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羽、肇俊哲、王新欣、于漢超之後,遼足的球星生産線將要斷檔?
一直以來,憑藉深厚的底蘊,人才過剩幾乎是遼足唯一引以為豪的資本,正因為如此,變賣球員已是遼足多年來的生存方式。到了今年年初,遼足再沒有球員輸出,但這並不表明遼足不想繼續這種行為,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遼足已沒有賣人資本。
從深層次來看,反映出的最本質問題就是遼足的青訓體系嚴重破壞,無法為一線隊正常續接補給,昔日龐大的人才庫資源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後備力量培養匱乏
遼足人才基礎雄厚,這一點毋庸置疑,就近來説,至少在1998年前後,遼足就涌現出了大批當打的球員。當年1999遼小虎的橫空出世讓遼足迎來了十連冠之後的第二個春天,張玉寧、李金羽、肇俊哲、曲聖卿、肖戰波……當時的教練組愁的是如何安排首發陣容,因為人員富裕,哪些隊員出場頗讓教練組費一番腦筋,這還不包括替補席上的有潛質的包括羅彤亮在內的一批新星。
一線隊如此規模,遼足在2001年又從遼青俱樂部整體收購了以徐亮、王新欣為代表的遼青隊員,第二年遼足俱樂部另成立遼寧星光足球俱樂部,這一批隊員開始征戰甲B聯賽。迫於中國足協嚴令限制關聯關係,年底這批隊員被整體轉讓到了南京,遼足一下子斷送了血脈;與此同時,一線隊又開始甩賣,再加上疏于對後備力量的培養,風光無限的遼足在經過四五年的沉澱後人員危機已暴露無余。
目前的遼足,擁有U19和U17兩個梯隊,但無論是成材率還是規模都無法同日而語,至於遼足足校,因為自身經營及受制于中國足球大環境,更處於崩潰的邊緣。
相關鏈結: