,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給出了20萬元以上的“報價”,江蘇、廣東、湖南等省甚至達到30萬元,全運會的金牌含“金”量超過了各省對悉尼奧運金牌獎勵額的一半。

  乾脆“解放”全運會  

  創辦于1959年的全運會是我國特定時期的産物。當時的中國體育,因種種原因無法參加奧運盛會,打造全運會這張平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中國運動員的風采。

  隨著中國重返奧運大家庭,發現和培養新手便成了舉辦全運會的首要目標。鋻於此,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當時的國家體委決定從1993年起,將全運會的舉辦時間從奧運會前一年改為後一年,為此1987年六運會與1993年七運會的間隔時間達到了六年之多。

  國家體委的這一動作,目的是讓在全運會上發現的新秀,經過兩三年的進一步鍛造,讓他們在奧運會更好地展示風采。因為在競技體育向奧運會傾斜的大背景下,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分別是一屆奧運週期的大考、中考和小考。

  從這一角度來衡量,此想法無疑是明智之舉,但在實際操作中難免出現了偏差。

  七運會是舉辦時間調整後舉辦的第一次全運會,各地體育部門便紛紛邀請退役明星助陣,明顯與上級做得“不合拍”。時至今日,老將復出出現愈演愈烈的跡象,這一幕顯然不是決策層所願意看到的。

  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全運會的舉辦宗旨與各省、市、自治區的參賽目的,沒有達到吻合。

  早在七八年前,民間便出現了“取消全運會”的聲音,理由是“勞命傷財”、“部分項目成績習慣性‘井噴’”等。雖然非議不少,但決策層一直未有取消之意,主要原因就是看到了全運會的一個獨特功效,即各地方對全運會成績的高度重視。眾所週知,中國競技體育體制,是市少體校、省少體校、省隊、國家隊的四級人才培養體制,如果沒有地方對體育人才的培養和輸送,中國體育肯定不會在奧運賽場上大放異彩,如何離開了地方上的“托舉”,中國體育將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對中國體育決策層來説,搬掉這塊奧運會“基石”,顯然是不明智的。

  欲使全運會的舉辦宗旨與各地方的參賽目的達到高度一致的地步,並不現實,畢竟國家、省兩級部門所站的高度,考慮問題的角度,都不一致。筆者認為,改良全運會,似乎是一個值得嘗試的辦法。如何改良,調整舉辦時間應該不難動作。

  在一個奧運週期中,有四個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以舉辦時間先後為序,依次是全運會、亞運會、城運會、奧運會。城運會的舉辦時間是奧運會年的前一年,也就是全運會調整前的舉辦時間。眾所週知,城運會是有年齡限制的綜合性運動會,素有“小全運會”之稱,如果能與全運會換位,城運會與奧運會的間隔時間將達到三年,或許能夠更好地起到培養優秀後苗的目的。如果讓全運會回到“原位”,即奧運會年的前一年,應該能更好地發揮其奧運會熱身賽的作用。至於其發現、培養新秀的辦賽宗旨,筆者認為這一功能在近幾屆比賽已逐漸退化。事實上,既然存在著這一成份更濃的城運會,不如讓全運會更好地發揮其實際作用──奧運會熱身賽和各地體育實力的檢閱舞臺,對全運會來説,這是一個“解放”,對關注度不高的城運會來説,同樣是一個“解放”。 (王全立)

 

相關鏈結:

第十一屆全運會吉祥物、主題口號14日揭曉
全運會引發老將"復出潮" 新老大戰成新體壇看點
張寧懷抱嬰兒盡顯母愛:全運會前不考慮生孩子
全運會籌備至決戰階段 志願者招募推廣活動啟動
全運會改革雙積分規則 避免"孫福明式假摔"重演

責編:胡迪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